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议《金匮要略》中的比较法比较法, 金匮要略
作者:谭庆刚
【摘要】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比较法的运用颇具特色,病证、方证等比较贯穿于全书。对此进行归纳分析,对进一步研究总结中医治则,指导中医临床具有实际意义。
【关键词】 《金匮要略》 比较 病证 方证
比较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同类事物进行异同辨别的一种逻辑方法。早在古代,比较法已广泛应用于医学领域。《金匮要略》原文中许多对病证的分析和方药的运用表面相似,实有区别,一经比较,意义显然。
1 病证比较
凡疾病都有证候表现,且其表现错综复杂。从疾病间的相互比较中,找寻证候表现的异同,识别各类疾病的共性和个性,有助于进行临床分析与诊断。
1.1 一病数证
1.1.1 历节病历节病是以骨节疼痛,遍历关节,甚者关节活动障碍而身体消瘦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其病机为肝肾气血不足,风寒湿邪闭阻经脉。虽辨证分为寒湿历节、风湿历节、血虚历节等不同证型,但以关节疼痛,不可屈伸为共同点。不同的是寒湿历节乃因寒湿留注关节,经脉闭阻不通,气血运行不畅,所致脉沉而弱,关节剧烈疼痛,痛处肿大,不能屈伸,溢出黄汗等证;风湿历节乃因风与湿内外相搏,留滞筋骨关节,阻滞气血运行,所致脉涩小无力,关节疼痛,不可屈伸,短气,自汗出等证;血虚历节乃因气血不足,风邪乘虚侵袭导致经脉闭阻,血行不畅,筋骨失养,而见筋骨关节疼痛如掣,不能屈伸等证。
1.1.2 痰饮病痰饮病是以水液停聚于身体某一局部的一种病变。其病机为素体阳气虚弱,肺脾肾3脏功能失常,致使水液代谢产生障碍。根据水液停聚的部位不同,虽有痰饮、悬饮、溢饮、支饮的证候之分,但以咳、喘、满、眩、肿为共同点[1]。不同的是痰饮乃因脾虚失运,饮停于胃,营气不充,形体失养所致的“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之证,其病变在胃肠;悬饮乃因饮流胁下,气机不利,肺失宣发导致的咳嗽牵引胸胁胀痛之证,其病变在肝胆;溢饮乃因肺气失宣,脾气失运,水饮流行于四肢,渗溢肌肤,出现的身重疼痛,“当汗出而不汗出”之证,其病变在脾肺;支饮乃因水饮停聚胸膈,而致肺失宣降,心阳不展,则见咳嗽气逆,倚床呼吸,短气不能平卧,其形如肿之证,其病变在心肺。
1.2 数病一证
1.2.1 腹满、寒疝、宿食《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篇》论述腹满寒疝宿食3种疾病,病变部位皆在腹中,以腹痛腹满腹胀,脉弦紧之证为共同点。不同的是腹满为风寒之邪直中于腹,或脾虚湿聚,寒实内结等使气机升降受阻所致,证以持续性的满痛为特征;寒疝主要由于阳虚寒盛所致,证以发作性的剧烈腹痛为特征;宿食多由饮食失宜,损伤脾胃所致宿食不化,胃气受阻,证以腹部又胀又痛为特征。对此清代医家唐容川有评:“须知仲景书,皆是比较法,腹满寒疝宿食,其腹皆能为痛,恐人误认,故合为一篇,使人比较而辨其毫厘也。至三证之中,又各有别,节节互较,又各分三段,使人区别而知其门类也。”
1.2.2 痉、湿、暍《痉湿暍病脉证治》篇中所述痉湿暍三种疾病,证候表现有同有异。3病皆由外感所致,初起均有发热,恶寒等表证。不同的是,痉病因外邪客袭筋脉或他病误治伤津所致,证以颈项强直,口噤不开,角弓反张为特征;湿病主要由阳气不足,感受外湿或兼风夹寒,侵犯肌表,留注关节所致,证以发热身重,关节疼痛为特征;暍病是因暑邪伤津,气阴两伤所致,证以发热,汗出,烦渴,少气脉虚为特征。
1.3 病证间的综合比较
1.3.1 百合、狐惑、阴阳毒《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篇中百合狐惑阴阳毒3病之发病都与外感热病有关,某些症状有相似之处。百合病与狐惑病都有心神不安的全身症状,而狐惑病与阴阳毒又都有咽痛的局部表现。不同的是,百合病是因热病之后余热未尽或情志不遂,郁而化火导致心肺阴虚内热,临床表现以精神恍惚不定,饮食行动不调,口苦,小便赤,脉微数为主要特征;狐惑病是由湿热虫毒内扰所致,则以咽喉、前后二阴及眼部溃烂为特征;阴阳毒病因感染疫毒所致,证以咽痛及皮肤发斑为特征。对此正如清代医家黄元御有言:“百合狐惑阴毒阳毒非同气也,而狐惑之神思迷乱有似百合,阳毒之脓血腐败颇类狐惑,不同之中未尝无相同之象。”
1.3.2 风水、皮水、太阳病、黄汗、肺胀《水气病脉证并治篇》论述风水、皮水、太阳病、黄汗、肺胀5种病证,5者之间皆有关联[2]。风水与皮水以水肿为特征。风水是因风邪外袭,肺失宣降,停水外溢所致,临床表现为浮肿并见发热,汗出,恶风等表证。皮水是因脾失运化,肺失通调,水湿内停,里水外溢所致,临床表现为浮肿,口渴,外无恶寒表证。而风水之表证又与太阳病相类似,但太阳病无水肿,有明显身痛,风水突出的是水肿身重。黄汗是因水湿侵袭肌表,湿郁化热,湿热内蒸,气机不畅所致,临床既有水肿又有发热,与风水类似,但其主证是周身汗出沾衣之黄汗,且兼有胸中窒等证。肺胀是由于寒邪束外,饮停于内,肺失宣降所致发热、咳喘、水肿之证,也与风水十分相似。但肺胀以咳喘为主,可兼水肿;而风水则以水肿为主,亦可兼咳喘。以上诸病,症状虽然不同,但病位皆在肌表,目的是通过反复比较从不同侧面阐明其特征,正如唐容川所说:“粗按似乎文法错杂,细按乃知比较精细。”
2 方证比较
《金匮要略》在方药运用方面的显著特点是一方治多病和一病用多方,它充分体现了中医学“异病同治”和“同病异治”的思想。
2.1 一方治数病
2.1.1 肾气丸肾气丸主治虚劳、痰饮、消渴、妇人转胞、脚气等病证[3]。分别为:肾气虚弱,气化不行,所致“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的虚劳病;下焦阳虚,水泛心下,所致“短气有微饮”的痰饮病;肾虚不能化气摄水,所致“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的消渴病;肾气虚弱,胞系了戾,导致“饮食如故,烦热不得卧,而反倚息”的妇人转胞病;肾气不足,寒湿内阻,所致“脚气上入,少腹不仁”的脚气病。以上五病,虽然病名、症状皆有所不同,但病机皆属于肾阳虚衰,气化功能减退,故均可用肾气丸扶助肾气,是同方异治之法。
2.1.2 小柴胡汤小柴胡汤主治发热呕吐、黄疸、热入血室、妊娠恶阻、产后郁冒等病症。分别为:少阳邪热犯胃,胃气上逆,所致“呕而发热”的呕吐病;邪在少阳,肝胆不利,所致“诸黄,腹痛而呕”的黄疸病;热入血室,热与血结,所致“妇人中风,七八日续来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如疟状”的妇人杂病之热入血室及亡阴血虚,阴阳失调,所致“产妇郁冒,其脉微弱,呕不能食,大便反坚,但头汗出”之病证。以上诸病,均为邪入少阳,枢机不利所致,故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升清降浊,通调脏腑,为同方异治之法。
2.2 数方治一病
2.2.1 妇人杂病腹痛妇人杂病腹痛,多与气血失和有关,其病机有偏气、偏血和寒热虚实的不同,治疗当审证求因,审因论治。仲景故采用红兰花酒、当归芍药散、小建中汤等方治之。区别在于:红兰花酒,具有祛风散寒,活血止痛之功效,主治风血相搏,气滞血淤导致的“妇人……腹中血气刺痛”;当归芍药散,具有养血疏肝,健脾利湿之功,主治肝郁脾湿,气滞血淤导致的“妇人腹中诸疾痛”;小建中汤,具有温中健脾,益气生血之功,主治中焦阳虚,血脉失养导致的“妇人腹中痛”。
2.2.2 湿热黄疸《金匮要略》中治疗湿热黄疸主要用大黄硝石汤、栀子大黄汤、茵陈蒿汤、茵陈五苓散。具体而言,大黄硝石汤,具有荡热逐淤,通腑泄热之功,主要用于淤热内结导致的里实热重于湿的黄疸,证见“黄疸腹满,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栀子大黄汤,具有清热除烦,和胃导滞之功效,主治湿热蕴于胃肠,上冲心胸导致的热重于湿的酒疸,证见“酒黄疸,心中懊憹或热痛”;茵陈蒿汤,具有清热除湿,利胆退黄之功,主治湿热两盛,蕴蒸肝胆导致的谷疸病,证见“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茵陈五苓散,具有清热除湿、化气利水之功,主治黄疸初起,湿重于热导致的黄疸病。黄疸病因有热重于湿,湿重于热之分,所以用方各异。
比较法在《金匮要略》中应用广泛,构思精巧。对病证、方证的比较值得我们在临床思维中借鉴,有助于我们观察与分析病例,明确诊断。当然,比较法亦有不足之处,任何比较都不会十全十美,尤其在古代,比较只限于直观的内容和形式。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比较法的应用无疑更科学、更广泛。
【参考文献】
[1]黄仰模.金匮要略讲义[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
[2]杨百茀.金匮集释[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11.
[3]金寿山.金匮诠释[M].上海: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86:6.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