刘先平(411541102) 20:00:56 今天由我来和大家一起复习太阳病提纲 按照恩师在伤寒论类编补遗中的条文排序,太阳纲前面有两个阴阳表里寒热凡例条文:2 ~' v2 \' }) l. d9 Z
1.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这是宋本伤寒论的第七条,主要讲的是表证的问题:' x5 k! a( h H. B; O% ]8 _
三阳证的表证太阳病与三阴证的表证少阴病的区别。 外感病,出现恶寒,就是病在表位。 同时出现了发热,就代表病在太阳位。 如果只恶寒,不发热,就是病在少阴位 这条的“阳”,是太阳,“阴”,是少阴 “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说的是病在表的一般自愈规律。 但这只是个大略数,知道有这回事就行了。 就象我们的工资一样,报纸上说,人均6000,但具体到个人,就不一定了。# _ Q. L$ i5 Q E% ^7 g/ C) k$ b
因此,我们不能轻易许诺,说这个病一定几天就好。
$ E2 t0 ]% W/ K9 ~2. 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这条是宋本的11条,是讲阴阳格拒的问题:真寒假热和真热假寒 这两种情况临床不多见,但极易误诊,一旦搞错,就会出大问题。 我们在这里要掌握的就是如何辨证真假寒热问题。 恩师提到了“三个指征”:+ j3 z V5 H9 Y
1、看舌苔舌质。
2 c$ y; l, x6 D$ r. A( \2、看脉。
# a- o3 b4 X7 U3 Q- b) s9 S3、看饮水。 真寒者:
3 w8 c4 s# I2 i& M: |8 K1、舌质淡胖有齿痕,舌苔不多或水滑;
0 D. Z( ]6 z& Q8 S2、脉多数沉弱,即使浮也是浮大无根,重按虚弱无力。/ G* Q' D! n& S7 h: y* J0 x' m
3、喜热饮,或者不欲饮,喝也是一小口,润下干燥的嗓子。! p( K- T/ I6 J7 J
这种要是来剂大承气,就要命了。 真热者:
{( W# \7 E3 G$ c) [& V6 {5 {1、舌质绛红,舌苔黄垢而干;
$ }2 y+ y ]) r( g# i3 i2、脉数浮洪;或者沉弦紧有力8 |5 P# Y3 I3 e1 G
3、喜冷饮。要喝冰水才过瘾,喝得多. I. E; H3 @2 ]' B( L* W
这种情况,要是用了四逆汤之类,也会出现危险。 关于舌象的补充一下: 舌象方面,也是按阴阳来分别。 舌质瘦红为实证热证,* t( ~! A1 i' W% T) x7 P
淡胖齿痕的,为虚寒水饮。 舌苔黄腻为实热,
( I* I( e4 S5 X. Y7 o8 T1 p白腻水滑为虚寒。 舌质和舌苔的虚实,0 a7 k2 r. D) o; N# h) h
可以互见,
, k: I) U; h+ i1 v) D2 M* [为寒热错杂。 下面开始讲太阳提纲 G9 d, w3 x" B" Q9 i; T% `
“六纲实质”,是由“病位”、病态”、“病性”贯通起来的。 这一点,在这里当然不能忘记。 太阳病实质: 病位:三阳之表。
8 Y; I; t+ @$ n6 s病态:实。
. ^1 x; q" i ~: v2 h2 w. R9 L病性:热。" E0 ~& i5 g, i+ i1 i( _
表位,对于整个人体而言, 一般就包括了皮毛、肌肉; 从上下来看,上,也是属于表, 因此也包括了上焦头项心肺这个部位。 太阳纲,就是卫气(也就是津液)的向上向外的趋聚,以抗外邪。 这一点,在这里当然不能忘记。 太阳病实质: 病位:三阳之表。
# b, _: C! X/ Z病态:实。
' V& h1 n( M t: @( A病性:热。 表位,对于整个人体而言, 一般就包括了皮毛、肌肉; 从上下来看,上,也是属于表, 因此也包括了上焦头项心肺这个部位。 太阳纲,就是卫气(也就是津液)的向上向外的趋聚,以抗外邪。 足,并非阳明的邪热旺盛。
. G) z; P( i* N' C4 e; a而“病态”实, 就是由于卫气趋聚所表现出相应的临床症状0 |) V- _) c( p! q7 U
,例如头项强痛,身体疼痛等。 清楚了太阳病的实质,再结合具体条文:
/ j# e; x) [/ ]# l. v0 d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这一条是太阳的总提纲。 无论什么疾病,不管新旧疑难杂症, 只要出现了这三个症状,都属于太阳纲。 不管春夏秋冬,
0 k: x g4 f: m3 K7 N. a4 z① 脉,为浮,这个脉正是代表着外表;5 L8 R. G: X# B, N" Q- w( ]
(在这里补两条恩师整理的脉法:6 j- Q4 N8 s# c2 f; q/ p- K- s. e) k
1. 浮为在表,沉为在里。迟为多寒,数为病热。虚为不足,实为有余。弦为表里居中,当有错杂。 2. 太阳病脉浮,少阳脉弦或弦细,阳明脉沉实或洪大,少阴脉微细,或浮或沉,太阴脉沉虚或浮弱,厥阴脉弦短而迟或沉细而迟或革,此阴阳六病总脉。) ②头项强痛,头部脖子强硬不听使唤的感觉,有的病人还要痛,整个后脑勺和脖子甚至后背都要疼痛; ③恶寒。 这里面,要确定是太阳纲,必须具备脉浮、恶寒, 头项强痛是一个参考条件。 因为脑袋脖子疼,其它纲象少阳、少阴也可以见到。 太阳,三阳之表, 在我们受到外邪侵袭之后,人体的就会调动卫气向上向外趋聚, 就像国家受到侵略,部队去防御一样, 从而出现了太阳纲的系列症状。 有的病人还出现了颜面浮肿,有的还出现了浑身沉重。 这都是肌表津液趋聚的原因。 眼睛充血,鼻塞流鼻涕、打喷嚏的,咽痒咳嗽气逆,都是这个原因。 恶寒,是卫气抗寒邪的一个必然反应。 恶寒和恶风是连带的, 总提纲用的就是概括性的“恶寒”, 如果没有恶寒恶风,就是别的纲的问题,不是单纯太阳病。
- [' e7 i4 R( u+ y H; Z* G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这是太阳病的一个分纲——太阳中风。 因为我们的课程是系列的,一些名词术语,没办法每堂课都解释。 总提纲的症状,必须具备。起码临床上也要具备2条才行。 也就是在总提纲的基础上出现了“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这个症候群,才叫做“太阳中风” 它没有明显的恶寒,而是以恶风为主。 因为恶寒恶风是连带的,这里就没有提恶寒。 而在《千金》里就有“太阳中风,发热而恶寒”的条文。 发热,是太阳病的一个共性,是卫气抗邪的表象。 风的性质是疏散,患者皮毛不固了,它虽然入里,但还在表位,在卫气的范围,就要怕风、出汗。 风伤了腠理肌肉,位在肌肉,腠理皮毛舒缓,脉也要体现在缓上。 这个缓脉,不是健康有神的和缓脉,不能混淆。8 O. ^' v+ D. Y) L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这是太阳病的第二个分纲——太阳伤寒。 在总提纲的基础上 出现了“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这个症候群- t5 \. P6 r6 V' C' I6 y* y
,. W# H) z* l0 X$ E$ A4 n0 i. W3 M* Y
才叫做“太阳伤寒”。 寒邪收引紧束, 使得肌肉皮肤紧张,卫气津液不得外发,就没有出汗。 卫气津液都聚到体表,而肌肉皮肤紧张,又不出汗,当然会体痛。 这个也是和中风的对比。
* `7 G- Q; a6 u. e* N" i) \ R太阳病在出现了脉浮、恶风寒之后,终归还是要发热的。 就算目前没出现发热,只要是太阳病,正气较盛,迟早都会出现发热。 太阳中风没说到体痛,但是也有疼的, 因为风性舒缓腠理开泄,卫气不被约束,结果就出了汗,它疼而不严重。 呕逆,是因为胃气津液都到达体表,但又不能宣发出去,所以由呕逆这种方式宣发出来 津液卫气不能宣发外达,就只能上涌。古代没有温度计哟。. ~/ u# }- @" P7 D/ z
静听风语(435724456) 20:54:54 9 q/ u5 N! c" h' w% Z: [; m- F
患者的自觉和医生的他觉为主,体温计为辅助参考
2 v2 S2 h8 k d! |刘先平(411541102) 20:55:17
& ~! f9 r6 \" i0 \8 ^$ p K人体的卫气津液气化,有个机制, 在三焦理论中说过,它上奉,还要外达。
, v( w' g6 s) ~: q2 C0 T静听风语(435724456) 20:55:53 * j8 K3 F9 n1 [. M
古代的经方医生是要三部九侯的,比现在的中医细致 喝进的水,到了中下焦,被蒸腾气化成津液而上达,同时还要向周身散发,直到皮肤,生成汗液。 现在外达不了,都往上跑了,所以,伤寒的头项疼的也最厉害。 脉阴阳俱紧。寒邪紧束,脉就体现其象了。 脉法的阴阳,有表里的阴阳,有上下的阴阳, 表里就是浮沉,上下就是寸和尺。 这里是按照上下寸关尺说的。 阴阳俱紧:就是寸关尺都浮而紧。 这个紧,没有和气,硬,微粗,绷手,十分紧张。 整个太阳病,就是一个总纲, 两个分纲——中风、伤寒, 要对比着读和理解。 在太阳纲里面,就是只有太阳中风以及太阳伤寒两个分纲。 3.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曰,再逆促命期。! m! ]5 T; [ {$ T: m& Q6 X" n
---尚引日 这一条,讲的是温病。 是和太阳病伤寒、中风有个鉴别。 并非太阳纲中除了中风与伤寒,还有一个温病; 条文中提到“太阳病”,并非真的是“太阳” 而是出现类似于太阳纲的临床表现, 不过和太阳病有本质的区别, 在后面就接着说了:“发热而渴,不恶寒者”。 这其实已经是阳明纲了。因为已经不恶寒了。
. E7 |. Y- d) U1 W“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 既然“温病”属于阳明, 则不可以发汗; 如果看到 “类似太阳的”温病, 不仔细辨证,本来阳明就是里热旺盛,津液亏损,冒然使用汗法, 伤津液了,表也虚,就出现了“风温”。 因为“身灼热、脉阴阳俱浮、自汗出”,7 ~6 C6 V \( }9 h' A5 ?# o
类似太阳中风,所以叫风温。 恩师说:“温病汗后表虚,必然有些许恶风存在,因此叫风温。” 多眠睡,是内热盛而神昏。 热气上涌,上焦热壅,则鼻息粗声; 身重,就是身上沉, 是因为邪热蒸扰津液,津液不能正常敷布 而凝成饮邪聚于体表所致。 病人没有大便干燥, 只是见到有热,就用了大承气汤就会出现小便不利,直视失溲。 这个温病是个阳明中风证,并没有结实, 已经伤了津液,再用下法,只会使津液更加亏损。 “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 被火,就是对火针和灸疗说的, 这个是火上浇油了。 不但伤了卫气津液
1 I! @ E8 y O,还影响到血。 微发黄色,是面色萎黄,是营血受损,不能营养所致。& D3 \/ _% s2 e1 N; g8 o8 K
“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这个是气血营卫全伤的了,一错再错,终成大祸。 伤寒论,没有把温病单提出来论。它是阳明病范畴。 总结: @0 V6 a) Y( D, ?0 H5 l
1.太阳病总纲
( q& @6 K4 G5 n; p1)太阳病: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4 t/ V0 P( d8 |& Z0 c9 M/ o. [
2)太阳伤寒证: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无汗,麻黄汤类为主)
6 }* S# l5 O7 k, T- X. Y( C# [ M3)太阳中风证: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有汗,桂枝汤类为主)
* A. c. [" ]! {# _2 |4)温病鉴别: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阳明病范畴) 再谈一下太阳纲的两个典型证:
7 ~ u# t+ U# J' i: \5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这条把太阳中风证又进一步叙述得很详细。 “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这个阳浮是指浮脉,阴弱,是沉取无力。 浮脉是有表邪,沉取脉弱,代表内里津液不足,汗出得多伤津液了。 邪在表,它自然要被阳气驱逐,就体现发热这种症状。 啬啬恶寒,怕冷。淅浙恶风,身上有汗,风一吹就凉,怕风。 翕翕发热,是邪气居于肌表,身体要通过汗来去除,但是又去不透彻,像羽毛一样被覆盖着,要发热。 鼻鸣干呕,邪气在阳之表位,这个卫气津液要抗邪,聚集在体表和上焦。所以要鼻鸣。 其实不光是要鼻鸣,感冒是七窍都不利的。 干呕是因为外不透,气不旁流,就都往上冲,恶心,还吐不出来。8 N5 b8 l; V% z! m) _) a! {! q
“桂枝汤主之”,有这个太阳中风的症状了,就是桂枝汤治疗。,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这条是太阳伤寒的典型证。 这条提恶风,没提恶寒, 恶风恶寒是往往连带的,不过轻重而己。 关键的就是“无汗”,是和太阳中风的一个根本区别。 寒为收引,闭塞皮毛,它无汗。 还有一个明显特征,就是身疼腰疼骨节疼。 中风也会疼,风主疏散,会有汗,汗多伤津液,也会痛, 一般情况下不像伤寒明显,但有时也会特别痛的。 寒邪束缚皮表,伤的是阳中之阳, 脏腑的肺是上焦的表位。上焦被寒收束,不通不降了 筋骨百骸,是相对于脏腑的表位, 这一个寒,伤了阳, 影响水和津液的气化,就要停滞而痛疼, 关节为津液溪谷,最能体现这个问题,当然要疼的。 对于这个典型的太阳伤寒证,就用麻黄汤。 桂枝汤和麻黄汤的方义,在这里就不展开来谈了,以后的课会讲到。 最后,我们学习经方,不能太呆板, 有人说,伤寒论才113方,加上金匮也没有多少方, 怎么可能应付世上的病呢? 所以有的博导要求他的学生们背上两千首方, 这其实也算是不错的, 他起码能死套两千首方证了, 比起那些堆药的医生来说,还是强得不只一点半点,也能成一方名医。 但如果真是这样学,就太板滞了。 真的是千变万化。 真如恩师所说, 学通了经方,一个桂枝汤的加减就能治百病。 不过,要达到这个水平,今天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9 }/ l! }! g: f$ 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