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年一度的诺贝尔节又开始了。各种各样的大奖陆陆续续地浮出水面,颁奖程序的制定者可能学过好莱坞编剧,挺会安排悬念,弄得全世界翘首以待。每当这种时候,中国总会有人产生一个最令人激动的联想:中国人什么时候能得诺贝尔奖?其实,这个设问句有点不严密,从广义说,中国人已经得过诺贝尔奖了,杨振宁先生认为自己就是中国人。如果准确精确一点,应该是,持有中国国籍的中国公民什么时候能得诺贝尔奖?这的确让很多人向往,诺大的中国,奥运金牌都拿世界第一了,诺贝尔奖居然就没有?
杨振宁先生认为,未来二十年内,中国人一定能得诺贝尔奖。当然,他这里是指拥有中国国籍的中国人。早有人提出,为何袁隆平不能得诺贝尔奖?后来发现,原来诺贝尔没有设生物方面的奖项。今年,英国、美国多名学者、教授,包括以前诺奖得主,已联名发出改革倡议,要求对诺奖评奖增加与全球环境和生物有关的奖项。如果这一倡议得到诺奖的认可,袁隆平将成为最有可能获得诺奖的中国人。当然,同拿了一堆奥运金牌相比较,光得一个诺奖,总是不够爽。
于是,还有人多次猜测,中国人何时能得诺贝尔文学奖?现在看来,几个成功地把自己的文学作品翻译成瑞典文的中国尚在世的作家最有可能。这可能是一条捷径,趁着身体健康,经常到瑞典逛逛。瑞典不大,人也不多,懂汉学的人更少,没几个。只要和瑞典汉学家搞好关系,中国作家的作品就有翻译成瑞典文并在瑞典出版的机会,这样才会有得文学诺奖的机会。
在我看来,中国人能够得诺奖,也算一件令人高兴的事,但并不应该成为我们全部的目标。就像奥斯卡奖一样:得一个也挺好,真得了,也没什么了不起。就像奥运金牌一样,拿了世界第一也挺好,真拿了世界第一,也不过如此。而中国人今后最需要的,不是捧着自己的东西,到世界各地等着别人给我们评个奖,而是应该自己设立奖项,让中国人评定的奖,成为世界最重要的大奖。
诺奖设立的时候,正是欧洲在全世界最风光的时候。因此,欧洲设定的奖,就等同于世界的奖;被欧洲肯定,就等于被世界肯定。这里就带来一个问题,欧洲评的世界性大奖,实际上是在贯彻欧洲人的标准,对此,美国人也不太高兴。美国人经常把诺奖称为“欧洲奖”。但是,欧洲曾经的风光确实有它的道理。欧洲占据世界顶峰的时候,的确在各个领域都有明显的成就。等到美国取代欧洲成为世界老大的时候,除了钱多,美国很难在其他领域全面超过欧洲。加上美国的文化与欧洲又比较接近,真要分出不同,也不容易。于是,美国人就不在基础理论方面与欧洲较劲,只是突出自己的特色,针对自己的强项,搞一个世界性的大奖,比方说奥斯卡奖。它既代表美国的最高成就,也保证了美国人得奖最多。肥水不流外人田嘛。
中国近代史上落后了较长时间,总想获得别人的肯定,显得自己要求上进,这种心情可以理解。于是我们一次次冲击奥斯卡、戛纳、威尼斯、柏林,甚至还有澳大利亚无聊的、小小的电影奖;在奥运梦想已经实现的时候,奥斯卡梦想还“尚需努力”;世界文化遗产的“申遗”梦想也让中国人趋之若鹜;诺贝尔梦想似乎距离更远些,已经成为了一块心病;等等。我总在想,中国人何时才能改变参加别人的大奖,等待别人给我们颁奖的心态?中国人何时才能自己设立大奖,给蜂拥而来的全世界评奖、颁奖?美国好莱坞都能做到这一点,中国人居然做不到?甚至连想都不敢想?未来的中国人,不会这么没出息!
很显然,参与别人的奖项,渴望别人给我们颁奖,就必然要遵循别人的评奖标准。标准是一个很重要的东西。从当前各类世界大奖看,他们所制定的标准已经涉及各个领域,从科学到体育,从娱乐到思想,从经济到和平。目前已存的世界性大奖,已经成为贯彻西方标准的最好工具。但是,西方已经开始出问题了,出问题的背后,就说明他们的标准有问题,中国为何不能趁此机会,创设自己的标准,以自己评奖的方式,向全世界推广自己的标准?中国近几十年的发展令人瞩目,“中国模式”、“中国道路”已经成为全世界绕不开的话题,所谓“中国模式”和“中国道路”的解读之一,就是有中国自己的标准,而不是完全按照所谓的“世界标准”。那么,我们何时才能让中国自己的标准,成为世界的标准?
我认为:中国没有榜样,中国要给世界提供一个榜样。实际上也是对奥奖之梦、诺奖之梦、申遗之梦的态度。中国是世界上最特殊的国家,中国的发展和强大,一定会更加深入地影响世界的各个领域,中国只有寻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才能真正屹立于世界。虽然这个中国之梦还需要时间和努力,但是,从现在开始,中国人就应该拥有汉唐一样的胸怀,宋明一样的气魄。中国人早晚会再次自豪地说:中国的,就是世界的。中国人一定能够做到这一点。所以,从诺奖的角度,我认为,未来世界上最大、最重要的奖项,应该是由中国人颁发的。哪怕实现这个目标还需要50年、100年,我相信,这个目标一定会实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