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
楼主 |
发表于 2008-7-27 11:07:16
|
只看该作者
帖子发了这么久,没有其他人回复,我也来谈谈自己的看法吧。
当初发这个帖子的时候,恰好是看到《温病条辨》和《吴鞠通全书》的一些相关内容,里面提到了吴鞠通治温病出名是在北京。按照这个说法,那么温病应该是在北方出现了吧?(南怀瑾先生的观点看来似乎是正确的)
但是,温病学派的人,却说,温病学是由江南的各医家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而创立起来的。按照这种说法,温病在江南也不应该少见吧?否则怎么会有理论的提出呢?(南怀瑾先生的观点看来是有问题的了)
通过这样对比分析,大家就应该可以看出,南怀瑾先生的说法绝对有问题了!
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
《黄帝内经》的《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
“黄帝问曰: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岐伯对曰:地势使然也。
故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咸,皆安其处,美其食。鱼者使人热中,盐者胜血,故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从东方来。
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处,天地之所收引也。其民陵居而多风,水土刚强,其民不衣而褐荐,其民华食而脂肥,故邪不能伤其形体,其病生于内,其治宜毒药。故毒药者亦从西方来。
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故灸焫者,亦从北方来。
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其民嗜酸而食胕,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挛痹,其治宜微针。故九针者,亦从南方来。
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蹻,故导引按蹻者,亦从中央出也。
故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异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大体也。”
按照以上说法,好像是各地方的常见病是不同的,治疗的方法也应该是不同的。南怀瑾先生的说法就是类似于这样的一种思路。
但是,我想提醒一下,内经里面只是讲“其病多。。。。,治宜。。。。。,故。。。,亦从。。。出也”。并没有说这样的方法只能适用于某个地方!
因此,理解内经的这一篇的意思应该是,在各地的情况不同,所以在某处的病可能多见,如果那一处的人民注意了,整理出一套治疗方法,那么,就治疗的方法就是从那里被发现的。(如果没有人留意总结,当然就不是从那里整理出来了)。
但是,治疗的方案出来了,就只适应于哪里的人吗?别的地方的人有这样的病,就不能用了吗?答案是不言而喻。
说完了温病,再谈谈伤寒吧。
我们先来看看张仲景的原序:
"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元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論》、《胎臚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到,仲景其实是借治伤寒给人以示范,最终的目的是使人“见病知源”,学会治病。
因此,《伤寒杂病论》的高度与《温病条辨》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温病条辨》的目的就是为了治温病,《伤寒论》却不是单单治伤寒的!
认真学过《伤寒论》的人,肯定也会有和我一样看法的。
历代的伤寒大家,也都给我们证明了这一点——《伤寒论》不是单单适用于伤寒的!
明白了这一点,也就知道了六经辨证是没有地域界限的。
更不会有《伤寒论》是否适合在南方或者北方的看法了。。。。。。
以上是个人的一点看法,仅供参考。也欢迎各位老师、朋友指正!
谢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