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甫是唐代著名的大诗人,尝自称“少陵野老”。他的许多优秀诗篇,揭示了我国唐代的社会矛盾,反映人民的疾苦,被誉为“诗史”,形成了“沉郁顿错”的风格,后人尊称他为“诗圣”。关于杜甫的死因,史书有多种说法,今人根据杜甫本人的诗与其子孙处理先人葬礼经过的记叙,得出结论:杜甫是在湘江的一条船上病逝的。
那么,这位伟大诗人患有何种疾病呢?
杜甫临死前,曾写了一首《风疾舟中伏枕书怀奉呈湖南亲友》的长诗。诗中叙述了他飘泊的一生、重病缠身的痛苦和爱国忧民的深情,这可能是杜甫的绝笔诗。诗中结尾有“葛洪尸定解”句,据《晋书》载:晋代医家葛洪死后,尸身轻若无,时人称他“尸解得仙”。杜甫以葛洪尸解自喻,自知将不久于人世。
杜甫的一生,颠沛流离,体弱多病。“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44岁时才谋得一个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职。他的诗歌中,有大量关于自己病情的描写,他患有风痹(风湿症)、消渴(糖尿病)、肺病(肺结核)、疟疾等疾病。杜甫因此也与中医药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与《胡本草》的作者,诗人、药学家郑虔交情甚厚。南节度使严武在给杜甫的和诗中也说;“腹中书籍幽时晒,肘后医方静处看。”杜甫不仅以药物来祛病扶衰体,而且也做为生活的一种经济来源。他采药、种药、制药,“卖药都市,寄食朋友”,这两句诗反映他当时生活的窘迫。杜甫还经常为诗朋文友开方治病,“省郎忧病士,书信有柴胡。饮子频通汗,怀君想报珠”,便是他亦文亦医的生活的写照。
“缘情慰漂荡,抱疾屡迁移”。杜甫30多岁即患了风湿症,四肢麻木疼痛,关节难屈,长期的水上舟居生活,使这一疾病不断加重。到了晚年,行走不便,不得不“缓步仍须竹杖扶”,使诗圣倍尝风寒 湿三气杂而所致之疾的痛苦。“老妻问坐痹,幼女问头风”在他的诗中,有诸多的关于风痹病的描写。在成都浣花草堂居住时,杜甫写了《驱竖子摘苍耳》一诗,诗云“卷耳况疗风,童儿且时摘。”苍耳又名卷耳、篥耳,有发汗止痛、祛风除湿的作用。杜甫让儿子采来,蒸煮后服食以治疗风痹之疾。与杜甫同时代的医学家孙思邈将苍耳收入《千金要方·食疗》一书。由于苍耳有小毒,诗人还记述了解毒的炮制方法:“加点瓜薤间,依稀橘奴迹”。后来,从医书中得知乌鸡有补虚、除风湿麻木的作用,杜甫便和儿子一起修栏养鸡,写下了“愈风恃乌鸡,秋卵方漫吃”的诗句。但是,由于长年四处漂泊,风餐露宿,营养不良,杜甫的风痹症一直不愈,给诗圣带来了很大的痛苦。
杜甫在给诗人元稹的诗中说:“我如长卿病,日夕思朝庭。肺枯渴太甚,漂泊公孙城。”长卿是西汉时的大词赋家司马相如的字,他也患有消渴病,即糖尿病。消渴病以肾、肺、胃三脏为中心,表现出多饮、多食、多尿、消瘦,或以尿浊、尿有甜味为特征。“肺枯渴太甚”一句,正是杜甫对自己患消渴病,肺燥多饮症状的叙述。杜甫的诗歌中,还有许多向朋友乞食求馔的句子,读来令人心酸落泪。这样一位大诗人,为疾病所困,饮食生活得不到保障,时时受到饥饿的威胁。加上糖尿病的原因,多食而不得,经常处在饥饿的状态中。尽管如此,杜甫仍以“我虽消渴甚,敢忘帝力勤”的胸怀,时时关心着政治时局和百姓的安宁,他企望天子给人民一个安定富足的社会环境。
杜甫晚期的诗歌中,屡屡言及其肺病,如“肺病久衰翁”、“高秋疏肺气”等,说明他已患了肺结核了。56岁时,杜甫便失聪。他在《耳聋》诗中说:“眼复几时暗,耳从前月聋。”临终前一年写的“右臂偏枯半耳聋”,“老年花似雾中看”等诗句,以及记叙金篦刮眼术等记载,都显示出杜甫有耳聋、白内障、肺结核等,这些都是糖尿病的并发症。他后来病逝舟中,糖尿病的并发症或许是导致其死亡的原因吧。
公元751年,40岁的杜甫旅居长安,病卧客舍。当时长安阴雨连绵,积水生鱼,青苔连榻。因蚊虫的叮咬,杜甫又染上了疟疾。友人王倚见杜甫形容瘦削,体力不支,忙馈美馔以救病。杜甫写诗酬谢,叙述自己的病况说:“疟疾三秋熟可忍,寒热百日交相战。头白眼暗坐有胝,肉黄皮皱命如线。”八年之后,杜甫在给诗人高适的诗中,还提到“三年犹疟疾,一鬼不消亡。隔日搜脂髓,增寒抱雪霜”。寥寥数笔,便将自己苦于疟疾的心境和症状描写了出来。疟疾的临床特点为周期性时发作寒战、高热和大汗,以及贫血和脾肿大。从杜甫的诗中得知,他患的是问日疟,寒热往来,隔日而发,迁延不愈。长期的漂泊,反复发作的疟疾,严重损害了杜甫的身体健康,使他壮年头白眼暗,肉黄皮皱,一派衰老之象。直到晚年,疟疾仍折磨着这位怀才不遇的大诗人,他后期的诗中,还可见“疟疾终冬春”的叙述。
关于杜甫的死因,史书和今人有多种说法,其中“牛肉白酒说”最为人知。公元770年,59岁的杜甫病卧舟中,同时患有风痹、糖尿病、疟疾、肺病等疾病,使诗圣病入膏育,奄奄一息。牛肉白酒只是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诱因而已,在写出那首三十六韵的绝笔诗不久,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巨星便陨落了。
在中国文学史上,杜甫的诗一直有“诗史”之誉。从医学史和文献学的角度说,他的叙述自己患病的诗句,给今人留下一份难得的诗体的“病历”。这既是诗圣的病史记录,同时又是中医药学史的补证资料,反映了唐代中国传统医学实在的史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