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讲时间:2014.07.29( B% F4 o6 z! h
主讲老师:蒙-王秀娟! e e, l$ g+ g
主讲内容:太阴病
1 g+ M Y' b, Y大家好。今天由我和大家共同复习太阴病。
3 e' n! S( x) @首先看一下太阴病的提纲:& Z" m5 F4 O6 k3 D9 Z
1、太阴病:太阴为之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鞕。0 L2 M7 V9 G" Q; N
2、太阴中风:太阴中风,四肢烦疼,恶风重而汗出,身重。或微发热,喜欠,其人清涕出,发热色和者,善嚏。或欲嚏不能,脉浮弱。甚则风水血痹,脉微。黄芪桂枝五物汤类为主。
8 U/ g/ n. o5 m& y) N; s; }3.太阴里证
% l( z( F. C" B) W+ r) z$ p(1)中焦: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其人不能食,饮水即哕,欲嚏不能,此人腹中寒。理中汤。3 M Y j2 T) A+ I& S- g
(2)上焦:食谷欲呕,干呕吐涎沫,头痛。胸胁支满,目眩,胸满而咳。吴茱萸汤、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苓甘五味姜辛汤。. g' S" D" H# P% c V
(3)下焦:脉弱,其人续自便利,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
6 z9 M; c* \; M4 D& S(4)太阴病,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名曰脏结。
1 r- ~( p) _5 {上焦,包含胸痹,中焦和下焦,包含腹满寒疝。 ^6 G1 Y& Q9 k. d
阳明的里热,也就是湿热,有水湿,但是要归入阳明病,按阳明病去清热。
2 ^3 u. f* {) S那么太阴的虚寒水饮,会不会有微热参与?也会的。 {$ s6 w3 D. K. ^! i
但是,没有单独列出方证来。为什么?没必要而已。用点人参,就解决了,补一下津液。$ h9 s- D! ?( @
并且,那个白术也可以化水饮为津液,微热自除。: X1 C @# Y. ?
太阴的位置,是三阴之里,和三阳之里的阳明,是相对的。
9 ?% e: n- N0 ?* O) [% u m阳明病,是胃家实。太阴病,是胃家虚寒。
* y1 F6 i3 `$ E4 j, E两者的病正好相反,所以太阴病也叫阳明中寒。中(发终音),是指中焦有寒饮。
7 v: f1 o: J* t9 K" w* `$ n为什么这样叫?意在和阳明病进行区分,这是告诉我们,阳明病的反面,就是太阴病。
4 a; X6 E/ J9 W) _中焦虚寒有水饮了,吃了东西不消化,就要难受的。6 H* u: }; r$ {; w/ z
师父说要在心里加上一条太阴提纲病——太阴病,阳明中寒,胃家虚是也。
8 o0 A; z! ?4 S k" a太阴病,阳气不足了,出现一派虚寒之象
* H" }4 t( d- D病位:里;病态:虚;病性:寒。
# I' c) q( m) F% v0 r; T太阴病位的“里”,相当于腹部,相当于三焦中的中、下焦,. s+ [2 z" @/ T9 W* x+ L
在临床,中焦和下焦的证都可见到。' ~7 w4 v$ c& z" [7 ], K7 V1 N1 {
有它自己的一系列的症候群表现。水饮上逆,咳嗽,不能食或食不消化,时腹自痛,腹胀满,下利,等等。" t8 \8 g% }6 T' y
太阴病是个虚寒证,阳气虚胃气不足,中下焦寒,不能蒸化水谷,津液不得化生,
8 K3 k; ^4 O }9 z0 F整个气机也就因为这个虚寒和水饮瘀滞不通,则腹胀满。
. }" }6 u9 F1 v+ P5 y) Q水饮盛了,中焦不固水饮就上逆就要出现呕吐,
, z' o" z8 i) z3 M- z% e l8 U或者心悸,头晕目眩,或者头痛或者咳嗽,气喘等……。
/ {* G$ Z% L$ p, t( T3 V太阴虚寒,寒则收引,气血运化不利,气机不利则腹胀满时时腹痛,再加上满肚子都是水要腹痛拉肚子的。, S$ p6 d4 G/ @! N9 G4 c
下面总结一下常见症状:
; M6 B6 ]4 q0 e/ Y9 G头晕头痛,
_& r9 N0 g, ]( h* D1 ]+ d胸下结坚,胸闷短气,心悸
- u d3 n) z- @& K心下痞塞胀满、冷痛,噫气,呕恶,
9 v2 B% T2 M/ e胃中凉,食欲不振,口不干或口干饮水不多,喜温,* _: `3 \! [( q$ h: E
腹中凉,腹胀肠鸣,矢气得舒,$ n' {; I W; `+ U; ]: D
四肢烦疼,身体沉重。0 g1 c8 y" u; G
大便溏泻不爽,食油腻及生冷之物加重。
. F. A+ B1 V( w4 h) a9 D$ A妇人带下清稀。
$ `. s! L$ m0 W0 c& q# @/ D- o舌质淡有齿痕,苔水滑。
) q* L/ ?, k- `! y脉象沉弱或浮弱,无力。2 x9 u5 F/ `; F/ t: l% t
: r2 V6 @6 o% J5 J6 W$ A& L/ f
简单总结一下太阴病的基本方证,有下面几个:
( E3 y0 n1 x( y: {6 E! F6 k8 ~6 t1、黄芪桂枝五物汤:太阴中风 5 b2 I* Z& r8 F: B' r) i4 i5 m/ ?
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伤210金184)* h! H; W x9 h0 S
这里说明一下,条文后面括号里标的伤210金184,伤是指师父的《伤寒论类编补遗》师承课堂实录。此条文在此书中的页数。金是《金匮要徊增补》师承课堂实录里的页数。这样给大家标出,便于查找和学习。
# ?( R! X1 V9 s) g6 t黄芪桂枝五物汤 ! I9 F/ b+ W1 v2 U6 ~' j
黄芪(三两) 芍药(三两) 桂枝(三两) 生姜(六两) 大枣(十二枚)
) E6 q) d; c* d8 }& @6 h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4 ^0 e. Q2 e6 g9 e+ B: U- k% ?' ~' m
血痹,就是太阴中风的重症。太阴中风,必有水湿参与。2 K% a$ A: z: S. Z
黄芪桂枝五物汤。桂枝汤祛风和营卫,黄芪补虚祛风。
' p" E4 T0 B% V& D$ G) \7 i他这个方,加大了生姜的用量,重在解表祛湿。7 H% x1 |1 d& `7 C! H% N
黄芪,对于汗出,伴有严重的恶风症状,疗效很好。, R7 \% g. |0 t8 g- R/ v$ w* e
可以用到90~120克,甚至更多。师父说黄芪,在临床上的经验,用量大些效果奇佳。5 k% e% d" L! T% c1 T6 w
2、理中丸:是典型的太阴里证,中焦虚寒,水饮上逆下趋,津液不足。其人不能食,饮水即哕,欲嚏不能。: a2 K9 o( Y! O
【活跃】蒙-王秀娟(445042953) 20:29:16 0 ~7 I: J6 q! d" l( x+ f
大病瘥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金61)
" Z4 n' B) z% w d3 F% m霍乱已,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金105)
, Q" y/ a% `% ]* p: b/ t) R下利,(不)欲食者,就当温之,(刘师拟补:宜理中丸)。(病可温证篇)(伤213)& |1 i* e! T H6 B7 e; y9 P
理中丸方' u8 I6 h1 n, `
人参 干姜 甘草(炙) 白术(各三两 )
4 k1 b5 |) y: m7 L; a; M上四味,捣筛,蜜和为丸,如鸡子黄许大。以沸汤数合,和一丸,研碎,温服之,日三四、夜二服;腹中未热,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汤。( _" [: i" Y3 B) Q2 v' [
汤法∶以四物根据两数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3 p8 o& f) R/ G6 i! o0 F3 _
这条的方子,是师父根据条文本义拟补的。因为宋本太阴篇条文,没有理中汤方证。% ?, X+ s: S( V# E
理中汤,顾名思义,是治理中焦的方子。它不足(虚寒)了,下焦的水饮就会泛滥,上逆就会胸闷头晕呕吐的
[' a; }3 |: {: Y( \下趋就会下利、白带多,阴囊潮湿等. o/ [7 V B% u' ?5 o
这是太阴病的病机,因此说理中汤证是太阴病的典型方证; q" f9 D$ j4 p" f
这个药,养胃气津液,补全身。慢性的,用丸剂,急证用汤剂。& {( u& I" ^) c- ]; Y9 _
慢性的,用丸剂,急证用汤剂。
# v$ k1 h( D b R$ D这个方子,一方面驱寒、温中焦,止吐利,化水饮;另一方面补充下利丢失的津液。) R( C! O0 R- K4 A
这种情况下的虚寒下利而丢失津液,会有口干,有渴,不欲饮。
5 A, a n7 Z8 ]2 S8 g3 \要是慢性的轻症,津液没有损伤的,可以去掉人参。
1 F. b2 ~. C: X/ u+ H理中丸方证一般不涉及真阳不足的问题,或者说是真阳损耗不严重。! h0 A' X! c7 L* y8 U0 j9 v
如果有真阳不足的一般都带有少阴病症候。
( n6 y9 ]# W g临床上太阴饮与少阴虚寒会同时出现的情况很多。
& X9 h4 x- a$ [3 K& @! V# Y2 j) [7 L3、赤石脂禹余粮汤:中下焦皆虚寒,水饮下利,下焦虚极不固。& W: d) Z. a1 j6 S
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不止者,当利其小便。(拟补)(伤215)4 c/ c$ J% R- A& u: T
赤石脂禹余粮汤 + H2 B$ D7 Y* |
赤石脂(碎,一斤) 太一禹余粮(碎,一斤) % T Y/ j2 h/ G* |
上二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 H: p; L+ t$ `, b5 C) D这个利在下焦,特有的症状就是腹胀,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2 N+ R4 v; t0 o. z因为不在中焦,因此呕吐的问题可以不存在。食欲也一般不受影响。
' B! F/ g3 I, g4 v这种情况,往往是重病才有,下焦虚极不固了。
2 J& d) `2 E, k8 t M再下去,就要合并少阴四逆而脱阳了。
]; \! t } j# ?1 W( X8 t这个方子很有效。师父说以前遇到过不少,用理中汤无效,用了这个方子,马上就见效。无论什么余粮,对于这个方证,保险的话,还是加一味干姜保险。. T% N" n9 i& o) z; z* @ e) N
4、吴茱萸汤:寒饮上逆,头痛、眩晕呕吐,饮食不下,因为呕吐不食,损伤了津液。2 a8 _* U. o, F0 ^; ~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金317伤219)5 D/ S, M' V6 s0 A
呕而胸满者,吴茱萸汤主之。(金317)! J) h2 b6 o. k0 S5 L7 `9 K
治久寒胸胁逆满,不得食。千金吴茱萸汤方。(金299)
6 y8 E9 m; b$ r( m吴茱萸汤1 O* }0 L' G) q1 n4 m" L5 K. K4 o
吴茱萸 半夏 小麦(各一升) 甘草 人参 桂枝(各二两) 生姜(八两) 大枣(二十枚)
5 c1 ?/ s8 d! ?- Q5 {6 O+ i: o1 ]5 |上八味 咀,以酒五升,水三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千金)0 R, @. }; d. Y0 a' z, n4 ~
这个方是千金吴茱萸汤,比伤寒论上的吴茱萸汤多了半夏 小麦 甘草 桂枝
+ y1 V' Q0 H8 W6 W1 s久寒,胸胁逆满,不得食,是寒饮上逆问题,会有呕吐存在的。
6 \5 t% f# L3 h0 X0 @长期进食减少,也要发生津亏的。0 F# ]9 b# J, U' m
这个方子,有些类似吴茱萸汤。
v/ M7 b3 Z- I吴茱萸,可以下气,治疗胀满的。
E& V" B1 c1 k% Q主温中下气止痛,咳逆寒热,除湿血痹,逐风邪,开腠理。
( K$ d. o) `0 ~2 N) r- K% U半夏,降逆止呕,去心下水饮。
; b% Z! n) r' L9 P" A小麦,就是养胃气,还清心。
& {' h! ?) C: H$ D+ U) H加上桂枝,发越而降逆。* X+ Y2 C( g' u1 J( Y: S8 E% R' ^
其他的,都是降逆养胃补津液的。
& { T; z( K! z: G. i" p8 c0 M* t5、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虚寒不盛,水饮上冲,胸胁支满,头晕目眩,水饮直冲胸胁和头部。
3 B, Z- I- f9 k- x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金151)
3 r j2 D* S: p* e; q0 n- z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金283伤219)
3 A' C5 A3 ~- k( a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苓桂术甘汤)
6 O" t( }; d& B 茯苓(四两) 桂枝 白术(各三两) 甘草(炙,二两)
g2 w' T, E1 u5 O6 N: b s) F t8 n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E% n. ~, K- @; c9 L
心下有痰饮,就是我们说的胃脘部这里有水饮。水饮的形成是虚寒造成的。
& [7 e; ~" p4 x- }这个方子,一看就是针对太阴水饮去的。3 X2 \. C6 b. E. z% x& d' e x
水饮要温化,因此这几味药,除了茯苓甘淡渗湿外,其余的,都是辛甘温散药。7 G4 Y' l2 [" |7 S: P9 ?: c- K7 e
但这个证,虚寒还不是很重,水饮上冲,胸胁支满,头晕目眩,没有伤津液。! T- \! C1 E$ J' X- L! i( o- ^& M
吴茱萸汤是寒饮上逆,头痛,眩晕呕吐,饮食不下,因为呕吐不食,损伤了津液。临床上这两个方证要注意区别。6 {* u% t7 `# [
6、苓甘五味姜辛汤:水饮蕴积于上焦,导致顽固咳逆。
+ ] E6 h! s( W6 E$ ^冲气即低,而反更咳、胸满者,用桂苓五味甘草汤,去桂,加干姜、细辛,以治其咳满。. R0 ~! Y- l( H" E
痰饮,胸满而咳者,用苓甘五味姜辛汤,以治其咳满。(拟补)(伤220金279)
6 s/ X1 |% N. m2 {& I苓甘五味姜辛汤
( f# p, k% i% [" n8 v: V6 s1 K6 N 茯苓(四两) 甘草 干姜 细辛(各三两) 五味(半升)8 U& y4 f- p6 \" P! y& a: ?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 N# W$ b, a/ C" f# W5 y
太阴的虚寒水饮射肺,可以导致顽固咳逆。* K6 X1 Z9 \0 a+ T5 u* z
水饮射头,可以头痛、眩晕、呕吐、不能食。射肺,可以胸闷咳喘。
5 `/ P6 U3 }! C9 N% r% {虚寒水饮俱盛,上逆胸肺,气不降,而不是气冲逆的厉害,只是胸闷,同时咳喘的厉害,这个时候,要用苓甘五味姜辛汤来治疗。0 s" b* ]1 p) a' R
师父说很多人感冒后,经过治疗,遗留下了咳嗽症状。这是有水饮的原因。要是属于虚寒性质的,就用这个方子,还是效果不错的。
9 n+ k: J8 n& y7 c% C; Z7、甘草附子汤# }# r+ P0 R! t; P, V
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伤372金96)! }. J# F$ s: H6 \: D: q3 T6 X
甘草附子汤
: `: z& [% Q% W甘草(二两,炙) 附子(一枚,炮,去皮) 白术(二两) 桂枝(四两, 去皮)
# R/ X# m5 J5 [( H0 U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则解。能食汗出复烦者,服五合。恐一升多者,服六七合为妙。
' d4 w* l9 G: q: @3 p/ i甘草附子汤方,桂枝去芍药加白术、附子。 I, X$ m0 w9 F, ?) t
桂枝四两,加重解表力量,还要降逆。白术、附子,化寒饮,去湿痹。
8 W4 E( ^+ O; u$ h& s" y( \ R2 S甘草缓急止痛护胃。也是服后要微汗。里有虚寒,一般不能用芍药。附子一枚。为的是侧重降逆去里面的水饮。! Y" i5 t0 y! ]' Q! Z
8、千金附子汤/ k3 l1 X0 Z% W" [ Q; U D
治湿痹缓风,身体疼痛如欲折,肉如锥刺刀割。(金97)
9 s' S+ Y2 ~; Y: Z2 Q9 t/ h千金附子汤
+ @# N7 M) ^; H7 z附子(三枚) 茯苓 人参 甘草 桂枝 芍药(各三两) 白术(四两) S* x+ y1 A$ |& `
上七味 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千金方)% V5 [' s' v& G
湿痹,我们知道了,第一条里面说了:“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5 K$ W/ A" o4 ?5 D% |4 l+ D# d- h
缓风,就是类似于柔痉的,手足行动不便的一类情况。
. |6 D9 A5 U! L, [' X/ N; q内外湿邪痹阻,不化津液,不养筋骨肌肤,还有中风证。5 s" F) v1 n% r0 ?
这也是阴证,少阴太阴合病。
/ K& F! Z4 z+ k+ h: ]8 r身体疼痛如欲折,肉如锥刺刀割。这个症状很重,虚寒表证,还有里面的水湿。- X& H( i% W( t6 y/ a9 V
津液还不养肌肉筋骨,出现了这个证候。
( b! @7 B/ t+ F Y. g7 R- g: a很多急性的感受风湿的,都有这个症状。
+ f% U1 ^. _! ]看看这个方子:附子,温阳化气的,除痹止痛。人参,补津液。桂枝,白芍,解表祛风止痛和营卫。白术,利水湿化气,除湿痹。甘草养胃缓急。茯苓,利小便,化气降水逆。
3 v }8 M$ I& n2 H; p9 k每味的药量,也是遵循经方制方章法。这样的风湿病患者常见。
( l+ L6 F% \' w( y: m ^9、真武汤9 g+ q! u% i0 ^/ j# e
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金152伤348)( s0 I: e, G. \+ y. q: R& R1 ?
真武汤! G$ Q" W2 Z8 l1 V: ^" h6 n
茯苓(三两) 芍药(三两) 白术(二两) 生姜(切,三两) 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 f' Q0 i+ D3 A; x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 W$ t2 t, p _ o. S! q. v0 O 真武汤方证,比较有名,临床运用也较广。" H! H% w; w9 O4 d5 S, ~3 o
这个方子,不但能破水饮凝聚,还能化水饮为津液,是个双向调解作用。5 `( m: K% [4 D6 J3 a
看这个配伍法度。酸甘除饮。茯苓甘淡,芍药酸凉。很好的利水配伍,去水饮,利尿,破水饮积聚。
- i' T& J7 L- O, ~3 l) @6 }7 V简单的几味药,含义很深。后人管这个方剂叫治水饮的祖方。
3 r: a5 m2 _6 t8 o! r+ t: P4 t下面是彰机堂主师兄总结的真武汤方证标准,现在转帖给大家,让大家更好的理解:! |" s; |* m, Y& X9 L( q
1、特征症状:心下悸,头眩,身润动,腹痛。四者其中之一。
9 [& a9 W, D: `, w, N2、主要症状(少阴病+水饮证):(1)少阴病:素来怕冷,以胸背部尤甚,常常自觉困倦感;+ K. {+ p& G/ e% x" J% M
(2)水饮证:小便不利,或者胸胁胀满、短气或腹满或胃肠间水声辘辘或心下痞满,或者头面、肢体浮肿。
3 f. f; g* \7 f, j; a+ [3 E3、可伴随症状:(1)桂枝汤轻证:发热汗出,恶风寒、头痛(或者头晕)项强,鼻鸣,鼻塞流清涕。以上症状,但见一两个即可。# b1 v [0 s- N1 Q- r# T
(2)或者咳喘,或者呕吐,或者小便数,大便硬,或者小便不利,而下利,或者腰痛。! `; K( M1 C/ L; e7 O" B) g
4、舌苔脉象:舌质淡,或舌体胖大/ ?+ `) n0 }: N
o+ `4 C3 v/ w$ H0 J, w" D
10、附子粳米汤
6 w- T) @( Q4 E! n% \# i x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附子粳米汤主之。(金298)6 k6 z# K" W+ g& {9 Z0 r
附子粳米汤& B/ c% n8 h. Y, e: R W! t
附子(一枚,炮) 半夏(半升) 甘草(一两) 大枣(十枚) 粳米(半升)
1 K& n1 B6 Y% S! @ |) N3 [# z, X% U上五味,以水八升,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3 R( C Y, ~% k' ?1 D1 @* Y/ p
这个,就是虚寒的问题,属太阴病。+ S o2 j2 @6 y! h; G
这个病证,也可以说是太阴的提纲病证。" ~4 C! c. C0 [+ r+ S' s! O4 C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鞕。# D5 L: o3 o' b5 T u- k
腹中有寒气,也胀得厉害,雷鸣切痛,肚子里咕咕乱叫啊,还像刀剜的那么疼,还会腹泻的。他给省去了。, u* L# o9 F; z$ V6 d, m! A
气胀的厉害,寒饮也多,上逆而支满两胁,上涌而呕吐。气胀,呕吐、下利。
1 l% i' a* @# r) W《千金》用它治疗寒性霍乱。
( D' q+ |7 U" k- |- d$ X+ N8 q) m我把太阴病常用的基本方就总结了这些,其实还有很多,这个大家可以做为课后作业继续整理,整理的过程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t7 b% _1 f- y2 }' f
特别是现代人饮食结构不合理,盲目相信西医的营养学,空调、冰箱的利用,使得太阴病或含太阴病方的使用机会大增。2 |$ }; \, g& [! u
由于时间关系,我讲的不细,师父的书里有详细的讲解和药症,大家可以多看书。3 v, Q+ p6 E3 i. r
我都把相应的条文和方证标出页数了,大家可以对照着看' l6 g6 p h$ L4 z1 A; E
基础是地基,只有地基打好打牢,才能起万丈高楼。2 {5 P$ K( X9 i2 {$ h; F
今天就和大家共同学习到这里,祝大家学习愉快,工作顺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