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青龙汤类方中的方剂:麻黄加术汤、桂枝麻黄各半汤和桂枝二麻黄一汤。" _' W: z" G6 d0 u2 W
【麻黄加术汤】 1 p4 [$ ~; g( i( k6 s$ K1 [
麻黄(三两,去节) 桂技(二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 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白术(四两) ! U" c1 a- C s6 T5 v8 J0 U4 n
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复取微似汗。( `3 F4 F/ r. [8 a) n9 J
汉传经方解析法- _* f8 a: s" G5 }% ]0 c4 L! x! w& a
三才解析法
( |% K, D& ^; R9 {; I阳性药:麻黄3两、白术4两、杏仁70枚、桂枝2两, P1 q9 N& M! k$ }/ f
平性药:炙甘草1两
: r. J0 @+ E4 V+ \1 P3 l& W. M' R- k$ t阴性药:无8 |) K: f0 e( A" s+ t1 A4 q
四象解析法:
" e: v4 U f8 r4 `. C5 x9 M君:麻黄3两
' u# z: V! X3 Q; H R! K; w臣:杏仁70枚、桂枝2两、白术4两
Q- z5 G! C) E8 E- q7 l( A5 @% o \佐:炙甘草1两6 Q# F- ^! v( ]6 R+ P
使:无
* o" {2 w3 Q5 a$ j9 d$ u药症:6 f' }; x% j/ C
麻黄 温 辛苦涩
5 u% d- Z |' \" `《本经》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癥坚积聚。* S( X/ z8 l: ]. S& S( R
白术 温 辛甘滋微苦4 P0 x; |+ L. I. z$ |
《本经》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作煎饵。久服轻身延年不饥。
G `; h% b3 Y8 U# S桂枝 温 辛甘滋
3 g- g" b( n& t1 b《本经》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久服通神轻身不老。
; p6 J& ^1 q5 p! l P g# y, v杏仁 温 微辛苦. K) n, R. g: P- R8 S% F6 n: Y( n
《本经》主咳逆上气雷鸣,喉痹下气,产乳金创,寒心奔豚。7 H+ V+ ^8 ]' E. a/ A5 {
甘草 平 甘滋" p1 a& q' x: `
《本经》主五藏六府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创肿,解毒。久服轻身延年。
! w! W' ^" [* ] B7 r上节课咱们学习了麻黄汤,麻黄加术汤即是在麻黄汤的基础上加入4两白术。麻黄汤为青龙汤类方,加入白术后,共有4味温性药,1味平性药,无使药,故仍归属于青龙汤类方。其中白术虽然用量大于麻黄,但不敌麻黄的药力猛烈,仍为君药。
* f- d& R& J+ ^6 @& A新加入的白术,辛温能除治凉滞证,外可祛“风寒湿痹”。依其味苦能涌泄表里的水湿痰饮,是经方当中常用的祛外感风湿及内有水饮的有力药物。
9 y: ?. b- m: g7 S3 ?0 w( }即使大量用,也没有副作用。祛风湿而言,白术都是大量使用,一般用到四两以上,效果才好。
0 q1 ^1 |3 ?4 S; E+ O有人喜欢用苍术,但苍术过于燥烈,易伤津液,需要用的时候,注意配合使用养津液的药,如大枣等。8 {* x7 Q' k( z9 m6 x
麻黄汤善祛外感风寒,加白术而能祛风湿,说明麻黄加术汤能对治外感风寒湿夹杂证。
2 l% E o+ O+ ^, ?方药以治表为主,兼以白术能温里,且又无寒凉性使药,故本方可针对符合麻黄汤证及白术药症的少阴病机证,少阴外感风寒湿夹杂证,或少阴太阴合病又见风寒湿外感证。
8 Z# B) N( n+ O4 }下面我们来看下《金匮要略》中的条文:
( w4 o [! u. s5 U/ t6 v5 r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6 u4 L- P: M+ l9 M" G6 O9 K
这里的“湿家”指的是患有外感中湿证。再来看看《金匮要略》中对“湿家”的描述:
; v" J! D/ ^9 ^* W. Z: [, y“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缓者,此名中湿。”6 m3 f/ W% m$ x; j( L, r5 L8 H3 I
在汉传经方理论体系中,表证有本病和外感病之分。太阳本病以白虎汤证为代表,主要的症状为脉浮洪大有力,身热而烦渴。9 H$ B' N5 O0 _; Y6 H6 K2 ?( U
而条文描述的明显不是太阳本病,因为它有“关节疼痛而烦”这个明显的外感表证症状。由于有了水湿之邪,脉象也是沉而缓。
2 R% D) {% u: _) Z% e《金匮要略》则将以上证候表现称为“中湿”。外感证有伤寒、中风、中湿、中暑、温疟、霍乱等,中湿证便属于外感证的范畴。
1 x7 p% d% a+ c/ `( ]由于患者体质等因素,外感病会表现为单纯的表证,或与里病合病而成表里同病。
* h1 }1 n! `- p8 ]/ B7 Z6 U) F中湿证也是一样,有表里同病,也有单纯的表证中湿。这里“湿家”的脉象为沉缓,沉缓是水湿浸渍涣散,不能化生津液的表象。1 }% x5 C# w" X( r2 B* n
关节疼痛而烦是表证津亏失养的表现,所以条文所述为:太阴病合并少阴外感中湿证。内有水饮,外有风湿困于肌表。 C8 X' K- {% G- ?3 {
因此,用麻黄汤治疗少阴外感证的同时,用一味白术,既能对治在表的水湿,也能对治太阴里证的水饮。, v6 W8 f9 q0 H) A( n- [, C3 n1 K( Q
古人治外感风寒湿邪,除了用药发汗,还喜欢用火攻法解表发汗,比如火熏、热蒸、熨法、火针等。由于夹有太阴,水饮,水饮不化,津液固然是不足,所以不能用火攻发汗。火攻发汗是很伤津液的,用不好极易变生它证。' M5 l+ t6 y; i8 O$ S
综上可知,方药与对治证候大致相符,符合方证相应的标准。而“关节烦而疼”的主症,便在于首以君药麻黄配合白术解决外感风湿及在里之水饮,又以桂枝温宣通利周身关节,杏仁配合降逆,以炙甘草补津液之不足,从而得以解除相应病苦。& h$ I4 G& M( e, _$ Q4 z3 D# N# y
接下来看桂枝麻黄各半汤和桂枝二麻黄一汤。
- ^4 U' \0 e- y2 d3 o0 p【桂枝麻黄各半汤】
, ~+ A, S$ c w* {, W q8 X桂枝(一两十六铢) 芍药 生姜(切) 甘草(炙) 麻黄(去节,各一两) 大枣(擘,四枚) 杏仁(二十四枚) 2 N0 [( i; Y. c$ J9 b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温服**。本云桂枝汤三合,麻黄汤三合,并为**,顿服,将息如上法。
) f+ [% E- J2 z8 z! {; D* V从方名和煎服法的前半部分来看,该方是桂枝汤和麻黄汤药量各取一半的合方,然后进行煎煮。但是在后半部分又说道“本云桂枝汤三合,麻黄汤三合,并为**,顿服”,这时先分别煎煮桂枝汤和麻黄汤,然后各取三合汤液,将其混合服用。. {2 o2 k1 ~- I/ v* b' ?
这种也在提示我们,不同的煎煮服用方法,或许药效确有不同。对此,恩师刘志杰先生也称,大家不妨在实际使用中进行对比试验,毕竟现在也没有足量的数据去分析二者的不同。, ]/ V$ i8 H3 L/ {7 B4 {5 E
而对于本方所载药量及煎服法在临床使用中也有所不便,故我们依据药量比例及合方形式,按比例将调整调整为常规用量,供大家参考。: Z8 j! N$ f6 ~2 u* G3 q' L
汉传经方解析法
8 V5 M) x- \: @7 @+ m三才解析法7 f" n& e/ ~" K7 v8 w5 ~
阳性药:麻黄3两、杏仁2两、桂枝3两、生姜3两+ _ t& Z1 y, T! e$ A+ B
平性药:炙甘草2两、大枣12枚( L; R G, q+ W
阴性药:芍药3两7 b- C& y0 S' k' S! g
四象解析法: ^2 w7 m( t4 _6 b
君:麻黄3两4 T$ t8 x) f2 c) m
臣:桂枝3两、杏仁2两、生姜3两
9 y8 C9 M2 Q* I" v佐:甘草2两、大枣12枚, }1 [' f1 Q) z: j* @/ G
使:赤芍3两
; ` J$ y) [- f( X& ^6 ?" g全方七味药,属大方,四味温性药,一味凉性使药,故仍为青龙汤类方。本方既然为桂枝汤与麻黄汤的合方,可知本方既能治疗太阳外感中风证,也可治疗太阳外感伤寒证,我们称之为可对治太阳“风寒两感”证。! Z4 \( Z/ P2 I: R/ r
我们来看原文:2 t8 q) q# ~0 {' m) }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4 J h0 o0 @( Q- ^9 P5 w太阳病,到了八九天后没好,出现了类似疟疾的症状,寒热往来,一天发作两三次,发热与恶寒共同存在。
. {7 V3 r C. ?. f2 x% E“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指出患者无呕吐以及大小便的问题,也就是说无里证。如果脉象是和缓的,说明正盛邪退,往痊愈方向发展。若脉象细微,伴有恶寒,就是病邪入里了。
, {- D( M4 d3 P2 H7 x$ L+ Z5 O/ U“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如出现面色红,为阳气**在体表,抗邪外出,欲汗不得汗,出现了身痒的症状,为阳气不足,不能抗邪外出之故。这时用桂枝麻黄各半汤,在发散风寒之邪的同时兼调营卫。9 B) q7 C/ M( \
临床主治便以同见桂枝汤证与麻黄汤证为证候表现。 i" u& ~9 O" i$ y! Q9 ^3 O) d9 Y
再看下一个方剂。 v% p K5 _3 E4 f0 Q) u8 K- i
【桂枝二麻黄一汤】& e' M$ s: E# H
桂枝(一两十七铢) 芍药(一两六铢) 麻黄(去节,十六铢) 生姜(切,一两六铢) 杏仁(去皮尖,十六个) 甘草(炙,一两二铢) 大枣(擘,五枚) 9 `# o( h2 E5 o( m( \# B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服。本云桂枝汤二分、麻黄汤一分,合为二升,分再服。今合为一方,将息如前法。1 A, o9 S4 P0 u. ?. Z; F
本方同为桂枝汤与麻黄汤的合方,但合方比例与麻桂各半汤不同,即按二比一的比例合方。本方药量同样不便量取,因此我们按大枣五枚为参考标准,列出其他各药的药量比例,临床中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药量。
- X' c2 P' y6 u# X' M. x8 I8 U汉传经方解析法: v' y" h* x! |
三才解析法1 _* V0 f3 n( y
阳性药:麻黄、杏仁、桂枝、生姜
F7 f" f4 {$ H' n平性药:炙甘草、大枣
F7 I0 l8 {) K* f阴性药:芍药
3 r; X. ]9 b# ~+ T9 S2 t! V7 }四象解析法:! }% O7 B8 ]. S! }$ f9 Q8 e
君:麻黄(温 辛苦涩) 0.5
! | p; ~! ?" W ^3 V臣:桂枝(温 辛甘滋) 1
4 O- V8 |% q8 \% }/ X x/ I' i) q 生姜(大温 辛) 1 C: d/ P6 G6 D. y9 g* Q
杏仁(温 微辛苦) 0.5
0 D# G; ?+ N! T佐:炙甘草(平 甘滋) 12 [3 o/ n7 [7 ]8 v& S
大枣(平 甘滋) 5枚, R$ o2 ?$ q0 B& q6 z& K8 d
使:赤芍(凉 酸苦) 17 x! k# k! B- f3 c7 {; r
该方与麻桂各半汤类似,同样能治疗外感风寒两感证,而本方桂枝汤比例大于麻黄汤,故对治的风寒两感证以外感中风证为主,兼见外感伤寒。此时便以桂枝汤法度祛风散热,以麻黄汤外解伤寒。
. w: `! k7 A- Y( T9 p方中虽然桂枝用量稍大于麻黄,但仍不敌麻黄药力,故麻黄仍为君药。
+ I1 u0 t# ~" j: @- i下面看条文:
P2 H+ Y5 w4 _0 h4 w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浮,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宋25): E& n( r" B" {; u, f
服桂枝汤后,大汗出了,表不解,脉仍然是浮脉,说明病仍在表。这条也说明了表证要用汗法的话,一定是微汗,切记不可大汗!汗出过多,伤及津液,易导致疾病传变。# I) I6 D3 J4 B& b
“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这一句是接上文桂枝麻黄各半汤的,症状类似,却没有了身痒的症状。
. S9 }& L& p# W" K/ Q“汗出必解”,指出患者是无汗的。由于服桂枝汤大汗,又受了些寒邪,造成肌表轻度阳气郁闭,所以用麻黄汤微汗便可。
8 r6 Y! y4 \7 W. U" x% u* W& x: W该方取法桂枝汤与麻黄汤的比例为二比一。桂枝汤在发散风寒的同时还能补充津液,解决之前大汗伤津的问题。% h6 y/ Z# y. j0 ]0 g7 z
这三个方剂在临床中还是比较常用的。后面两个方剂的药量不便于取用,造成临床多有不便,对此按合方形式和药量比例做了调整,以供大家参考。
7 A, h' u3 y+ R今天讲课就到这了
) K) P7 [$ q- c;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