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sunjianchen 于 2018-4-19 06:19 编辑
* y. p- K* f' j& |: T) M* U6 A; | Z
大家好,今天开始正式进入《六神类方解伤寒》的方剂讲解课程。
, l% V2 n- Z8 b9 M6 Y6 ]3 a在正式讲解方剂之前,我们再回顾一下“汉传经方解析法”的具体内容。0 O. w! o8 `1 |! `6 X6 U! z
“汉传经方解析法”,原名“刘志杰经方解析法”,起初家父出于知识产权的考虑,不得不以此命名,避免学术剽窃问题。如今为了有利于汉传中医学术的进一步弘扬,我们已将汉传中医的多个理论框架图申请专利,并即将用于各本经方教材当中,因此“刘志杰经方解析法”届时正式更名为“汉传经方解析法”。
$ e: s: q) p) n7 @' i经方解析法,古今医家都在试图**其内涵,但因没有运用正确的系统理论体系做指导,都未将其彻底**,空做了无用功。2 N& z3 {1 L- l
而只按照条文主治描述的“证”去运用方剂,又称为“死套方证”,达不到真正理解方剂内涵的目的,更不能保证方剂的实际疗效。5 }8 L/ Q# I/ @9 Y( ~8 h
那么,只有将方剂对治的寒热病机、配伍法度、药症主治等全部理清,才能正确地使用、活用并广用方剂。
1 i8 D0 c% M) C3 F# a汉传经方解析法适用于任何中医方剂的解析,将任意经方或时方方剂代入其中,该方剂的配伍组成、针对病机、功效对治,以及方剂的不足与缺陷皆可一目了然,然后按照汉传经方的方剂解析法则去分析、整理、修正,并指导运用,可以使一个方剂得到满意的治疗效果,达到对方剂的“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L0 k* h) q$ l" q/ ^/ G; [
学习过前两轮课程的同学都了解,汉传经方解析法,分三个层次:三才解析法、四象解析法和五行五味解析法。5 S3 `( }: H" X
析方之法有三2 A% V5 L1 N2 V4 \( ?- f% E, Z
一者三才,分阴分阳,知五气多寡,详病理也。
! j( B3 S0 Z, y" B* s2 d二者四象,定君臣佐使,明主次,识方证也。 O7 V* n* G" }3 M# z8 {4 k \
三者五行,究六味之功用,查药症,致病本也。——《经方法钥》 . ]3 c0 j6 i3 b |( v# e4 _3 [3 p$ U
从上表我们便可清晰的了解汉传经方解析法的各部分具体内容,在我们的公益课程当中,主要运用三才与四象解析法用以对诸多方剂的讲解。+ W' M( H% p1 l( ^9 ~6 K/ ?
对于四象解析法,我们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
2 ?6 z7 W+ k+ s Z6 t8 X: x% B" u君药,在一般情况下,其药量使用相对较大。另外,峻烈药、毒性大的药物,虽然药量小,但因其作用强烈,也为君药。' Q' J6 v$ u4 l0 h# \
如四逆汤中用生附子,尽管附子用量不多,但药物作用及毒性较大,因此将附子列为君药。5 }) X0 Y: h% s
总结一下,君药的确立条件为:2 \: H9 }7 o/ K, c
1、对治主症,以及同时对治其它兼症。2 t E; \6 D, C4 [9 ^) G. X G" W- ?
2、药性的毒性和烈性程度相对较大者。) R, Y( v, O/ `$ Y/ N7 B2 r
3、药量偏大。9 z$ L1 w V) Y& f0 Z
其中,第一条是必不可少的条件,第二条和第三条可备选其一。
$ _/ w2 d% E2 i' X% y下面,我们就结合汉传经方解析法,以及上一节课提到的六神类方分类法则,进行《伤寒论》相关方剂的讲解。9 I& @ Y0 Z( h* n# I: x
【桂枝汤】& B4 _" w- H5 I* q: F9 f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炙,二两) 生姜(切,三两) 大枣(擘,十二枚) # s0 u8 p, d. x8 G- c3 y% w+ v3 }& Z
上五味,㕮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8 {6 c% F) L3 r) i'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1 N/ g9 ^8 p3 i; z9 w, D! u6 @" `& p汉传经方解析法
- o8 K' |/ F5 h8 M! N, c) P2 Z% R6 o+ ^三才解析法
! b0 w: e1 C" }- @) b3 ^9 u阳性药:桂枝、生姜+ d) o [& V' U9 `! Q
平性药:炙甘草、大枣- W9 e( i% O6 p" G4 D! Z
阴性药:芍药
) D8 @' c& F, C! D+ i. O; }从三才解析法中可以看出,桂枝汤五味药,属小方。两味温性药,一味凉性药,定有使药的存在,为二旦汤配伍。而三两桂枝与生姜的温性要强于三两芍药,因此桂枝汤为阳旦汤类方。( g3 K- t% }: |. E2 N2 B4 c
桂枝汤用药温多凉少,因此能对治以凉滞证为主,夹杂烦温证,凉温证并见的“阴痞证”,六纲归为厥阴病机证。' l* n6 ~0 @+ b3 j, F
继续往下分析:: N, X# [* B5 u
四象解析法
+ p7 t% B- b$ b5 T7 \君:桂枝(温 辛甘滋)3两
, g7 ], D5 E1 j3 n) g$ b/ h臣:生姜(大温 辛)3两2 V% S, }+ S( R3 [$ E7 R
佐:炙甘草(平 甘滋)2两; n, \" u3 Y& j; q9 }6 p' p. p
大枣(平 甘滋)2两
* `" d, r* a3 S. u1 t, g使:芍药(凉 酸苦)3两9 B" I. a: u; \- {5 s! c% G
药症: E4 v3 a7 M' q% C6 o) H8 W$ Z
桂枝 温 辛甘滋- s' z/ l" k j9 x& U
刘志杰:治伤寒中风。7 ]" D6 Z: N* F+ W0 S ]
《神农》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久服通神轻身不老。. t6 ]( R; d: n; i( ^% T3 U& P
生姜 大温 辛
* u: m6 ~+ [+ Q' x: K7 z《本经》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澼下利,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气,通神明。2 H1 ^( q5 R4 G! v% X, \6 |
炙甘草 平 甘滋 R) F8 J& L, r
《神农》主五藏六府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创肿,解毒。久服轻身延年。
) b/ S9 Y) L0 M9 n9 C! c' ?大枣 平 甘滋
3 X( g' d( J8 H# ~《神农》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助十二经,平胃气,通九窍,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和百药。久服轻身长年。
/ Y; L( Z+ X3 s+ T0 t. z芍药 凉 酸苦
1 k0 M6 P% _' s6 B* l《神农》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
" u6 u8 K( C o从四象解析法及药症可知,桂枝辛温,能温散外感风寒湿邪以及凉性气滞。能解决头身痛,上气咳逆,心下结气,喉痹吐吸,关节不利以及寒凉性虚劳不足等症。表里凉滞证症状都能解决,药力作用广,因此为君药。因其甘滋,还可以养津液、护胃气。: |8 Z( {7 X& B1 F0 {; V+ A- D3 }& j
生姜辛而大温,能解决凉滞证及轻度的寒饮证导致的气滞、血瘀、痰饮等病理产物。“出汗”,是指其发汗解表力强,能对治在表的风寒湿邪,并加强桂枝治表解表的作用,使桂枝汤能够发汗攻表解肌。《伤寒论》中的“桂枝攻表”一词,便是指代桂枝汤而言。正因生姜的辅助,并配合“啜热稀粥”,桂枝汤才具备攻表的作用。此外,生姜还能温中下气止呕、止下利等,治疗主症以外的凉滞证下的兼症。为臣药。
. ?* Z& x: a0 d炙甘草和大枣,性平,能固护中土胃气;味甘滋,能滋养津液,为佐药。佐药,都有调和诸药的作用,其中,炙甘草能养虚劳,护胃气津液,协调诸药,缓解诸药劣性,因此,经方方剂中多用甘草作为佐药。而大枣,更强于和胃气、补津液,胃中或体内水饮较重的情况下不宜使用。
! o5 v6 A9 P- n$ x芍药,性凉,对治夹杂的烦温证,能沟通君臣的桂枝与生姜,调和阴阳,并制约君臣药性,使其温性不至太过,为使药。芍药能通大小便,有“小大黄”之称,泻而不虚人,对于虚劳体弱者,较为合适,虚寒证明显者则谨慎使用。芍药清热、利尿、通便,对温热性的血瘀痰饮等导致的疼痛、腹痛,都有较好的疗效。因此,能对治烦温证为主的血瘀、痰饮、食积结聚等病理产物。- G+ e3 h6 T2 }4 v# x: V3 r3 {+ P; W
总结一下,桂枝汤,主要治疗寒热错杂、凉滞多烦温少,水饮和津亏并存,的“阴痞证”,六纲属厥阴病机证,对治的病理产物囊括了“气血饮食”。外能发汗、解表、祛风寒,内能调和阴阳、除凉滞清烦温,补虚劳。1 u( R# s2 @: E6 p* n- d* S
有人可能会提问,桂枝汤既然对治厥阴病,又为何能治太阳外感中风?
/ c h2 w4 g- \- `太阳外感中风证,即是外感风寒之邪与太阳本证的合并证。风寒之邪束于肌表,表热又不得外发,因此而既发热又恶风寒。发热、汗出是烦温证的体现,恶风寒、头身痛等则是凉滞证的体现,符合寒热错杂、寒多热少的厥阴阴痞证病机,桂枝汤自然能够很好的解决,更何况药症的同时相对。* f5 S9 v3 J0 L
桂枝汤,是在汉传经方的小阳旦汤基础上,加入一味平性甘滋的大枣,即增加了甘滋补津液的功效,因此桂枝汤更适合厥阴病机证或外感风寒证时并见津亏相对明显者。
: B; b8 B1 J M1 s桂枝汤主治的常规证为:头痛、汗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脉浮缓。 i5 j4 P* G( n
而临床广用,大家可根据病机及药症进行组合分析。接下来看下一个方剂。
3 M$ P$ j; r; u# h9 F- ^【桂枝加桂汤】5 {* C" F$ h! S0 e& c4 x- [
桂枝(五两) 芍药(三两) 生姜(切,三两) 甘草(炙,二两) 大枣(擘,十二枚)
& X0 i: a8 u R" x0 N- m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 K9 k W; D; ^2 y' r n7 e% }" D桂枝加桂汤,就是在桂枝汤基础上增加二两桂枝。药物组成及数量没变,增加了温性药,那么其配伍法则和类方归属一样没有改变。
! _; q( T3 H6 _& i8 p* k, X1 P汉传经方解析法
$ H+ @' w' b* J0 E. j' \8 k四象解析法
* G5 h; A7 Q3 Q8 p4 Q/ p君:桂枝(温 辛甘滋)5两
7 Q; V% ^' j$ p% f. r+ |7 M2 p* E臣:生姜(大温 辛)3两
2 S% g- D6 z! C% `5 V/ O3 G. v: ~' q" d$ r佐:炙甘草(平 甘滋)2两7 H i4 ^ a- w# x
大枣(平 甘滋)2两0 b+ P1 z! r1 f; S5 m+ ]
使:芍药(凉 酸苦)3两, S0 \' W" g$ m S; H, Z2 q, H7 H
桂枝汤除了解表治表这个主要功效外,还有一个主要功效是降逆,主要原理就是通过辛温发越,散表通气,而达到降逆的效果。增加了桂枝的用量,便是加强了这两种功效,同时,也加强了补津液、利关节的作用,使化裁后的桂枝加桂汤更加偏于发汗解肌利关节。
4 b+ z5 j) u4 V! ?5 p那么桂枝加桂汤,对治的病机便主要是在表证较重,津液消耗较多,引起中下焦之气乘机上逆、关节不利的寒热错杂、寒多热少的厥阴阴痞证,病位以表为主。
1 r9 G y; h: Y2 o0 {7 G正如相关条文记载的:
1 w$ w$ i' {; s! _& ?& `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伤寒论》
3 b- J% K: @) e# l8 f5 ^发汗后,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至心,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主之。《金匮要略》1 x5 l2 ~; N) x! k3 Z3 u% I* q
记载的便是发汗过度引起的气机逆乱的问题。/ V# ]& J/ G& w
因此,桂枝加量,补津液、散外邪,释放上冲的压力,治疗表证明显、津液亏虚,咳逆结气的气机逆乱明显者,或伴有明显汗出恶风的太阳外感证等情况。
4 @, t6 W1 c- Q. N) o$ _这样,桂枝加桂汤也讲完了,再看下一个方剂。 T$ N1 L {0 a# n v" ^
【桂枝加黄芪汤】. k( b4 \* ^% \7 O, L: x
桂枝 芍药(各三两) 甘草(二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黄芪(二两)3 r/ J* ]9 T9 f) c3 e
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须臾,饮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复取微汗,若不汗更服。8 ^" G0 _" I: ^! L- J4 v
很明显,这是在桂枝汤的基础上加了一味黄芪。: c! S- j; ?1 M9 _
黄芪 微温 甘滋甘淡1 `& j: r, V' i O* L* F
《神农》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
; Q8 a, T8 E: n7 A' x桂枝加黄芪汤,六味药,仍属小方。黄芪性微温,属于增加了一味臣药,因此仍为阳旦汤类方。
! a( D4 _6 p& @3 @6 l% P汉传经方解析法; m+ }1 N; C$ `$ V; y
四象解析法+ y& \7 m5 E$ l8 S
君:桂枝(温 辛甘滋)3两3 k/ r8 S5 m- a4 A( |/ j" S
臣:生姜(大温 辛)3两* R' _* s7 n- I% F9 P
黄芪(微温 甘滋甘淡)2两
( ~, W' z# L( D" h2 T7 s& f2 c佐:甘草(平 甘滋)2两
) f8 Q' p0 s1 \7 S% U0 s0 O" M 大枣(平 甘滋)12枚
* H) L8 M5 W% e9 s0 U8 @) h使:芍药(凉 酸苦)3两' x& j# r" K4 \* U& k
黄芪,是一味补虚劳的要药,而对于黄芪这味药的详细药症讲解,在家父的博客中便有记载,大家课后可以到网站浏览。黄芪性微温,能加强桂枝除凉滞的功效。味甘滋甘淡,既能补津液又能祛水饮。这使得桂枝汤在发汗解表的同时又能渗水利湿,解决表里水饮,还能辅助补津液、补虚劳。
6 L a8 r3 A, X因此,桂枝加黄芪汤,能够治疗在桂枝汤证基础上,又见表里水湿排泄不畅导致肌表出现粘汗、汗出不畅,或并见皮肤病,或见明显虚劳征象等情况。2 H% B' `- H! v8 i0 B
符合条文中对此方的描述:, W; z3 W0 |$ j! e g3 c
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假令脉浮,当以汗解之,宜桂枝加黄芪汤主之。又男子黄,小便自利,当与小建中汤。(据《金匮要略》条文合并)
+ ~8 x" a' H2 |- c4 |; W我们再看一个方剂。( p# B2 M1 ~1 O9 z5 J
【桂枝加附子汤】
+ k2 K5 F- h0 ^% d9 X1 n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炙,三两) 生姜(切,三两) 大枣(擘,十二枚)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 i+ M# o. i3 L f, R4 Z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 ^+ c' \ E( B. X$ _, `桂枝加附子汤,是在桂枝汤基础上加了附子,六味药,仍属小方。但附子性热,药性相对峻猛。上面我们讲到,君药的确立条件中便有一条:药性的毒性和烈性程度相对较大者。因此,桂枝加附子汤,君药为附子。
3 J0 g- W5 a [汉传经方解析法
2 @8 `: o/ W) U3 l) x/ @' J/ R' ]四象解析法) X/ I+ R7 x; e G2 P" y
君:附子(热 苦辛)1两& c* `1 w) H4 O$ I6 ]: o4 o
臣:桂枝(温 辛甘滋)3两7 m* h6 V j; K7 B
生姜(大温 辛)3两
" }3 Y/ w% w) b佐:甘草(平 甘滋)2两
# C$ D( w. Y% h" ?$ [2 v& W 大枣(平 甘滋)12枚
( U0 o c* @+ I7 g9 k, {使:芍药(凉 酸苦)3两+ t% `: S8 {% D& Y& V* F( E% J
附子大者一枚,约合15g,可以按1两计算。不过,如今的附子质量良莠不齐,患者对附子的适应程度也各不相同,汉传中医如今使用的附子为江油地区产的生附子,**皆从5g起用,以知为度,此处须对各位加以提醒。" F x2 \ R: M8 A6 p1 Z. }# v
附子 热 苦辛
$ t5 b7 K1 E# ?6 S O《神农》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创,破癥坚积聚,血瘕,寒湿踒躄拘挛,膝痛不能行走。# s. L3 t: T7 H! z. F/ [" k" e' R
附子药力较大,能对治寒饮证,又配以两味辛温的臣药,而本方又属小方,因此,桂枝加附子汤为阳旦汤类方,可以被寒饮证(玄武汤)借用,用以对治寒饮证明显,而夹带轻微烦温证的病机。
& c' e8 i0 @6 D$ f T8 ^附子是温阳利水祛寒饮的主药。其性温通走窜,能发散风寒湿邪,还能除气滞,涌泻痰饮、血瘀和食积等,表里上下的寒饮皆可对治。
. l$ m7 b I! A/ l8 W) M那么,太阳中风发汗过度,导致表证及风寒之邪不解,伤及在表的阳气,表卫不固,因此“遂漏不止”,持续汗出,此时不但要更恶风,还会畏寒加重,四肢逆冷,甚至难以屈伸,出现了在表的阳气欲亡的征兆。同时,在里的津液也不足,引起“胃中干”,里热津亏,而致“小便难”。. y& t @; I0 Q) y
正如《伤寒论》条文中记载的: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
) l( e6 I- h* o7 s0 P. @表证风邪不解,汗多不止,阳气受损,病及少阴虚寒,又存在里热津亏,同样是寒多热少、寒热错杂的阴痞证,寒饮为主烦温为次,因此以“桂枝加附子汤主之”,温阳气散寒饮固肌表,同时补津液清里热,利大小便。
0 i* H+ G1 U! N那么桂枝加附子汤,即是对治在表的阳气不固,表虚寒明显,同时津液亏虚,在里又有轻度实热,出现畏寒身冷,恶风,汗出不止,四肢拘急,大小便难等症状的厥阴病机证。+ Z( E- c q. O4 P( Q5 p
这样,桂枝加附子汤也讲完了。这四个方剂,层层递进,不仅体现了阳旦汤的基本配伍法度,也示范了药症及四象君臣变化模式,希望大家课后慢慢体会,玩味其中的原理。6 s. l0 P/ C6 @- J$ s* a
今天的课程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 y1 W1 p6 @4 l" D6 P8 ^, }
9 |; O+ _9 w3 P# j$ 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