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讲时间:2014.11.165 W/ ?+ S8 [4 N) q
主讲老师:豫-宛-李付来! c% s& j; v( F! L8 }2 T6 w1 ]7 k
主讲内容:经方的治疗六法和经方的辩证思路
- z. L; Y2 V% P8 N# J汉传经方的辨证治疗,有六大法则。
9 I0 p& |& H4 d2 @1 R, m也是继承了古人的思想,即汗、吐、下、不可汗、不可吐、不可下(温、清、和)”六法。下面咱们就复习一下这六大法则是怎样应用的?
( q2 C' Q" X0 N) u; r$ ?首先,对于实证,主要有三种治疗方法,就是“汗吐下”三法。6 |) B2 R4 q, h5 b$ @
里实证,阳性证的,是阳明病,在上焦的,用“吐法”,代表方剂为瓜蒂散;在中下焦的,用“下法”。代表方剂大承气汤。: ?% e9 Z& {. b0 `
表实证,阳性证的,是太阳病,用“汗法”。代表方剂,就是麻黄汤和桂枝汤。
2 K# y6 d% ^7 p* L9 ~/ T理气、活血化瘀、逐痰饮,都属于下法。代表方枳橘姜汤、抵挡汤(丸)、十枣汤等。5 d) a" C i2 ` i, D
对于半表里偏阳性证,是少阳病,不能用汗吐下三法,要用“和”法。代表方剂为小柴胡汤。
# j3 \! |" Q- P# E" O而对于虚寒证,如太阴、少阴、厥阴病的典型里证,不可用汗、吐、下三法,而要用“温法”,也就是温补法。代表方剂为理中汤、四逆汤等。
1 n8 t! M7 X, N' }$ f对于厥阴病,属于半表里的阴证,也要采取“和法”,否则,会造成坏病,加重病情。代表方剂为乌梅丸。- t8 v6 ?" Y0 y4 S+ B
厥阴的表证,也要用“和法”,代表方剂是柴胡桂枝干姜汤。. q' F" x6 C9 E. o
那么,对于少阴和太阴的表证,也就是虚寒表证,则要用“温、汗”结合的办法。代表方剂为麻黄附子甘草汤、黄芪桂枝五物汤。" C; L: {5 M" y6 x0 [
“清”法,也就是清滋法,则用在阳明表证上,如白虎汤证。阳明热伤津血的疾病,也用清滋法,如黄连阿胶汤,或阳明里热未实的葛根黄芩黄连汤等。
0 t8 x2 V8 F+ E! H+ m&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太阴虚寒与阳明实邪互结,或者是虚寒造成的严重实饮结聚,出现寒结,这种情况要用“温下”法。如大黄附子汤。(这种情况要注意,辩证错误,很麻烦的!!!)) e) g6 q7 K% j, K
这里大家顺便复习一下热結证0 E4 p7 _4 A. {7 N# k( a! T0 {
热結证的代表方是大承气汤
) g3 i& Y7 P" L T$ g总之,这六种方法,可以根据具体病情而有机的进行结合运用。 [+ g9 m7 U2 l% T: e
另外,对于表里同病,治疗上,要有两个基本原则。对于里有阳明实热的表证,要先解表,后攻里。否则,病邪会内陷。对于里有虚寒水饮的太阴病的表证,要先温里,后攻表,否则会出现亡阳的。
& o+ a/ k4 T. B2 O: I0 t下面咱们复习经方辨证思路
# S1 Y$ ?0 D- B, l5 K恩师去年在总群讲《汉传经方辨治学概述》时说道:“最先提出辨证论治理念的,是张仲景•••••最先提出“辨证”这一原始概念的,是王叔和••••••真正较详尽而具体提出“辨证论治”系统概念的,还是宋代林亿校订的《伤寒论》一书,书中首次以“辨××病脉证并治”字样作为归纳条文的提纲,明确了辨证论治的基本步骤。”
+ j2 x, T8 [4 O" Y( `" y“也就是说,要先辨病,再辨脉证,然后确定治则,处以相应对证的方药治疗。严格讲,应该这样表述:“辨××病脉证并治方”。这样,才能够完善表达出辨证论治而求方,达到方证相应的基本目的。”
* g, V$ N; e/ ^5 o: h3 d大家看,病-证-症-舌脉,汉传中医就是按照这样的辨治思路和步骤,从而达到“方证相应,药症相对,病机相符”的目的。2 H0 D9 G# k7 F3 g5 \/ M8 S
恩师反复强调:辨证的真髓所在——就是辨病位和病理,即表里上下、虚实寒热。
& ^9 C* A) O& `) t" N3 A, z. @1 ^, k简言之,辨证就是辨表里、寒热
0 f1 @" P5 ^$ s; _6 k辨六病,有个大原则,先辨阴阳啊!汉传经方理论,把阴病称为“虚寒”,或里虚寒。阳病称为“实热”,或表实热。半阴半阳的就是虚寒和实热夹杂了。, F2 r& i4 u/ m( g' m$ J1 q
辨六纲病又以阳气为参照物,三阴病,是阳气不足导致了水饮和瘀滞。五证病机称为饮证和滞证。' ^) |0 O: V( k0 J
三阳病,是阳气太过导致了热燥津亏,五证病机包括了烦证、燥证。寒热虚实夹杂的,当然就归属于痞证范畴了。 S# d" b" c( P7 @4 B4 ]
下面咱们按恩师刘志杰先生著的《伤寒论类编补遗》一书中的内容系统的学习一下辩证思路:
! M6 g' U3 ?/ K4 T1、 经方六纲的辩证有严格的套路,首先要辨明六纲,然后辨具体方证,最后有多余症状再辨药症加药。8 R, K+ W, g, j! y/ e4 Y( t% O* K; {
辨六纲首先要清楚六纲的实质,即:
( G4 N: J, T; S; `; L太阳病实质:表、实、热,病位为表,病态为实,病性为热。
$ r' r" N- Z7 [/ e少阴病实质:表、虚、寒,病位为表,病态为虚,病性为寒。. q/ R- @% \, f$ p
阳明病实质:里、实、热,病位为里,病态为实,病性为热。/ d2 Y1 u. D- u( s4 g& d
太阳病实质:表、实、热,病位为表,病态为实,病性为热。4 [$ ^& y" l( N4 b$ m. p1 ?
少阴病实质:表、虚、寒,病位为表,病态为虚,病性为寒。
, h( J4 N+ U3 u3 @) \5 J4 f, v0 n$ v/ ?8 J阳明病实质:里、实、热,病位为里,病态为实,病性为热。 r" {7 s* v5 p1 S( f d
辨寒热、辨表里、辨虚实,每一个字眼都是切入点,就看你怎么运用了。都不能孤立地根某一症状或体征判断,应对疾病的全部表现综合观察。1 e& a& @, H/ i( j4 W! o8 x
如口渴,要分渴喜冷饮,渴喜热饮,冷热均可等,面部的颜色、光泽,四肢的温凉、干湿,大便的干结、溏泄,小便的清长、短赤,舌质舌苔的颜色、舌体的胖瘦、润燥,脉象的有力无力、浮沉迟数等等几方面。
! j L" |8 u% k1 ]$ k/ } 辨寒热举例:1 U8 T5 h1 G" B3 X" J5 l) `
寒症:面色白,少气懒言,畏寒肢冷,精神萎靡,口淡不渴或喜热饮,小便清长,大便溏泄,或浮肿,小便不利,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或弱等。
_* q- U |) E9 `热症:形体消瘦,口燥咽干,午后潮热,五心烦热,两颧潮红,盗汗,小便短赤,大便干結,舌红绛无苔或少苔,脉细数等。. J$ q/ y" B; y g
辨表里病位,有表证的,分寒热,没有表证的,多是里证或半表里证,也分寒热。
7 M% E5 w+ D! ]* J4 O; g1 U4 j 表——头脑、四肢百骸、肌肤部位为代表,恶风寒发热的多是太阳病,恶风寒无热或微发热的,多为少阴病。症状如头痛、颈项强、腰腿关节痛、鼻塞流涕、咽痒咳嗽,皮肤瘙痒,脉浮等……7 s1 O# N8 y( R$ I6 ]5 N4 F/ J& x
里——五脏六腑部位为代表,表现为实热的,多是阳明病,体现是虚寒的,多是太阴病。
/ o- ]) ^, V# S2 w" s半表里——身体孔窍和身体表里之间部位为代表,表现都是寒热夹杂,上焦为主而热多寒少的,多是少阳病;下焦为主而寒多热少的,厥阴病居多。) r# S2 [* x" N; I! d! @
三阴病都是互含连带的,经常是合并证出现。
# p* A5 Y+ q6 g& p 寒热表里辨出来了,就可以基本分清疾病是份属哪一纲了,一般情况寒者为虚,热者为实,特殊情况除外,比如系阳明的寒结等。7 [- k c6 J: B# ]+ a
寒热辨证要贯穿始终,“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例如:有表证,就考虑太阳病或少阴病,辨寒热嘛。如果患者症状都偏于里,根据寒热表现,就要考虑太阴病或者阳明病。. g* F# d4 Y4 Y8 r
需要注意的就是少阳和厥阴,少阳、厥阴都是寒热错杂,表现出寒热症状都有,“少阳症状单纯,明确,热多寒少。厥阴症状复杂,多变,寒多热少。 如果辨出来的是寒热错杂,就有可能是少阳,或者是厥阴。”/ T, \9 f9 D0 a* c
2、 根据上面的资料辨出了六纲,接下来的就是选方,也就是方证对应了,要选什么方子,第一点,就是根据辨出来的六纲,确定是那一纲。然后在五证病机,卫气营血等理论指导下针对这一系列的症状组合或主要症状(抓主证),在经方200多个方证中选出符合这个组合的确切方证。6 N! O' |( O# j+ R
3、 经方理论,要进行药物加减,是非常严谨的。必须通过药症进行。一个病人,有没有加减的可能,就要看病人的临床表现有没有要加减的药症,也就是,这个方子,这个方子中的药物的药症的治疗范围内,还有没有不能解决的症状,如果这个症状比较要紧或者明显的话,就需要按照药症加减。
" f: W# O7 E- ]; F: ~! M/ b例如:, `* w$ f2 \ k4 y
少阳纲小柴胡汤证:提纲是“口苦、咽干、目眩”。本证是“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
]0 m# t6 p" F& Z. U5 n如少阳本证,或伴随提纲证的一二症,可直接用小柴胡汤
9 }: i- U5 s) q+ k若有汗出、恶风,可加桂枝解肌。
3 J' h% G4 Y& N+ G' y+ R, z6 ^若合并表证中风,则合用桂枝汤。
7 d8 A: Q+ z8 K, A& v9 ?如果伴随阳明邪实腹痛,可加芍药三两来解决腹痛。
, X7 `0 Q3 H+ B7 C" k如果有水饮而心悸、小便不利,就加茯苓四两去对治,淡渗水湿。. g4 q/ q* |+ S8 T* z7 U1 t/ F7 v
若胁下痞硬,可以加牡蛎四两去软坚散结。* L3 d6 U& K. `: s4 [6 k% f
若消渴,身热烦满,大热,加栝蒌根四两,人参加至四两半,以养津液而止渴。7 Q9 y, n. ^" s8 e9 Q& |- G
若胸中烦而不呕,加瓜蒌实,能清热开胸而除烦。
8 ?' m& ~! p9 _, @; U4 s- Q若顽固性的水饮咳嗽,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以温中化饮而降逆。* m5 r6 w9 N3 Q& h% {
这只是个举例,我们要学会举一反三!, ~+ u2 C+ S$ o; \. Z
把经方用活,更好更有效的去解决病人的痛苦!8 R8 A4 W4 g- y% Z( [. V; B
以师父中心,用医术武装自己!为我们的汉传中医更上一个台阶而努力!7 ?6 [8 {3 h. L4 d7 U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