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张兼善说:“麻黄之所以能发汗者,唯在其辅佐之任,而不在麻黄一之力矣。历代诸医皆云麻黄发汗之药也,此未必然。有人于此,发热恶寒,身疼无汗,太阳证具焉。试取麻黄一品,浓煎与之,终不能有汗焉。必也温复而后汗,可得而言已,决不如巴豆、甘遂之下咽乃泄也。惟以麻黄能行阳气、通腠理,若佐以桂枝之辛,与温复之势,则令夫难发之邪能与汗皆出,麻黄之所以为麻黄,全在于此也。故无汗者用以发之,有汗者用以收之,要顾其趺坐如何而已”。
看来,“有汗用桂枝,无汗用麻黄”这句话应该改改:“有汗无汗均可用麻黄,而无汗时才可以用麻黄加桂枝”。
在什么情况下有汗要用麻黄,又该怎么用呢。呵呵,麻黄有了石膏这位领路人,走的就是另一个方向了。
63条.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麻黄四两(去节),杏仁五十个(去皮尖),甘草二两(炙),石膏半斤(碎,绵裹)
《金匮要略*水气病》: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
越婢汤:麻黄六两,石膏半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五枚
麻杏石甘汤证的格局是,外寒未解,内热已生,但还没有到白虎汤证蒸蒸发热的程度,里热迫汗而出,津液已经有损,而且汗出导致在表蕴含水热,表不解和上焦的热壅又使病人作喘,这时就不能再用麻黄桂枝发汗了,一是要清这个上焦的阳明热(肺热),二是解肌表水湿,三是在里补充津液。麻黄石膏配伍,就正好清热、解肌表水湿,杏仁辅助麻黄降气,去这个喘证,炙甘草补胃气津液。
越婢汤是治风水的。它是个太阳阳明合病,可以在麻杏石甘汤的基础上去理解,区别在于去了杏仁加上生姜大枣。它没有肺热,没有上逆之症,只是表有汗出,所以无需杏仁降气。身上浮肿,汗出不渴还有里热,同样用麻黄石膏来发越汗出里热导致的肌表水热,这个肌表的水湿比麻杏石甘汤证的要严重,身上都浮肿了,所以不但加大麻黄的用量,还要借助生姜之力共同逐水消肿,不以发汗为主。因为汗出而津液有伤,甘草大枣就共同补胃气津液。
麻黄和石膏配合使用,麻黄发汗作用的强弱,可以用石膏来调节。越婢汤主治汗出而肿,麻黄石膏的比例中,石膏量大于麻黄,麻黄就没有发汗作用,而只是逐水退肿了,可见石膏可以制约麻黄发汗的效果。在需要发汗的时候,配伍石膏的量不宜超过麻黄,比如大青龙汤。 |
评分
-
1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