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课人:张少林+ v7 ?' n0 ~: T2 V: g9 l
" u, s9 ^$ r$ z6 h, C, Y7 ?) p9 c" C8 C
244条
- j* N* L% Y& Z% @9 L5 R“阳明病,心下硬满者,不可攻之。攻之,利随不止者死;利止者愈。”(宋205)0 U* i! |5 _" {' F0 \
有两种解释供我们理解,一种是阳明太阴合病。外有阳明中风,内有太阴脏结,胸下硬满。治疗上,可以用白虎汤,合并半夏泻心汤,或者理中汤类方,而且要根据临床实际情况来决定方证。第二种解释,就是太阴脏结,这样理解:阳明病(中寒,胃家虚),心下硬满者,不可攻之。攻之,利随不止者死,利止者愈。
" } w& O& b" _2 M) ?我在学习这一条的时候,我主要是想,阳明病什么时候不能用攻下之法,这样就使我容易想到,阳明外证白虎汤证是不能用攻下之法的。自然也就想到,太阴虚寒也是不能使用攻下之法的,掌握住这几个方面,抓住不能攻下,理解此条条文就顺当一些了。
2 f. x' k- a5 [, D阳明病不能用攻下的,有白虎汤方证类,有栀子豉汤方证类,有黄连阿胶汤方证类,等等等等,这样一思考,就容易联想了。还有就是“心下硬满”不可攻下的情况,师父在书中提到太阴脏结的问题,这个不能用攻下法的。这个情况我前一段时间真就遇到过,当时有一个患者,五十九岁,拿着一本什么“古今验方大全”来找我,说他有腹水,要吃什么有黑豆组成的验方,问我行不行。我问他是什么情况,他说他是胃癌。我看他那个情况象有精神病的样子,于是就给他号脉,结果,他的右小臂上还真埋着一个什么针,说是化疗。他还说他的腹部很硬,很胀,于是我也就给他做了腹诊,真是有点硬,胀吗,也有一点。他的情况正是太阴脏结,也就是“阳明病,中寒,胃家虚的情况”,所以不能用攻下。这个患者我没有给他用药,因为他自己老有主张。但是,我可是亲眼看到了,心下硬满不能攻下的情况了,这个对我来说是很有意义的了。一句话,理解此条,一定要抓住阳明病什么时候不能用攻下法。
0 H8 L! _: @) v4 M245条
! F8 v) M% Z# `' @“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宋254)
. _" z' x3 }6 M3 c7 w! r6 G这一条也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发汗后,太阳表证没有了,但是,转阳明了,蒸蒸发热汗出。还出现里实证,腹满痛,大便干硬不通,这就需要大承气汤来解决了;另一种情况,发汗后,伤了津液,太阳表证还有一些遗留,同时出现了阳明里实证,腹部胀满疼痛的厉害,大便干结不通。这是太阳阳明合病属阳明的情况了,也是可以用攻下法的。; A( O. N, D3 b' ~. Q, z
上一条多想想阳明病什么时候不能用攻下,这一条呢,就得多想想,攻下得具有哪些条件,这样对比着一思考,理解上就丰富了。 O6 I& @6 ~+ Y: [/ H0 }
大承气汤在临床当中很少使用。我在临床当中,使用到调胃承气汤就基本解决问题了,有一次使用到了大承气汤,因为当时自己的胆识不够,没有足方足量,所以也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而在使用调胃承气汤的时候,自己的胆子也大一点了,足方足量,结果效果不错。当时是对治一个十三岁的小女孩,脸生好多痘痘,自幼又有六七天大便一次的习惯,而且便秘,脾气暴躁,动不动就发火。开始的时候,我也是先用了小建中汤的,我认为六十克赤芍,应该是力量不小的,结果是一点效果也没有,反倒让小女孩的家人找我来了,怎么没有效果。这才使我决定下调胃承气汤,一剂就大便通畅了,脸上的痘痘随之而消,然后仍然让其服用小建中汤,几付药以后大便保持在两日一次,也不干结便秘了。! ~$ h: G7 f9 v; v
有不少人经常说到临床不敢下手的事,这是一个开始用药的医生经常遇到的事情,我的办法就是,先试量者来,象承气汤吧,有三个,不妨先用一个力量小的,逐渐增加,到后来就胆子大了,把握的也准确了,就可以一步到位了。
1 a \) ^+ ]1 l6 ~, L: z5 U& @6 R# @5 U t1 D' }
246条
$ r$ Q* R) ]2 R- q, Z( w- O“伤寒后脉沉,沉者,内实也,下之解,宜大柴胡汤。”(《病可下证篇》)9 [* u$ V: D- \0 s. U' w
关键要抓住“脉沉实有力”的时候,才是内实。条文“沉者,内实也”说得有些模糊了。既然是大柴胡汤,该是阳明病为主,少阳症状是连带的。脉要沉弦长有力。要少阳阳明并病属阳明,少阳症状不重要。这才够实用大柴胡汤的条件。证候,该是少阳的胸胁苦满、心烦喜呕较重,阳明的腹胀腹痛,大便硬为主。这是在告诉我们使用大柴胡汤的时候应该注意的事项了。- F: Y# p' |9 u6 i* D" w7 O
大柴胡汤,虽然使用的频率不高,但是,其它方剂合并使用大黄芒硝的时候是比较常见的。这个在开始的时候,控制一下用量就行,先用量小一点,然后再足方足量。
6 v( A# J3 g4 G1 R" C247条
9 w$ B# |% i% t: R3 I# M8 s* f“伤寒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宋204)0 N/ `4 o6 q' q( n
“呕多”,就是强调以呕为主,因此,还是要以少阳为主。少阳不可攻下。虽然有一点阳明症状,也还是要以少阳为主,这一条其实是说三阳合病的问题,所以要用小柴胡汤解决。
9 O' f4 h6 a6 _* W/ ~- L x248条# @. F7 P0 }2 c
“阳明病,面合色赤,不可攻之。必发热色黄者,小便不利也,”(宋206)
+ W, b# `* I- N7 ](《脉经》:阳明病,身汗色赤者不可攻也。比发热色黄者小便不利也。)
' P/ z. o( M7 c: A& v H4 I, ]这一条也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阳明中风外证,白虎汤证。身热汗出,满面发红,没有里实证,不可以用攻下法的。另一种情况是阳明病,发热汗出,面色发红,一旦还伴有黄疸者,其小便会短赤不利。这是里热黄疸,有湿热,这种情况不是里实证,也是不能用攻下法的。1 ]* {: Z; u. k+ |4 z
学习到这里,我们有必要复习一下汉传的治学“六依”之戒。- Z3 _% F, I$ |3 o7 o
“依古不依今,依简不依繁,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不依不了义。”9 X! r1 `: o+ O$ t2 X* {: b( t& ?
我们通过上边几条条文的学习,我们不难看出,治学“六依”之戒的体现。就248条来说,王叔和的《脉经》是距离《伤寒论》最近的著作之一,而且,王叔和又是整理《伤寒论》的第一人,你看,对他的意见,我们当然要重视了,“依古不依今”其实就有这个内容。就244条,245条,246 条,247条而言,也是依据治学“六依”之戒的“依了义不依不了义”的原则而对条文进行了调整的,这些在《伤寒论类编补遗》当中是随处可见的。我们学习汉传学术,这个治学“六依”之戒可是一定要深深领会的!
+ v6 V$ y$ U7 K% V) c' Z/ [249条; w z( C) b7 Y% B" l" P( e7 X
“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也。如其不下者,病患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阳明也。小便数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若渴欲饮水,少少与之,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宋244)) [ {, I7 c6 f) J* N r
这一条,师父做了相应的调整。- t( S* C2 j! s' U$ V/ o. x
条文修正如下:
7 s5 S3 k& c ]4 x( ]# Z3 H- z“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也。渴者,宜五苓散。如其不下者,病患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阳明也。小便数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渴欲饮水,少少与之,但依法救之。麻子仁丸主之。”
$ i+ v( u2 g6 M6 {这样调整以后,就容易理解了。8 E9 h9 Z8 h1 q( w, c
五苓散是治疗中风表证不解,还有里面的太阴水饮和阳明内热的。这在伤寒论当中是已经明了的,依据这个明了的意义,对条文进行适当的调整,这对于理解条文就有了极大的帮助,这就是“依了义不依不了义”的体现。有了这个调整,我们再去把握条文,显然就清晰晓畅了。分作两段看,就十分清楚的了。# h. N, h2 t5 b c( N" j
“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也。渴者,宜五苓散。”这样就把使用五苓散的方证意义给确定了。. s4 y, i0 e4 [$ G" T
“如其不下者,病患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阳明也。小便数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渴欲饮水,少少与之,但以法救之。麻子仁丸主之。”这就是使用麻子仁丸的方证意义了。
) w8 @; F$ ^0 ?/ z1 c/ `4 I' ~两段一分,界限分明,各自的意义也就确定了。
% ]7 d w# a. Q4 E1 o1 ~ U5 `学习汉传学术,一是要认真读书,再就是临床实践,这两者要结合起来。现在我们在群里共同学习,重点是就书面意义进行交流,这里有一个窍门,那就是,在你理解有分歧,或者一时理解不了的时候,你记住书中的结论就行了,随着你读书的深入,慢慢地你也就贯通了,那时候你也就理解了。3 C2 _6 q, F! z. F% k6 @) H
五苓散也是临床当中经常使用的方剂。五苓散是理水的重要方剂之一。抓住“渴而小便不利”就有思考使用五苓散的机会,有时候小便不利也能引出使用五苓散的机会。其中,猪苓这味药是很厉害的,利水的力量是不小的,价格也比较贵,使用起来比较细究。足方足量完全使用五苓散的时候也并不是多么频率高,但是,苓桂术甘汤,泽泻汤的使用,和方证主体确定之后,加用茯苓白术的时候,却是十分常见的,因此,我们在学习掌握使用五苓散的时候,不妨多看看各药症,比较一下,以便于在临床上灵活高效的使用方剂。 A, T) o+ j. F" O) R3 R
麻子仁丸,因为是成药。同仁堂出品的,质量不错,多半是给一些老年人便秘的使用。因为是成药吗,怎么也有缺陷,所以是效果常常有,不是很显著。
g4 N, L4 E% U3 b250条
, w4 b" g- P" z- B. J“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硬、气上冲咽喉不得息者,此为胸有寒也。当吐之,宜瓜蒂散。”(宋166)% a+ l+ X, W% C. I2 s+ f: f
气上冲咽喉不得息,这是水饮上逆造成的,胸中痞硬,是寒饮凝聚造成的。气上冲咽喉不得息,又类似厥阴的气上撞心啊。也类似于奔豚证。因此,我们要定性它为厥阴病,系阳明。这个胸中寒饮凝聚上逆,很严重,都不得呼吸了(呼吸有困难了)。需要马上给予涌吐治疗。下焦实邪要攻下,上焦上逆的厉害,就要因势利导,吐出去。这都是泻法,泻邪之法。发汗,也是攻逐四肢肌肤的邪气,也是泻邪之法。都是攻逐之法。利尿也是攻逐,也是泻下之法啊!汗、吐、利、下,四大攻逐之法。
7 {3 h2 b7 C, {8 j8 u治病,治病,必须把病治住,治理好才行,这本身就有强制的一面,不允许讨价还价,适当的时候缓和一下是可以的,那也是为了更好的治理。
' c7 F! ^8 K$ ]瓜蒂散,我用过。当时是一位半夏泻心汤的患者,使用半夏泻心汤之后,效果很好,结果,病人感觉很好了,于是没命的干活,累着了,劳复了,就是觉得上胸口部位闷,于是我又使用了半夏泻心汤也没有效果了,就是闷!又使用了厚朴七物汤,也没有效果,就是上胸口部位闷。把我也是给逼的有点着急了,就使用了吐法,甜瓜蒂用了七个,豆豉五十克,煮了一大碗药汁,一气让患者喝下,然后过五分钟,用新毛笔扫患者的喉咙,一下子就吐开了,不但吐,十分钟以后,又开始泻。我也没有想到,这个瓜蒂散十分厉害,服用后连吐加泻,所以,我遇到使用瓜蒂散的时候,就提前对患者打好预防针,这个可是很厉害的,得注意的。
' o/ d2 V1 v" H! V" L: d' B( v4 \; ?2 O2 ]( Q5 |+ F
5 ?2 z, W% \0 ? “阳明病,心下硬满者,不可攻之。攻之,利随不止者死;利止者愈。”(宋205)
% B, r, @! Z3 r9 d$ U有两种解释供我们理解,一种是阳明太阴合病。外有阳明中风,内有太阴脏结,胸下硬满。治疗上,可以用白虎汤,合并半夏泻心汤,或者理中汤类方,而且要根据临床实际情况来决定方证。第二种解释,就是太阴脏结,这样理解:阳明病(中寒,胃家虚),心下硬满者,不可攻之。攻之,利随不止者死,利止者愈。
: ~: M1 {" Y( R* E7 ?我在学习这一条的时候,我主要是想,阳明病什么时候不能用攻下之法,这样就使我容易想到,阳明外证白虎汤证是不能用攻下之法的。自然也就想到,太阴虚寒也是不能使用攻下之法的,掌握住这几个方面,抓住不能攻下,理解此条条文就顺当一些了。, x% j: [9 k, E& a# R$ c, Z6 s1 m
阳明病不能用攻下的,有白虎汤方证类,有栀子豉汤方证类,有黄连阿胶汤方证类,等等等等,这样一思考,就容易联想了。还有就是“心下硬满”不可攻下的情况,师父在书中提到太阴脏结的问题,这个不能用攻下法的。这个情况我前一段时间真就遇到过,当时有一个患者,五十九岁,拿着一本什么“古今验方大全”来找我,说他有腹水,要吃什么有黑豆组成的验方,问我行不行。我问他是什么情况,他说他是胃癌。我看他那个情况象有精神病的样子,于是就给他号脉,结果,他的右小臂上还真埋着一个什么针,说是化疗。他还说他的腹部很硬,很胀,于是我也就给他做了腹诊,真是有点硬,胀吗,也有一点。他的情况正是太阴脏结,也就是“阳明病,中寒,胃家虚的情况”,所以不能用攻下。这个患者我没有给他用药,因为他自己老有主张。但是,我可是亲眼看到了,心下硬满不能攻下的情况了,这个对我来说是很有意义的了。一句话,理解此条,一定要抓住阳明病什么时候不能用攻下法。
u2 Q0 |* b. o, |, w$ `* ?; r245条
! j$ t) b8 q: z4 U“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宋254)" r. e! \/ i. Y! E+ f
这一条也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发汗后,太阳表证没有了,但是,转阳明了,蒸蒸发热汗出。还出现里实证,腹满痛,大便干硬不通,这就需要大承气汤来解决了;另一种情况,发汗后,伤了津液,太阳表证还有一些遗留,同时出现了阳明里实证,腹部胀满疼痛的厉害,大便干结不通。这是太阳阳明合病属阳明的情况了,也是可以用攻下法的。
3 L1 ^( J6 b! @! |4 c上一条多想想阳明病什么时候不能用攻下,这一条呢,就得多想想,攻下得具有哪些条件,这样对比着一思考,理解上就丰富了。
5 S+ o8 p" @4 P% ?/ B大承气汤在临床当中很少使用。我在临床当中,使用到调胃承气汤就基本解决问题了,有一次使用到了大承气汤,因为当时自己的胆识不够,没有足方足量,所以也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而在使用调胃承气汤的时候,自己的胆子也大一点了,足方足量,结果效果不错。当时是对治一个十三岁的小女孩,脸生好多痘痘,自幼又有六七天大便一次的习惯,而且便秘,脾气暴躁,动不动就发火。开始的时候,我也是先用了小建中汤的,我认为六十克赤芍,应该是力量不小的,结果是一点效果也没有,反倒让小女孩的家人找我来了,怎么没有效果。这才使我决定下调胃承气汤,一剂就大便通畅了,脸上的痘痘随之而消,然后仍然让其服用小建中汤,几付药以后大便保持在两日一次,也不干结便秘了。- x, P3 U) S0 V2 S9 `. ^8 i2 a( O. \
有不少人经常说到临床不敢下手的事,这是一个开始用药的医生经常遇到的事情,我的办法就是,先试量者来,象承气汤吧,有三个,不妨先用一个力量小的,逐渐增加,到后来就胆子大了,把握的也准确了,就可以一步到位了。 g! o8 E% G4 A! |; X9 @
9 ~* d' I# ^: a8 h: H. D ]2 s! s+ a) P
246条
& w5 `6 P3 k6 i, [3 ~“伤寒后脉沉,沉者,内实也,下之解,宜大柴胡汤。”(《病可下证篇》)
+ W& u/ `: E$ I/ J6 w% V: }" A关键要抓住“脉沉实有力”的时候,才是内实。条文“沉者,内实也”说得有些模糊了。既然是大柴胡汤,该是阳明病为主,少阳症状是连带的。脉要沉弦长有力。要少阳阳明并病属阳明,少阳症状不重要。这才够实用大柴胡汤的条件。证候,该是少阳的胸胁苦满、心烦喜呕较重,阳明的腹胀腹痛,大便硬为主。这是在告诉我们使用大柴胡汤的时候应该注意的事项了。
) O* e7 @) W0 g- J N6 p+ G大柴胡汤,虽然使用的频率不高,但是,其它方剂合并使用大黄芒硝的时候是比较常见的。这个在开始的时候,控制一下用量就行,先用量小一点,然后再足方足量。4 K. ?& R+ y' _* \6 m8 y5 A( E& B$ @
247条
" A5 |& v: T {) @2 K0 X# K# P; F$ [2 R“伤寒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宋204)7 Y9 Q6 h" D0 v6 A
“呕多”,就是强调以呕为主,因此,还是要以少阳为主。少阳不可攻下。虽然有一点阳明症状,也还是要以少阳为主,这一条其实是说三阳合病的问题,所以要用小柴胡汤解决。
) o; Y& a) f" ` |" T248条5 Y* V8 a. u! {4 D
“阳明病,面合色赤,不可攻之。必发热色黄者,小便不利也,”(宋206)2 w7 N& N7 q: ^* w
(《脉经》:阳明病,身汗色赤者不可攻也。比发热色黄者小便不利也。)
- H! z' [( ^( }7 K6 d Z这一条也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阳明中风外证,白虎汤证。身热汗出,满面发红,没有里实证,不可以用攻下法的。另一种情况是阳明病,发热汗出,面色发红,一旦还伴有黄疸者,其小便会短赤不利。这是里热黄疸,有湿热,这种情况不是里实证,也是不能用攻下法的。+ Y% Y, g! q6 K5 }' Q
学习到这里,我们有必要复习一下汉传的治学“六依”之戒。; ]! M4 u+ ?' @- k
“依古不依今,依简不依繁,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不依不了义。”+ A9 A9 E+ C' E& c8 X
我们通过上边几条条文的学习,我们不难看出,治学“六依”之戒的体现。就248条来说,王叔和的《脉经》是距离《伤寒论》最近的著作之一,而且,王叔和又是整理《伤寒论》的第一人,你看,对他的意见,我们当然要重视了,“依古不依今”其实就有这个内容。就244条,245条,246 条,247条而言,也是依据治学“六依”之戒的“依了义不依不了义”的原则而对条文进行了调整的,这些在《伤寒论类编补遗》当中是随处可见的。我们学习汉传学术,这个治学“六依”之戒可是一定要深深领会的!
$ H6 n: |2 b0 Z3 ?249条
9 y' B! k. W6 a: R/ I- m“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也。如其不下者,病患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阳明也。小便数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若渴欲饮水,少少与之,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宋244)
' U; Z* C( @+ g" h0 b# H. l这一条,师父做了相应的调整。
: ^+ g5 {1 t: D. O7 x条文修正如下:
! _4 E5 n6 l' T+ r“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也。渴者,宜五苓散。如其不下者,病患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阳明也。小便数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渴欲饮水,少少与之,但依法救之。麻子仁丸主之。”
3 d; o: W! X3 m" I这样调整以后,就容易理解了。/ D# z/ |' n3 Z( D' Z3 n+ W
五苓散是治疗中风表证不解,还有里面的太阴水饮和阳明内热的。这在伤寒论当中是已经明了的,依据这个明了的意义,对条文进行适当的调整,这对于理解条文就有了极大的帮助,这就是“依了义不依不了义”的体现。有了这个调整,我们再去把握条文,显然就清晰晓畅了。分作两段看,就十分清楚的了。 ?# A# [+ |. P& i
“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也。渴者,宜五苓散。”这样就把使用五苓散的方证意义给确定了。
2 k7 Q4 \+ I) D7 M9 }- b* u“如其不下者,病患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阳明也。小便数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渴欲饮水,少少与之,但以法救之。麻子仁丸主之。”这就是使用麻子仁丸的方证意义了。( _2 k' _) _3 `( a, U
两段一分,界限分明,各自的意义也就确定了。1 d* h: E# m: n; ^9 o- f' Z' }
学习汉传学术,一是要认真读书,再就是临床实践,这两者要结合起来。现在我们在群里共同学习,重点是就书面意义进行交流,这里有一个窍门,那就是,在你理解有分歧,或者一时理解不了的时候,你记住书中的结论就行了,随着你读书的深入,慢慢地你也就贯通了,那时候你也就理解了。" v0 x* J! a) z! ?. Y2 i
五苓散也是临床当中经常使用的方剂。五苓散是理水的重要方剂之一。抓住“渴而小便不利”就有思考使用五苓散的机会,有时候小便不利也能引出使用五苓散的机会。其中,猪苓这味药是很厉害的,利水的力量是不小的,价格也比较贵,使用起来比较细究。足方足量完全使用五苓散的时候也并不是多么频率高,但是,苓桂术甘汤,泽泻汤的使用,和方证主体确定之后,加用茯苓白术的时候,却是十分常见的,因此,我们在学习掌握使用五苓散的时候,不妨多看看各药症,比较一下,以便于在临床上灵活高效的使用方剂。
1 q r4 i# U( p5 Z& S; m! _麻子仁丸,因为是成药。同仁堂出品的,质量不错,多半是给一些老年人便秘的使用。因为是成药吗,怎么也有缺陷,所以是效果常常有,不是很显著。
; ?; D) C1 q6 b7 o( U250条2 \$ m. J0 h6 m3 A
“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硬、气上冲咽喉不得息者,此为胸有寒也。当吐之,宜瓜蒂散。”(宋166)' M+ w! V. _' t
气上冲咽喉不得息,这是水饮上逆造成的,胸中痞硬,是寒饮凝聚造成的。气上冲咽喉不得息,又类似厥阴的气上撞心啊。也类似于奔豚证。因此,我们要定性它为厥阴病,系阳明。这个胸中寒饮凝聚上逆,很严重,都不得呼吸了(呼吸有困难了)。需要马上给予涌吐治疗。下焦实邪要攻下,上焦上逆的厉害,就要因势利导,吐出去。这都是泻法,泻邪之法。发汗,也是攻逐四肢肌肤的邪气,也是泻邪之法。都是攻逐之法。利尿也是攻逐,也是泻下之法啊!汗、吐、利、下,四大攻逐之法。, J, s% Q. q _8 D+ @2 i5 Y7 P$ C
治病,治病,必须把病治住,治理好才行,这本身就有强制的一面,不允许讨价还价,适当的时候缓和一下是可以的,那也是为了更好的治理。
* d; p4 u6 s0 v1 N! O" Q0 |瓜蒂散,我用过。当时是一位半夏泻心汤的患者,使用半夏泻心汤之后,效果很好,结果,病人感觉很好了,于是没命的干活,累着了,劳复了,就是觉得上胸口部位闷,于是我又使用了半夏泻心汤也没有效果了,就是闷!又使用了厚朴七物汤,也没有效果,就是上胸口部位闷。把我也是给逼的有点着急了,就使用了吐法,甜瓜蒂用了七个,豆豉五十克,煮了一大碗药汁,一气让患者喝下,然后过五分钟,用新毛笔扫患者的喉咙,一下子就吐开了,不但吐,十分钟以后,又开始泻。我也没有想到,这个瓜蒂散十分厉害,服用后连吐加泻,所以,我遇到使用瓜蒂散的时候,就提前对患者打好预防针,这个可是很厉害的,得注意的。
: V8 I$ ~; B9 m$ T* @* m7 P
e: u* X* w6 S, j9 S1 u251条- x* E, J5 g( b' b ? O4 a- q3 P5 A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宋40)
' @6 u* Z9 m) G临床当中,使用这一条,关键是把握住“表证的伤寒开始向里传变,表证还没有消失,起码是发热恶寒为主,还加上了里面有水饮,出现了复杂的症状。心下有水气,是使用小青龙汤重要指标之一,就是水饮结于心下这个部位,会有一些饮证的典型症状的。因此,学习此条,就一定要对水饮证的判断有确定的认识。师父在书中对辨饮邪立出了四项指标,这是原则,也是标准,我们必须掌握!
2 q1 Y+ p3 c9 Z& V$ r(1) 无论什么病,见到舌苔滑腻垢浊,舌胖大有齿痕,或有紫斑,脉沉、弦、滑。$ r W3 E8 d2 _9 Z) g
(2) 形体肥胖,面色晦滞。或以前身体肥胖,如今消瘦,肠鸣如走水。
5 _8 P% v. J( D: _ s7 e& c(3) 局部肿胀疼痛,积聚肿块,包括良性或者恶性肿瘤。( p% q" s4 z& v
(4) 屡用温补不效者。; ?5 U5 b& E: d! T
这四条,在临床当中时时使用,这是指导临床的技术规定,这个是需要我们必须记熟于心中的,至于理解的深度,那就是随着我们临床的深入而深入,没有止境,也不是死的。中医是一门实践的学问,如果不实践,单纯欣赏的话,对中医来说没有意义,玩花样在中医是要害人的。我的临床实践远远不够,但是,我可以肯定的说,师父订立的这辨饮邪的四条标准,我就是使用一辈子,也是不能说就彻底掌握透彻的,这里也的确存在一个不断深入的认识问题,而且随着使用环境的变化,这四条也是十分灵活变化的。记住这四条也许不困难,只是这个需要我们在实践当中运用,我们也只能在实践当中去不断理解和认识了。; R8 Y% n8 | }$ z, p( U2 g
当我们记住辨水饮的这四条之后,在实践临床当中,再掌握住表证的判断(发热恶寒,咳嗽,脉浮弦),好了,我们就可以大胆的使用小青龙汤了。
' L9 c7 T' \% u; f252条# y9 A2 n* H8 C3 P% u$ L1 Q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有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宋41)
9 a9 t( V8 h9 S" h. A% U这一条如果不调整一下的话,也是有模糊的地方。师父在书中将此条的语序进行了调整:
$ a" ], h3 U" p! [8 i“伤寒,心下有水气,咳有微喘、发热不渴。小青龙汤主之。服汤已,此寒去欲解也。”
7 f6 M3 L# B: Z" }( K8 l! c这样就清楚明白了,几乎不用解释大家也会明白是什么意思的。这一条也是说小青龙汤的使用条件的。外有伤寒,无汗,恶寒、发热,内有寒饮上逆的喘咳,这是小青龙汤的运用标准。不必要具备全部症状。抓住表证喘咳,有水饮,这就有可能要使用小青龙汤了。象表证有汗,发热口渴烦躁,还有寒饮上逆,也可以灵活使用小青龙汤,既然有烦躁口渴,这是有阳明参与了,加个石膏就行。4 Y& p) N: f' @4 r4 K% q# V
临床当中小青龙汤的使用率是比较高的,喘咳胸闷的病人也是比较多见的,这个时候使用小青龙汤合并厚朴半夏汤,或者合并半夏泻心汤,或者合并瓜蒌薤白汤也是临床当中经常使用的,效果是肯定的。
4 F' s: T/ R6 l小青龙汤是经常使用的,有时候自己也告诫自己,不要一碰到咳嗽就往小青龙汤上靠,但是,也得承认,小小不然的外感咳嗽,因为患者急于治愈,多去挂吊瓶,造成外感不愈又兼有水饮的情况的确不少,所以使用到小青龙汤的时候也就多,容易习惯思维,这个在临床当中一定要注意,不能习惯思维的。一定要“随证治之”。4 o- V; K" {% t
因为是针对初学者,在一个晚上,述说九条条文,只能泛泛而述,不足之处在所难免。不过,现在已经条文的讲述到了二百多条了,只要是有心者的话,也应该具有相当的基础认识了,更何况还有不少人是高手呢,所以尽量扼要的述说,希望大家谅解。
' v" j/ o3 y. {. Q
% J# r; ^! N% [& f" m! `5 u8 t) u0 S e4 y4 S$ n1 H
2:00:28
7 B* x8 s* x1 X) r5 }251条
2 d3 B- |$ |7 R0 Q2 e8 K“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宋40)
5 c C; g* u% R* z5 k) o临床当中,使用这一条,关键是把握住“表证的伤寒开始向里传变,表证还没有消失,起码是发热恶寒为主,还加上了里面有水饮,出现了复杂的症状。心下有水气,是使用小青龙汤重要指标之一,就是水饮结于心下这个部位,会有一些饮证的典型症状的。因此,学习此条,就一定要对水饮证的判断有确定的认识。师父在书中对辨饮邪立出了四项指标,这是原则,也是标准,我们必须掌握!6 c0 z4 @7 ^% {7 j2 [
(1) 无论什么病,见到舌苔滑腻垢浊,舌胖大有齿痕,或有紫斑,脉沉、弦、滑。, e; ~* p% ^4 ]; n& p a
(2) 形体肥胖,面色晦滞。或以前身体肥胖,如今消瘦,肠鸣如走水。
s: [% l2 P4 ~(3) 局部肿胀疼痛,积聚肿块,包括良性或者恶性肿瘤。
' O# t( ^7 W+ E! S9 ]! M, `(4) 屡用温补不效者。
( x5 h' D0 r A6 y- J这四条,在临床当中时时使用,这是指导临床的技术规定,这个是需要我们必须记熟于心中的,至于理解的深度,那就是随着我们临床的深入而深入,没有止境,也不是死的。中医是一门实践的学问,如果不实践,单纯欣赏的话,对中医来说没有意义,玩花样在中医是要害人的。我的临床实践远远不够,但是,我可以肯定的说,师父订立的这辨饮邪的四条标准,我就是使用一辈子,也是不能说就彻底掌握透彻的,这里也的确存在一个不断深入的认识问题,而且随着使用环境的变化,这四条也是十分灵活变化的。记住这四条也许不困难,只是这个需要我们在实践当中运用,我们也只能在实践当中去不断理解和认识了。2 {$ i% k6 k0 E: C/ n; V1 Z# T
当我们记住辨水饮的这四条之后,在实践临床当中,再掌握住表证的判断(发热恶寒,咳嗽,脉浮弦),好了,我们就可以大胆的使用小青龙汤了。
* ]9 D; V/ E0 \8 j( C* E& P+ Q' n252条
- R V5 Z* ~; }4 A6 }0 j$ C&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有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宋41)
' r+ t4 a" Y" q6 B% Y这一条如果不调整一下的话,也是有模糊的地方。师父在书中将此条的语序进行了调整:) [' {. a) g W! l$ c. Z* C2 d7 T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有微喘、发热不渴。小青龙汤主之。服汤已,此寒去欲解也。”$ v3 a9 @* [0 ?& D, b$ B
这样就清楚明白了,几乎不用解释大家也会明白是什么意思的。这一条也是说小青龙汤的使用条件的。外有伤寒,无汗,恶寒、发热,内有寒饮上逆的喘咳,这是小青龙汤的运用标准。不必要具备全部症状。抓住表证喘咳,有水饮,这就有可能要使用小青龙汤了。象表证有汗,发热口渴烦躁,还有寒饮上逆,也可以灵活使用小青龙汤,既然有烦躁口渴,这是有阳明参与了,加个石膏就行。
/ U6 e2 B5 p* I临床当中小青龙汤的使用率是比较高的,喘咳胸闷的病人也是比较多见的,这个时候使用小青龙汤合并厚朴半夏汤,或者合并半夏泻心汤,或者合并瓜蒌薤白汤也是临床当中经常使用的,效果是肯定的。
* Z' D* X7 R% y: e8 t小青龙汤是经常使用的,有时候自己也告诫自己,不要一碰到咳嗽就往小青龙汤上靠,但是,也得承认,小小不然的外感咳嗽,因为患者急于治愈,多去挂吊瓶,造成外感不愈又兼有水饮的情况的确不少,所以使用到小青龙汤的时候也就多,容易习惯思维,这个在临床当中一定要注意,不能习惯思维的。一定要“随证治之”。
- U4 S7 ~% ^+ v" W因为是针对初学者,在一个晚上,述说九条条文,只能泛泛而述,不足之处在所难免。不过,现在已经条文的讲述到了二百多条了,只要是有心者的话,也应该具有相当的基础认识了,更何况还有不少人是高手呢,所以尽量扼要的述说,希望大家谅解。
& p4 t! T2 G6 k) f$ V; s' a6 G6 G6 w5 P, g4 f
4 l: O( n3 M& o- |% f; {
, z+ D7 r! ~" O* o8 k, z2 \; C. b$ S9 c: N! [8 q6 K
( Q3 G) f; H# y* z+ A, Y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