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我和大家一起学习《伤寒补遗》223-233条。
首次,我们来看看《伤寒补遗》下篇条文的整体排序,这样学习起来思路会清晰一些。第4章阴阳表里寒热凡例讲的是总的辨证纲领。第5-10章讲的是六纲各自的辨证纲领,它包括各纲典型的临床表现和方剂。第11章讲的是合并系属的条文。
我个人理解,第5-10章讲解的是常规、典型,但是临床上我们并不是都能碰到表现为单独一纲、很典型的病人,见到更多的是多纲合病,或者临床表现不典型的病人,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变证”或“传变”了。那么这时我们该怎么处理,针对这种情况,恩师总结出“合并系属”理论,来解决这个问题。
“合并系属”理论听起来也许觉得有些复杂,不好理解,但就我个人经验来说,很多人已经在临床上不自觉使用了。如一个病人,受了风寒后,出现了头痛项强,恶寒,高热,身体头痛,无汗,有点胸闷,口稍微有点渴,喝点水后觉舒服,脉浮数,这样的病人,我们知道,有个典型的太阳伤寒证,同时又有点内传阳明的意思,这样我们怎么治疗呢,可以选择用麻黄汤,加点石膏,稍微清一下这个阳明热就可以了;或者也可以选择直接用麻黄汤,可能也能解决问题,表解了,津液自己恢复了,那点阳明的问题也就顺带解决了。那么这个用六纲辨证来怎么描述呢,说是太阳阳明合病?可以,但是差点意思。主要是这个太阳病和阳明病所占的比例不是对等的关系,有主次之分,太阳为主,阳明目前为次,所以这时候合并系属理论自然而然就出来了,这个是太阳阳明合病,属太阳,以太阳为主。
合并系属理论学习过程中要抓住疾病是在不停“变化”着的,或者说“传变”着的。恩师系统归纳了“合并系属”理论,能有利于临床辨证的规范和统一,这对中医来说是有贡献的。
《伤寒补遗》第12、13章讲的是误治后的诊治,患者的病情除了自然传变外,还会受到人为的误治、干预而出现传变。在西医治疗为主的今天,这样的情况也很多见,掌握好这两章,不仅能提高辨证论治水平,对于临床某些疾病现象亦能有一定的认识,治疗起来也更有把握些。
接下来,我们看223条:
“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
这条讲的是太阳伤寒,发热而头痛,该是脉浮紧,但是却出现了弦细脉,于是说转属了少阳。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少阳病常可见到弦细脉,再加上“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症便是,不必悉具”,所以说是“属少阳”。值得注意的是,临床上确实存在这条条文所描述的情况,但绝不能认为一定就是这样的。因为弦细脉还可见于三阴病患者。所以,恩师修正了一下:
“伤寒(数日),脉弦细、头痛发热(有柴胡证,但见一症者),属少阳。”
修正后更加明确具体。
“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这是讲少阳病不可用强力发汗药治疗,否则伤了津液,就会造成“胃中干”,变成阳明谵语,也可以出现心烦和惊悸。这个惊悸,不仅虚寒水饮可以造成,津亏有热也可以造成。
第224条:“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
此条讲阳明病的三个来路,一个从太阳而来,一个从少阳而来,另一个是阳明本身的问题。
“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这个可以理解为,有一种阳明病,是从太阳传变而来,脾约就是其中的一个例子。恩师在后面总结了太阳阳明,大约可分为三种类型:①是太阳阳明合病,属太阳,可以使用的方剂之一是桂枝汤,②是太阳阳明合病,属阳明,可以使用的方剂之一是小承气汤,③是太阳已经完全转至阳明,就是阳明病。
“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少阳阳明的理解可以参考太阳阳明,但是稍有疑问的是少阳阳明合病,属阳明,用什么方剂治疗,是用承气汤还是大柴胡汤?个人觉得如果临床能力不够,可以先选择用大柴胡汤。
225条:“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硬,其脾则约,麻子仁丸主之。”
首先说说“脾约”,不用理解复杂,按照经方的思维,“脾”代指的是部位,即腹部的意思,那么“脾约”,就是“腹约”,就是腹部受到约束,不大便的意思。
那么脾约还有什么内涵?恩师在书中已经讲解了:脾约病缓是津亏里实,而大承气汤证是邪热里实,很急;而且脾约病的里实,存在着里面血络不通,血痹的病机。
“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趺阳脉是指足背那个动脉,也可以在寸口的关脉诊察。脉浮涩,要结合后面胃气强和小便数来理解,是浮盛而不畅快的脉象,浮盛是代表阳明有热,涩是脉象有点“吞吞吐吐”的感觉,重按还有些散,是小便数,津液流失的造成的。这个脉象可以和阳明外证白虎汤证的脉浮洪有力,来盛去衰对比,脾约是脉浮盛,不快不慢,有点吞吞吐吐,说明脾约病的热没有白虎汤的盛。
麻子仁丸证有阳明有热,但不是十分盛,同时还有津液不足,不能濡润,有点小火慢慢熬的感觉。它是由于出汗过多(或类似的原因)导致亡失津液,津液亏虚,津液不濡润胃肠道,出现胃肠燥热,不大便;同时由于津液不足,营血不得津液的补充而浓缩,加上有热邪的煎熬,出现血痹的病机。另一方面津液亏损,打破了卫气营血的转化链,不能气化水液成津液,水沉潜尿多。
麻子仁丸证临床没有太多的不舒服症状,10天不大便也不难过,微热,汗出,口干渴,或烦,尿多,大便硬,脉浮涩。治疗以麻子仁丸,缓治,补泻兼施,需要久服。不要见效就停服,否认不会得到根治的。
226条:“本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也。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然者,是转属阳明也。”
“本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也”,这条讲的是太阳病治疗发汗不当,转属阳明,很好理解。需要指出的是“汗出不彻”临床是怎么样的一种表现。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病重药轻,发汗药力不够,出了微微一点汗,汗出不彻,另一种是吃药后大汗出,但是只是局限在上半身,下半身差点,汗出不彻身。
“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然者,是转属阳明也”,这个恩师讲解地很明白,摘录如下:
“这条呢,有个关键,就是“呕不能食”这句。它在这里打个马虎眼。不注意的话,就会理解成还是太阳阳明合病属阳明。他说,太阳伤寒证,发热无汗。并且又出现了“呕不能食”。 呕不能食,这是少阳小柴胡汤证里面的两个症状。“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 它具备了“不欲饮食”,还具备了“喜呕”。
那么,少阳篇里提到了,“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他这个证,伤寒,还见了两个小柴胡症状,就是“属少阳”病了。在属少阳病的基础上,又出现了“反汗出濈濈然”。 为什么提到个“反”字呢?因为少阳病,汗出有个特点,就是一般是随着寒热往来而汗出,发热的时候汗出,恶寒的时候不出,并且,汗出也不是很严重。这个“反”字,是个提醒,加重语气。那么,他这个汗出,形容是“濈濈然”。这是什么样子呢?濈濈,形容聚集在一起,又表示流水的样子。这个样子的汗出,可是挺重。这个汗出,书中特指阳明病的汗出。要和虚阳外越的那个虚脱汗出相鉴别。
书中对脱阳汗出,不用“濈濈然”来形容。他用“漏”汗等等字眼来形容。后人管阳明病汗出,叫蒸蒸发热汗出。蒸蒸发热汗出,是典型的阳明病汗出。而“濈濈然”汗出,不一定要大发热的,一般是刚刚要形成阳明里实的这个阶段才有。津液流失,马上就会内燥胃干了。因此,他说,见到这个问题,就是“转属阳明也”。 属少阳病,向阳明传变了,是少阳阳明并病,属阳明。这个时候,表证也就没有了。先是发热、无汗、呕不能食,然后,汗出濈濈然了。伤寒的表证,当然就没了。”
227条:“伤寒转系阳明者,其人濈濈然微汗出也。”
这条稍微有点麻烦。“伤寒转系阳明者”,是指太阳伤寒,或者少阴伤寒,出现传变,系阳明了。
“系”病,指传变之时,虽有本纲见证,但以它纲见证治则为主,是为所系,以所系之纲为主治,参以药症。急则治标多见。
比如太阴病,本来是虚寒水饮,但是随着病情加重,寒饮结聚了,成了实寒,病情紧急,必须要临时的攻逐寒饮,就要用到阳明病的攻下法。这就叫“系阳明”病。等把实邪寒饮用阳明法祛除了,再归回本家,继续用治疗太阴的方法治疗。因此,系病,属于权宜之法,治标之法。
那么,伤寒转系阳明是什么样的一种情况?系阳明是指先需要治疗阳明,阳明很急,治完之后,再来出来伤寒的问题(可能那个时候病情有变化)。通常从太阳伤寒转至阳明,多出现属阳明的情况,如上条所说。还可以出现属太阳的情况,如讲课开始我举的那个例子。那么系阳明怎么理解呢?
恩师书中有提到桂枝加大黄汤证的例子。
“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桂枝加大黄汤能够治疗里有实邪,表现为腹“大实痛”,外有中风不解。
那么能不能理解这个病人平素大便就有些干燥困难,这次得伤寒病之后,阳明里实加重,出现腹部大实痛,有点濈濈然微汗出,但还是恶寒,怕冷怕风,这样该怎么处理呢?按照规矩应该是先解表,后治里,但是这个腹部大实痛病人很难受,需要优先处理,所以就可以认为是系阳明了,使用芍药、大黄解决这个阳明里实,甘草大枣补充津液,配合桂枝、生姜解表驱风,防止表邪内陷。待这个大实痛减轻后,再来重新辨证论治。
228条:“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濈濈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
这一条咋看也是很普通,但是也是需要细细琢磨的,需要反复、仔细阅读恩师在《伤寒补遗》中的讲解。
“二阳并病,太阳证罢”,这时指太阳阳明合病,完全转至阳明,太阳病证没有了。出现了“但发潮热,手足濈濈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阳明里实,有发热,甚至要潮热。汗呢,可以是周身出汗,这个较多见。但是这条仅仅是手足濈濈汗出,恩师在书中解释道:“阳明病里实证,很重了,该是周身大热或是潮热汗出,但是,现在只是手脚汗出的厉害,身上没说有大汗,这是一个里实很重的表现,津液已经不足,不能布遍全身,亏少的剩余津液,被邪热直接从四肢的手脚逼发出来了,也就是后人常说的大伤阴液,有亡阳之兆。并且已经谵语了,再下去,就是危证了,阳明病重了,也会急转三阴而死人的。”
这个在临床中需要注意,这是判断生死的紧要关头,一定不要弄错了。
条文中提到可以使用大承气汤通腹泄热,保存住津液。
229条:“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
“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条文这一部分有两解,一是太阳已经完全传至阳明,出现阳明里实的表现,有腹痛、腹胀、不大便,发热等症状,同时还因热气上冲,出现头痛症状,这时可以选用承气汤。还有一解是太阳传阳明,以阳明里实为主,还遗留太阳的头痛,这时就是属阳明了,治疗也可以选用承气汤,遗留的表证的头痛这个症状,可以不去忌讳,里气通了,头痛症状可以自己痊愈。
“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这个是辨证的关键点,值得重视。
“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这个不大便,不等于大便干燥,小便清说明病还在表,还需解表发汗。
如果发汗后不解,还是头痛、还鼻子出血,这是津液在上焦聚集,邪气没有解的干净,还剩点,可以用桂枝汤。
这条恩师条文讲解得十分清晰透彻,大家细细看书,自然就能明白。我说说我的一个临床观察:临床中有遇到慢性便秘的中老年患者,长期依赖服用润肠丸等泻药通便,仔细辨证,主要存在表虚寒,属当归四逆汤证,服用当归四逆汤后,大便反而自己解得很通畅。与这条有一定的暗合之处,供大家参考。
230条:“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
恩师将这条修正了一下:
“(太阳中风),微恶寒者,脉迟、汗出多,(欲转)阳明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
脉迟,有迟滞的意思,是脉象不流利,粗缓微散的意思,不是迟数的迟。
太阳中风,出现汗出多,微恶寒,脉迟滞不流利,还有点散,这是表邪不解,津液亏虚还比较明显,这时候就是要转阳明了,但是没有出现阳明典型的大热和明显症状,这时候,可以选择用桂枝汤,微微解表。这个时候,服用桂枝汤,要注意不要发大汗,喝热粥、盖被子要注意。
从太阳到阳明之间,仲景也介绍了很多的临床表现。
“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蒌桂枝汤主之。”(这个有可能是太阳病发汗伤了津液导致)
“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属阳明),桂枝加芍药汤主之”
“形作伤寒,其脉不弦紧而弱。弱者必渴,被火必谵语,弱者发热,脉浮,解之当汗出愈。”
“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这些都可以跟本条对比,玩味。
231条:“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
这条也修正了一下:
“(太阳病),脉浮、无汗而喘,(欲转)阳明病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
这一条是太阳伤寒,出现脉浮,无汗,喘息,可能还出现了不大便,口有点干的表现,如果时间久了,会出现里热、里实,内传阳明。但是目前还是以太阳为主,治疗可以选用麻黄汤。
232条:“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
这条也修正了一下:“少阳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欲为)阳明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
注意这个不大便,要和大柴胡汤相鉴别。大柴胡汤是小柴胡汤、四逆散、小承气汤的合方,大柴胡汤阳明里实明显,而这条舌苔是白苔,所以六纲辨证是少阳阳明,属少阳,但是如果不治或者误治,再下去,就一定要大便硬的。仲景对临床表现描述得很详细,需要大家前后对比理解。
“上焦地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这个可以很好的解释小柴胡汤治病的机理,通过它我们也能明白229条、231条为什么可以治疗属病就可以,而不需要额外治疗遗留的太阳头痛、属太阳的不大便。
恩师在书中解释这一条很是详细,从生理到病理都解释了,大家要仔细阅读。
233条:“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与小柴胡汤。”
这条也是少阳阳明合病,属少阳,着眼点在“潮热”和“小便自可”。潮热,是阳明实热特有的一个现象,但是却“小便自可”,阳明实热会出现小便黄赤,阳明湿热多有小便不利,说明这条所描述的患者里热不盛,患者还有“胸胁满”,而潮热也可以看作是不规律的往来寒热,所以说是属少阳。
那么。为什么不用大柴胡汤呢?大柴胡汤证也可以有潮热、大便溏,如“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
主要是因为小便自可,临床需仔细。大小柴胡汤的鉴别,需要参考小便的情况。
条文讲解完了,有不对的地方,欢迎大家指正和批评。
5 \8 m0 u1 w% N& {4 A$ p: O* b% A7 C; x, `
. i6 A4 ]* I* R/ Q3 p6 K' 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