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lshp0045 于 2011-12-9 13:43 编辑 ; j- z/ g4 b) B# n- v; M
) k3 f. H2 {! D+ j1 ]" f五证---烦、燥、痞、滞、饮。 在六纲疾病框架内,病情的发生、发展、转归上,始终不离五证病机的参与,只有明确五证的病机,与六纲相结合,相互参校,才能指导更加完善的精确辨证。 我们先把五证的基本内容复习一下:. M& O: B4 ]( Q4 e8 ]
烦者,烦躁也。心为热扰而不宁,为之烦。身为热动而不安,谓之躁。烦则扰于内,躁则动于外。进而失眠懊恼。证属阳明。是本热也。
4 {, v; R8 R0 ~燥者,热伤津血亏也。经云: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轻则脏燥慌悸,重则下血、便燥、神昏志乱。虽有内伤外感,其法则一。证属阳明。是本热也。
/ x' p1 `/ v$ q# ^5 R4 l; s& O痞者,天地阴阳不交,升降失司。水火不运,寒热互结,痞闷塞于心下不通。证属少阳、厥阴。是本寒热也。
* F# F: w- V3 A; `滞者,闭结不通。凡气结血瘀痰凝是也。证在三阴。是本寒也。
* k: _2 z j8 o% ?" F y8 x F+ `5 A7 z饮者,水饮荡泛也。正阳不足,水无所化。证在三阴。是本寒也。 这些内容书本上都有,前边也有老师讲过,所以今天的内容不会重复的
6 {8 ?# m# S0 t4 |4 f那么,今天呢内容是什么呢?0 J4 }! Q& n- }- V# t% L& F
那就是------卫气营血来解五证。 气血,人之本。所以可以这么说,做为病机的五证,是卫气营血失衡而表现出来的五种病理机制。 更简单的说,五证是卫气营血病理的精确概括。以此来配合六纲完成精确的辩证。 气→卫→血→营→气
: J2 @* g% ]$ W" \3 X+ D这是正常的卫气营血循环 在病理状态下,这个循环受到破坏,就会产生各种病理产物。水饮血瘀这是有形的产物,还有一个,水饮凝聚---痰饮,也是有形的。那么当然也有无形的产物,气滞、气胀。 下来讲这些产物的形成简单的讲一下。 我从卫---津液开始。% D! b, J; z$ H9 y0 @* `/ c
人体的水液在先天真阳的蒸化作用下上达上焦,遇上焦之清气化成津液,再疏布全身。 当真阳不足的时候,蒸化作用减弱水液不化,或者疏布障碍时,就会产生水饮。真阳不足
. `. }3 u1 _- M/ X4 `产生的水饮# C" D9 s, j! H2 X1 ~
见于少阴,疏布障碍产生的水饮,其余五纲都能见到。津液可以入血而补充血,当卫不能正常地入血时,入血程度减慢就会有部分被阻在外边,此时,滞证就出现了。程度轻者则气滞,可以表现胀满,也可以表现为某些皮肤斑疹。津液入血不仅可以补充血,而且还可以行血。当前边说的程度更重的时候气行血的功能同样会减弱,血行减慢,就很有可能瘀,也就是血滞。刚说的这个血滞的情况多见于寒的情形,那么还有热的情形。热则血沸 ,会加速津液的损伤,最后也会影响到血,引起血溢或血滞。饮和滞讲完了。下来是烦。津液有润养的作用,在津液疏布障碍时,这个作用就会减弱,从而生热,热上扰心神则烦 。烦,是热在内的表现,在外则表现为躁动不安,津亏之极则为燥,比烦程度深,多有血亏。痞者---津液亏于上,饮泛于下,水热互结在中,升降失常。 下来看个病例 王某,男,26岁,口腔溃疡一星期 刻诊:口干,身热,饮水多,大便干,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用今天的内容大家分析。 燥滞烦都有,以燥为主,滞烦为次。
- l1 c9 Z' F: S8 Z滞者,闭结不通。凡气结血瘀痰凝是也。证在三阴。是本寒也。这里虽说$ o: m& ?: c" L Q( g
证在三阴。不代表三阳就没有。滞者,闭结不通。凡气结血瘀痰凝是也。 太阳伤寒的麻黄汤证,津液聚集在表在上抗邪,身疼、腰痛、骨节疼痛,就是津液凝滞发不出去的表现,阳明里实的大便不通,也是同样的道理。 五证不仅仅是这里。 “烦者,烦躁也。心为热绕而不宁,为之烦。身为热动而不安,谓之躁。烦则扰于内,躁则动于外。进而失眠懊恼。证属阳明。是本热也。 燥者,热伤津血亏也。经云: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轻则脏燥慌悸,重则下血、便燥、神昏志乱。虽有内伤外感,其法则一。证属阳明。是本热也。 痞者,天地阴阳不交,升降失司。水火不运,寒热互结,痞闷塞于心下不通。证属少阳、厥阴。是本寒热也。 滞者,闭结不通。凡气结血瘀痰凝是也。证在三阴。是本寒也。 饮者,水饮荡泛也。正阳不足,水无所化。证在三阴。是本寒也。”所说的某某纲才能见到的。 其他纲也可以见到的
) g/ r! Z3 X) l& s0 w, l,关键是用卫气营血仔细辩证,分清主次就行了。这和药症的运用有密切的关系。就像这个病例,有大便干,就要选用有大黄的方子。 首先辩证准了六纲,再加上五证的参校,辩证才完善。所说六纲是“狙击步枪”,五证是“校准仪”。 今天的讲课完了,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