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 交肠症
严小平,女,4月,1967年8月10日诊。
患儿系第二胎,于1967年4月16日足月顺产。数日后换襁时,偶见患儿尿窍有稀溏黄色粪便溢出,家人悉感惊异,四处求医,咸云未见此证,乃来求治于先父在中公。
观患儿面色微黄,肌肉松弛,大便每日三四次,每次大便均有少量稀便自尿窍溢出。前后所出粪便均为淡黄色,质地稀溏,解便时患儿无痛苦表情。平时小便稀少,色微黄而浑。食眠未见异常,舌质偏淡,苔白根厚,指纹沉滞微红。此即古人所谓之“交肠症”也。拟五苓散加味治之。
桂枝2钱(6g)
白术2钱(6g)
猪苓2钱(6g)
茯苓2钱(6g)
泽泻3钱(9g)
黄芪3钱(9g)
当归2钱(6g)
蚕蛾6个 水煎频频与服。
一剂尿窍出粪少,小便增多,连进三剂,二便各归其道。后发育正常,未再发生二便易位现象。
按:此例病案系录存先父在中公之治验。“交肠症”,即妇女大小便易位而出,颇为罕见。先父认为致病之因,良由胎孕之际,母体感受湿热之邪,内传胎胞,蕴积日久,化热腐肉,破肠穿脬,故见大便从尿窍而出。五苓散利小便而实大便,大便实,自难漏入脬中,从尿窍而出了。加入归芪双补气血,以利肠脬破口生新,蚕蛾功擅敛疮生肌,与归芪配合更能促使破损加速修复。全方标本兼治,故能立起怪症。
4、4 定时尿频
李某某,男,6岁,1989年8月7日诊。
患儿定时尿频,以有年余。每于午后至傍晚,小便频急难忍。恒数分钟至10余分钟即欲小便一次,稍忍则尿溢湿裤,每次小便量少色清,淋涩不畅,余沥难尽,并无痛苦。而夜间寐后及午前半日,则小便一如常人。伴口渴喜饮,但所饮不多,食眠正常,余无所苦。舌质骗淡,根部薄白腻苔,脉弦缓,重按无力。前医已从清利湿热,益气摄津,温肾缩尿等方面论治,均未获效,乃从膀胱气化不及,水津失约,下窍不利论治,拟用五苓散加味治之。
肉桂8g(后下) 白术6g
茯苓6g
猪苓5g
泽泻6g
车前子6g(包煎)水煎,于午后连服二次。
药进一剂,午后尿频大减,约一小时左右方解一次,且能稍忍片时而尿不溢出。原方再进一剂,小便遂趋正常。
按:经云:“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故膀胱气化不及,则小便不利。而膀胱气化之健全,实赖肾气之蒸化不息。患儿何以独于午后至傍晚,出现小便频急淋涩难尽?盖人身气血,申酉二时流注膀、肾二经,此时气血壅滞于斯,气化功能益显不及,故尔小便频急不畅。尿涩,亦因气化不及,尿窍不能全启所致:口渴,乃因津不化气,上达口腔之故。方中用肉桂易桂枝以温化膀、肾二经,助其气化,加滑石、车前仁利窍通涩。药虽二剂,恰中肯綮,故能取得满意疗效。
5、5 疝气
易某某,男,40岁,1968年9月14日诊。
患者于半年前突患疝气,经某医院手术获愈。今年8月下旬某夜,天热露宿庭院,夜半后即觉小腹冷痛,攻冲走窜,继而气奔阴囊而疝肿复作。服药数剂,疼痛稍缓,疝肿不消,因畏再次手术,乃迎余诊治。观其疝肿,大如小碗,长如大茄,皮色光亮,布有青筋,痛引少腹。扪之清冷,按之顽硬而痛剧,阴茎萎缩。腹中时而汩汩肠鸣,纳谷呆滞,小便短黄,舌淡苔白润,脉沉弦而缓。证属水疝,乃寒凝气滞,水蓄阴囊所致。治当温阳利水,化气止痛。投五苓散加味。
肉桂9g
白术12g
茯苓15g
猪苓12g
泽泻15g
橘核9g
荔核9g
小茴9g
水煎于饭前温服,并炒盐一碗,布包热熨小腹及前阴。
热盐熨后,连得矢气,疼痛逐渐缓解。服药约一小时,小便开始增多,次日疝肿消退过半,但重按仍觉疼痛,原方再进一剂,诸症遂除。
按:患者秋夜庭院露宿,为深夜寒气所袭,以致阳为阴遏,水湿内停,下注阴囊,俾肝经气滞不行,发为水疝,阴囊肿大晶莹,上下攻冲胀痛。本方温阳化气,利水渗湿,颇为对证,然无疏肝行气之力,故于方中加入荔枝核,橘核、小茴以疏肝行气,消疝止痛,且气行水亦行,利于积水迅速消散。桂枝偏于行上,故易为肉桂,功专行下而温散肝肾之寒凝。外用食盐热熨,以加强散寒止痛之力,如此标本兼顾,内外并施,是以收效甚速。
吴某,男。7岁,住岳池县乔家镇。2004年3月29日初诊。
患儿两岁时出现右侧狐疝,立则出,卧则入,平时偏坠较小,或因感冒则疝气大发而疼痛剧烈。近年来因发日频,乃于去年7月经某医院手术治疗获愈。今年3月27日又因偶感风寒引发疝气,在当地治疗,经服西药(不详)并输液二日,疝痛有增无减,前医欲以手法回收疝肿,然手辄扪之,儿即嚎呼。医苦无良策而退让高明。因患儿去年手术耗资颇多,时仅数月,而复发尤剧,儿父母对再次手术已失信心。后经其戚介绍,于3月29日晚专程来我所求治中医。
观患儿面色晦暗,形容憔悴,呈痛苦面容,呻吟不已,声低无力。一鸭蛋大小疝核,嵌于患儿右侧腹股沟至阴囊间,囊冷皮急光亮,结硬如石,推之不移,按之痛甚。腹胀如鼓,腹痛随气窜攻冲,上下左右移动,时缓时剧。口渴频饮,水入即吐。两日来未进食物,二便两日未通。舌淡而胖,苔白厚腻。脉弦滑。据脉症分析,证属水疝,乃寒湿阻滞下焦,膀胱气化不利所致。治当温化寒湿,行气止痛,投五苓散加味治之。
桂枝10g
白术10g
茯苓10g
泽泻15g
乌药10g
荔枝核10g
橘核10g
伏龙肝(包煎)50g 生姜汁(兑服) 水煎少量频服。
时天色已晚,病儿与其父母宿于县城亲戚家。次日上午,儿母来告:昨晚服药约一小时后,口渴便止,得噫气10余次,腹胀渐软,腹痛渐止,疝核变软而小,旋回入腹中,随后又泻下水样大便三次,量多而臭,乃安然入睡。今晨索食两碗,现正与亲戚家小孩玩耍云云。
此后以补中益气汤加乌药、荔枝核、橘核、葫芦巴、龙牡,调补善后。
按:《医宗金鉴·幼科心法要诀》指出:小儿疝气“多因先天不足,本脏虚弱,复因外感风寒,内食生冷,寒邪凝滞而成者有之;或因湿热郁于中,复被寒邪束于外,外邪乘虚并于血队,流入厥阴,厥阴属肝,其性急速,故牵引睾丸,少腹绞痛也。”此儿身体素虚,罹疝数年,遂经手术短暂获愈,然正气未复,是以感寒即发。又经前医大量输液,反增寒湿内蓄,因而病情加重,出现腹部膨隆,疝痛不已的危急证候。水湿内阻,津不化气,则渴欲饮水,水入即吐;膀胱气化不利,则小便不通。故选五苓散温通寒湿,化气利水;合乌药、荔枝核、橘核,以行气止痛;伏龙肝、生姜汁以止呕,且伏龙肝能温中镇水,生姜能辛散水饮。因而一服辄效。现代医学认为,疝气为病,系小肠下滑,嵌顿于阴囊之中所致。此亦中气下陷之表现也,故病愈后连进补中益气汤,以复其正,正气健旺,何患小肠下嵌囊中而疝气复发?
|
评分
-
1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