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砸牛顿的苹果 于 2011-7-30 21:11 编辑 7 k* j) G! @; A" p$ Z+ X2 P
5 Y: x! R- X% }道沖(921767714) 20:06:12
6 k# |8 }, p% F- q 大家好 今天由我为大家讲课。前面的老师反复讲过阴阳六纲、五证、卫气营血等基础篇,大家对基础篇都有一定的认识。 大、小青龙汤都是千古名方,方虽是旧,弘之惟新,临床经常用到,我们必须掌握,是伤寒正对之法,都是表里双解法。 安之若素(445042953) 20:07:35 老师好 道沖(921767714) 20:08:01 中医的精髓在于辨证论治,而汉传中医的临床精髓就在于经方辨证。 如“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用大青龙还是小青龙方呢? 仲师的《伤寒杂病论》就是六纲辨证的典范。方证相应,是对辨证的基本要求。 下面就简单的讲一下大小青龙汤。 214、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宋38) 大青龙汤方 麻黄(去节,六两) 桂枝(去皮,二两) 甘草(炙,二两) 杏仁(去皮尖,四十枚) 生姜(切,三两) 大枣(擘,十枚)石膏(如鸡子大,碎) 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 汗出多者,温粉粉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一作逆)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这条有个错简,恩师给予修正:“太阳病,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中风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这个条文仲景在考我们对太阳伤寒证和中风证的认识。看下提纲、条文互参一下,有助理解。 7.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宋)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宋)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宋)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宋) 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宋) 35.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宋) 大家对比着理解就容易明白了。 太阳伤寒证: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 中风证: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 214条是外有太阳伤寒,内有一个阳明热的这么个机理。 这个烦躁,是阳明的烦躁,胃里的正气不足,津液被伤而胃燥,要烦躁口干的厉害。 “太阳病,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主要体现在一个“烦躁”的问题, 脉浮紧,有表邪实而身体疼痛的表象。 表有严重的寒邪郁闭,热不得外发,伤了津液,欲传阳明了,刚刚出现了阳明白虎汤的一个烦躁症状而已。 阳明外证,也就是阳明中风证, 要发热汗出,烦躁,不恶寒但恶热。 大家注意这个“不汗出”而不是说无汗,是表寒重的厉害,汗出不来。 阳明的热,只能在那里憋着。这个烦躁,是石膏药症。 石膏,辛寒。《本草经》主治中风, 寒热,心下逆气, 惊, 喘,口干舌焦,不得息,腹中坚痛,除邪鬼,产乳,金创。 石膏是阳明药,清热去烦躁不安惊喘和止口干舌焦。 这方子可以理解为麻黄汤和越婢汤的合方。 越婢汤在《金匮》是治疗风水,去在太阳肌表水湿蕰热的方子。 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 越婢汤方 麻黄六两 石膏半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五枚 甘草二两 右五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麻黄汤大家都知道了吧? 所以,大青龙汤还要注意水饮的问题。阳气重的话,津液就会大量凝聚肌表,转化失利化为水饮。 大青龙汤是太阳阳明合病属太阳的方子。 属者,谓传变之时,出现一些主要的他纲症状;或未传变但多纲症状主次并存,属某纲,则某纲为主,其它纲为次,以所属之纲方证为主治,参以药症权衡。 大青龙汤这个阳明能不能用下法,为什么呢?大家说说? 张善载(972994131) 20:38:03 有外证是不可以下的 晓辉(1246886439) 20:38:14 有表证,无阳明里实 安之若素(445042953) 20:38:38 先解表才能下,不然会表邪内陷 勤学(89117858) 20:39:25 三阳病是先表后里或表里同治,阳明没有里实过早下之则外邪入里。 张善载(972994131) 20:40:56 下不厌迟吗,有表征先解表在下 旷野(409202176) 20:41:19 太阳阳明合病,要先解表,后攻里,这是常规。也有表里同治的,那是特殊情况。 道沖(921767714) 20:41:30 都说的不错 因为是阳明中风,而不是阳明里实, 即使是阳明中风欲向里实传变也要权衡系、属关系。 若用下法,病情会出现什么问题? 安之若素(445042953) 20:44:45 里虚 张善载(972994131) 20:45:33 里虚,外邪内陷,外泄留恋与内,这个病就麻烦啦 勤学(89117858) 20:45:41 阳邪结聚会成陷胸证 道沖(921767714) 20:46:01 参考一下相关条文: 90.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治不为逆。本先下之,而反汗之,为逆;若先下之,治不为逆。 131.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 151.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 158.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鞕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鞕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162.下后,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不可更行桂枝汤;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刘师修正) 163.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鞕,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 91.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107.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 这只是提供一种思路,更复杂也可能的…..!总之,,观其脉证,知犯何逆。 既然学习经方,就要使用经方的思维。 按照法则和顺序去治疗,就会痊愈而不生变证。 若错误性治疗,没按照先解表后攻里的法则和顺序来治疗, 逆其道而行,就会出问题,即使打破常规也要表里同治。 医生和疾病的关系,医生有主动权和控制权。 要是反过就坏了,始终要被 疾病牵着鼻子跑。 “若中风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这是说大青龙汤的禁忌证,这种情况可千万服不得。 大家注意一下这个脉象是“微弱”。 我们知道六纲都有中风证。 为什么说是中风证而不是太阳中风?没有讲“阳浮而阴弱或者说浮弱”太阳中风证的脉象。 少阴和太阴也有中风,少阴或太阴的中风是津液严重不足, 若再用麻黄汤法去发汗,石膏清热,其后果就会“厥逆、筋惕肉瞤”。 “若中风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出现这种病情我们有什么对治的思路? 恩师《伤寒论类编补遗》156.少阴病,身冷,汗出恶风,面无华,但欲寐。或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手足冷,脉微浮无力,为中风。(刘师拟补) 《伤寒论类编补遗》318.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宋21) “温服一升,取微似汗。 汗出多者,温粉粉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一作逆)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发汗要微似汗,表解了就行。为什么? 因为已经有阳明热了,最怕津液损伤,大发汗表是解了,但是津液更伤了,还要出现变证。 所以,大青龙汤的运用一定要掌握其适应症、煎服法、禁忌症等。 而 “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是表虚里实,里面津亏不足,扰动营血,外面表虚,是个误治的坏病。 要用什么方? 恩师在《伤寒论师承实录》、《伤寒论类编补遗》:都指出这个坏病的治疗方剂:桂枝汤+黄连阿胶汤。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303) 小朱鸟汤:治天行热病,心气不足,内生烦热,坐卧不安,时下利纯血如鸡鸭肝者(辅行诀) 黄连阿胶汤 黄连(四两) 黄芩(二两) 芍药(二两) 鸡子黄(二枚) 阿胶(一云三挺,三两) 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三物,取二升,去滓;内胶烊尽,小冷;内鸡子黄,搅令相得。温服七合,日三服。 大家自己思考理解,这里就不解释了。 215、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宋39) 这条,是比较难理解的一条,难就难在脉象上。 这个是浮缓而不是浮紧。 脉浮缓,水荡肌表的一个缓散之象,浮而脉幅要微粗涣散不太有力的一个表象,重按不虚,里有微热。 注意不是常说的那个有胃气的正常的那个缓象。 与214条症状不同,治疗机理是一样? 病机分析明了,方证就可以广用活用。 再就是症状上不痛而是重,还时轻时重呢, 我们知道 有个肾着汤证,就是腰重如带五千钱,那是腰部有寒湿。 这个重的机理是在表的寒邪重,伤了阳气,水液不能气化为津液而蕴积在肌表。 时轻时重是里热外发与水相见时体现的一个气化现象。 “无少阴证者,” 这句最重要,也是告诉我们在运用这个方剂的时候一定要鉴别。鉴别什么呢? 一个是少阴病证的系列症状。 另一个就是阳明里热的“烦躁”和少阴虚阳外越的“烦躁”。在这个证上面是容易混淆。 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脉微细),但欲寐,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少阴是虚寒证象,脉也要微细而沉迟的,一但用石膏,就要出事的。 少阴有个麻附细辛汤,也有一个脉,脉也浮,浮的无力,很容易混淆。 那怎么来区分呢? 区别的要点,是否有四逆厥冷,脉沉取是否有力。有力而无厥逆,就不是少阴病。 另外,《伤寒论类编补遗》:217…..阳气怫郁不得越,当汗不汗,其人躁烦,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 气,但坐以汗出不彻故也,更发汗则愈。(宋48) 这条也很符合大青龙汤证的,大家结合上文理解。 接下来讲 小青龙汤 251.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宋40) 小青龙汤方 麻黄(去节) 芍药 细辛 干姜 甘草(炙) 桂枝(去皮,各三两) 五味子(半升) 半夏(洗,半升)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若渴,去半夏,加栝楼根三两;若微利,去麻黄,加荛花,如一鸡子,熬令 赤色;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炮;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四两;若喘,去麻黄,加杏仁半升,去皮尖。且荛花不治利,麻黄主喘,今此语反之,疑非仲景意。(臣亿等谨按小青龙汤,大要治水。又按《本草》荛花下十二水,若水去,利则止也。又按《千金》,形肿者应内麻黄。乃内杏仁者。以麻黄发其阳故也。以此证之,岂非仲景意也?) 这里的伤寒,是太阳伤寒还是少阴伤寒呢? “发热而咳”,强调了发热,该是太阳伤寒吧,当然,少阴伤寒也可有微热出现,因此,也不能简单排除。 “心下有水气”,表证开始向里传变,表证没有消失,还加上里面有水饮,出现了复杂的症状。 心下有水气,就是水饮结于心下这个部位,会有一些饮证的典型症状的。有条“咳逆倚息不得卧”也符合这条的心下水气的情况。 辩饮邪,恩师制定了几项指标: 1、无论什么病,见到舌苔滑腻垢浊,舌胖大有齿痕,或有紫斑,脉沉、弦、滑。 2、形体肥胖,而面色晦滞。或以前身体肥胖,如今消瘦,肠鸣如走水。 3、局部肿胀疼痛,积聚肿块,包括良性或者恶性肿瘤。 4、屡用温补不效者。 那些或然症,都是水饮发动的表现。水饮旺,除了上逆,还要下趋。上逆,饮食发噎,水饮不化津液,要口渴,多为口干不欲饮的那种所谓口渴。 下趋,会出现下利、小肚子胀满,水饮不化气而内停,则小便不利等。 这些内里的水饮证,有太阴病和少阴病的症状参与。太阴,有腹满、下利、呕吐、食不下的症状。 少阴有自利口渴、欲吐不吐的问题。这些或然症,包含太阴的三焦症状以及少阴的症状。 我们先来了解药症: 麻黄,苦涩微辛,温。《神农本草》:主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欬逆上气,除寒热,破症坚积聚。 这个药辛能发散,苦能涌泄,性温,可以驱寒。大家记住了,麻黄是轻宣发散。它的止欬逆上气作用,也是通过发散,气得旁流实现的。麻黄要配合其它药物才能尽显其功。比如,麻黄配桂枝出汗,麻黄配石膏止汗。麻黄这味药“中风汗出、伤寒无汗”都可以用,怎么理解 呢? 我们看下越婢汤方和条文就明白了: 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 越婢汤方 麻黄六两 石膏半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五枚 甘草二两 右五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发汗后,汗出而喘,无大热,不可更行桂枝汤,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桂枝,辛甘,温,《神农本草经》: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 芍药,酸苦凉,《神农本草经》:主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 芍药是阳明药,入于营血阴分,与桂枝入于卫气阳分相对。主要是针对“除血痹”、“止痛,利小便,益气”。去腹痛,破水饮积聚不化而利尿。 不要理解什么芍药酸寒而收敛,妨碍解表。妨碍解表,桂枝汤用它干什么? 恩师在《伤寒论类编补遗》说:“太阳病,尤其中风证,因为汗出,常伤津液,往往造成胃中干,里面带点阳明里热。因此,他用桂枝汤,里面有芍药,很大的程度上,也是为了兼顾清这个里热的。这是桂枝汤中有芍药的另一层深意。” 炙甘草,甘平。《神农本草》:主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创尰,解毒,久服轻身延年。 有滋养胃气的作用。因为它使用蜂蜜炮制的,可以养胃中津液的。 细辛,辛温,《神农本草经》:主咳逆,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久服明目,利九窍,轻身长年。 入少阴,也兼入太阴。温宣和降逆的力量大,也专去寒饮郁阻。 能止咳逆,降水饮冲逆。 干姜,辛热,《神农本草经》:主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澼下利,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气,通神明。 入太阳、太阴病位。温中,化水饮,止水饮上逆的喘逆、呕吐以及下利。 五味子,酸温,《神农本草经》:主益气、咳逆上气,劳伤羸瘦,补不足,强阴,益男子精。 专入三阴病位,厥阴药。主温收。降逆去水饮。 半夏,辛温,《神农本草经》: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喉咽肿痛,头眩胸张,咳逆肠鸣,止汗。 入太阴和厥阴,去水饮上逆结聚。半夏要用生旱半夏。 小青龙汤是少阴太阴合病或太阳太阴合病属太阴方。 本方证有麻黄汤之意,又有麻黄细辛附子汤之意,去掉附子。 因此,无论是太阳伤寒,还是少阴伤寒,这里都顾全了。 而姜辛味夏是治疗寒饮上逆喘咳的最佳拍档。 因此本方的机理是,外有伤寒表证,内有虚寒水饮,是表里双解。 配伍是以甘酸除饮及辛甘发散,这两大配伍法为主,解决主要的根本问题。 至于方子后面针对或然症,列出了那么多的加减有没有必要? 其实方中这些药都涵盖了,完全是画蛇添足。 药症相应,是辨证的进一步要求。 病机相应,才是活辨,是高难度要求。 252.伤寒,心下有水气,咳有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宋41) 意思和上条一样,不同的就是不渴。 水饮不化津液,有轻有重,轻的可以不渴。 这里要注意的是“服汤已,渴者,”提示寒饮化开,气化正常了,体内缺少津液需要补充水液。 另外,津液生成有两大必要条件: 一个是真阳不足,不能蒸化水液,得不到津液生成。另一个是上焦不通,蒸化水液也不能变成津液。 《黄帝内经》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彼此完成一个转化循环。 小青龙汤的相关条文: 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 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妇人吐涎沫,医反下之,心下即痞,当先治其吐涎沫,小青龙汤主之。涎沫止,乃治痞,泻心汤主之。 简单总结一下: 大小青龙汤一个偏三阳,一个偏三阴,都是表里双解法。 大青龙汤:太阳伤寒不汗出,呕逆,身可痛可不痛,可重可不重,口干渴,烦燥无少阴证,苔黄腻,小便黄,脉浮紧或浮缓等等。 小青龙汤:外有伤寒表证的无汗、恶寒、发热或微发热,内有虚寒水饮上逆,喘咳,痰多稀白明显,及或然症,舌质淡,舌苔白滑腻,脉浮弦或沉弦等等。 要是有阳明热参与了,怎么办? 张善载(972994131) 21:56:29 加石膏 就没有了? 《金匮要略》有个小青龙加石膏汤,这只是仲景举个例子而已, 也有加大黄或加茯苓或麦冬….., 大便干燥加大黄,咽喉干痛加麦冬心烦加栀子 这都需要我们熟悉条文、方证和药症去参悟….. 这些都是仲圣在考验我们辨证功夫的,有严格的区别,要细分析不能混用。因时间 有限,一些没有讲的条文和药症,大家细看恩师的著作《伤寒论师承实录》、《伤寒论类编补遗》、《金匮要略增补》讲的更有味道,细细味尝必有所得,是大家走向上医的捷径。 ……遂披《伤寒大论》,鸠集要妙,以为其方,行之以来,未有不验,旧法方证,意义幽隐,乃令近智所迷,览之者造次难悟;中庸之士,绝而不思,故使闾里之中,岁致夭枉之痛,远想令人慨然无巳。今以方证同条,比类相附,须有检讨,仓卒易知。夫寻方之大意,不过三种:一则桂枝,二则麻黄,三则青龙。此之三方,凡疗伤寒不出之也。其柴胡等诸方,皆是吐下发汗後不解之事,非是正对之法。……《千金翼方卷第九》 大家细读下。讲完了,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