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砸牛顿的苹果 于 2011-11-18 15:45 编辑 4 N8 @1 X& h0 M) i
0 q" l# ~8 ^" {& j0 s# L
1 U3 Y+ T2 u, _ Q1 p2 K% W8 d3 S* h1 J8 _
# m( \5 K: m W' h3 l X3 }
3 \. L- s* ?& Q, W+ A$ }4 Y三焦理论
8 p( _4 E9 E! A$ a- h5 t3 h9 m/ Y7 D5 _0 D* f; |
主讲老师:代志蓉(小水)
; \- |- Q7 P$ O, L
6 |+ l' _* i5 F; P6 }; @4 d3 J% t3 t, |
' K6 U( V1 T" z V6 ^* v9 N8 C5 l1 t' A5 P" I8 T& b
2011-11-18
今晚我们一起学习六纲辨证体系的三焦理论。 三焦,是中医学中一个特有的名称,历代医家以及古文献对其论述,都是彼此有出入,各有各的看法,至今对其仍是缺乏一个统一的认识,争论不已•••••• 中医就是因为缺乏一个基本共识,所以搞出了不少无谓的争论。
0 ?2 F$ C; W. x* N* g. W8 K+ @一个独立的理论,只有放在一个自身科学的理论框架网中,通过这个框架中各种理论的彼此互证与连接,才能体现出其本身的意义或者价值。比如我们六纲辨证体系的阴阳先后天,卫气营血,五证,六纲本义等等基础理论。我们思考下,他们彼此间都是有不能分开的关系,单独将其拿出来与人讨论其实质,必定是产生争执。甚至产生的是毫无疑义的争执。
9 l3 s, U/ R) M4 b 下面我们开始说说六纲体系的三焦理论。 广义而言,上中下三焦,即是将躯干划分为3个部位, 横膈以上为上焦,包括心、肺,如果进一步放大还可以包括头面部, 横膈以下至脐为中焦,包括脾、胃、肝胆, 脐以下为下焦,包括肾、大肠、小肠、膀胱。
8 {0 `- H+ m$ k# ^, R* k在女性而言,还包括胞宫和输卵管,卵巢等盆腔器官。
2 ^: P/ y7 e |; f 首先说一下三焦各自的阴阳本质, 这一点,看过书得基本都知道,就是上焦属火,中焦属土,下焦属水,为了深刻的理解三焦的阴阳属性,我们还要和阴阳先后天联系起来,
8 j3 k2 m) P7 u9 { 上焦火位乃是先天真阴所居之处,他们属于上焦的一对阴阳。真阴不制则阳火犯上作乱。 下焦水位乃是先天真阳所居之处,他们属于下焦的一对阴阳。真阳不蒸则阴水积聚不化。严重者会出现水饮上逆, 土居中,为太极中气,内涵阴阳二气,其对上下二焦水火阴阳的升降起着调节作用,土气失调,则水火升降不利,同样,上下焦的水火阴阳也会影响土的运转。
1 m4 I+ p8 T8 ` x3 i* o7 T三焦阴阳有序的水火升降,维持着人体正常的津液生成和布散,进一步维持着卫气营血这个链条的平衡。
& a" {/ v- A/ L4 w$ k; e 三焦的生理总结而言就是上制下,下奉上。 而上焦对中焦又有一个直接的管制,上焦阳火与真阴共同协同,就像温暖的阳光一般照耀着中土,不会太燥热,也不会太阴暗,使中土保持燥湿均衡,中气调和,从而制约下焦阴水的侵袭。我们不难发现,经方的六纲方证处处都重视中焦土气(胃气),除了一些危机重证,基本方方不忘用甘味药去固养中土,这是因为什么呢?主要就是因为中焦胃气是上下焦之间的一个纽带和屏障。下焦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地方,既是津液生成之地,又是藏污纳垢之地,下焦的乱与治,都取决于下焦真阳的衰盛以及中土的管制。
+ ~& p3 H' U# j3 D3 I3 s9 T a/ E( Y% r; p |( }: }0 X
下面说一下三焦的病理: 三焦之间的水火平衡以及升降出现异常,那么就会产生一系列疾病表现,当上下焦的寒热阴阳失调,就会出现布散和泌别清浊作用障碍,从而产生水火的郁滞停聚。
# ~) B4 c) f1 j8 o7 w# s& p 我简单的做了个一般性总结, 首先说说上焦,上焦有真阴,因为上焦为火位,其病容易出现阳明热,而且火热有时会煎灼真阴、津液以及营血分,出现一些虚热或者营血分的淤热,其病多辨为阳明病。阳明的热有阳明外证的邪热旺盛,阳明本证的腑实热证,还有津伤虚热证,以及热伤血及真阴诸证,这些症候,都离不开上焦的阴阳属性。0 Y. ^- W& W9 P
阳明纲代表性的白虎汤类方证,承气汤类方证,还有黄连阿胶汤证,抵挡汤证,酸枣仁汤证,以及许多针对津伤血热的方证,都很有必要对其进行总结。同样,上焦也是一个布散津液的地方,容易出现阳气(津液)的郁滞。我们思考下太阳病的根本病机,就是正气足,津液的向上向外聚集出现一系列症状,所以上焦也多出现太阳病。 & P0 t: n' |. J7 F0 j/ E
再说说中焦,中焦具有枢机作用,对寒热
' r% ]2 G. K; J水火进行调节,中焦不利所导致的各种寒热症状并见的疾病,根据其正气虚实,要么属于少阳,要么归属于厥阴。比如少阳的邪气阻于中上焦之间,上焦不通,则会出现一系列津液与上焦火的郁滞以及轻微的水饮现象,再比如厥阴系列的泻心汤类方证,乌梅丸方证,都表现为寒热夹杂,上下不交,上焦有火郁,下焦有寒饮,所以方中有针对上焦的黄连,黄芩•••针对中下焦的干姜附子等,还有固护中焦胃气的药物,其方子药物就是针对上中下的寒热偏性进行组成的。 4 S( J8 U, f0 g! k% y
接下来说下焦, 下焦有真阳,因为下焦为水位,容易产生水饮,且进一步导致营血分虚寒淤滞,其病多归属为太阴和少阴病,不应当表述为归属,表述为导致更确切,水饮产生的基本病机就是里虚寒,严重点就是真阳不足,如果中土虚弱,不能制约阴水,那么就会出现一系列水饮症状。是的,真阳不足,就会不能温化下焦的水饮。饮在下焦:尿频,尿色白,腹胀腹泻,女性可表现为带下的异常等。饮犯中焦:则可表现为胃中胀满,恶心,呕吐。饮邪进一步上犯,可以到达上焦,上焦阳气被水寒所抑,不能舒展,则白觉胸中憋闷;胸为心肺所居之地,水寒之气犯胸,也可表现为咳嗽、短气,心悸不安;若水气再上冲于咽喉,则可以表现为咽喉部的闷堵不适。 水气再往上冲,必蒙蔽头面清阳之气,证见头目眩晕,动则为甚。这个症候临床比较多见。 头面部的眼、耳、鼻、舌,皆属清窍,今浊阴之气上犯,清阳之气不能温养清窍,则往往出现耳聋、双目视物模糊不清、鼻塞、口失滋味等证。 仅仅这一个水气上冲,在临床中五官科疾病,心肺疾病都有可能出现,所以我们要掌握饮证一般情况下的舌脉和症状群。 在问诊和诊断中会更有针对性。针对太阴的方证很多,我就不多举例了, 总之下焦最重视真阳! 没有了真阳的鼓动和温化,容易产生水饮,容易影响营血生成,更会造成中上二焦不得安宁。
9 D8 R. e# Y, P' Z6 d& q* J
关于上面讲的这个分类,只是一个一般情况的大致总结 。六纲辨证是灵活的,一个纲的辨证,没有固定的病位,所以具体过程不能拘泥。 不知大家能否感受到,独立的讲三焦,那是没有意义的 ,要把三焦放在这个六纲框架中去相互联系的理解, 因为这一切本身就是一个互相联系的整体,不论从生理方面,还是病理方面,三焦,往大讲,如同一个阴阳互含的人体小宇宙,往小理解也可以认为是一个水火通道,但是其在六纲体系的阴阳本质属性是固定的。所以,我们要抓住实质性的东西,然后从各个方面对其进行理解和延伸,这样才能达到运用自如。 讲完了,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