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课时间:2014.07.18
/ `7 I3 e% J7 d$ ~' \6 a: }讲课老师:豫一品堂朱培府8 E$ R3 N8 y2 x; k7 \
讲课内容:痤疮医案3 v3 Z7 `' r0 [. s } E
钟某某,女,26岁。 k( X+ N$ ]( K) J5 `
初诊时间:2013年7月6日。
* N0 }" e9 V: {& [4 Y0 W+ P2 k# g主 诉:痤疮两年,缠绵不愈。1 b- R, W% a- `7 T: _2 I3 M# T+ _
病 史:2年前生剖腹产后,面部渐出痤疮,多方医治,效果不佳。
9 D" Z8 ^6 ^( h- Z7 H' ]! E刻 诊:身材小巧,个子中等,面色微黄,前额发红,下巴色青。鼻周暗滞,面部暗色疮点突起,因经常挤压而出现多个凹陷。平时易出汗,易心烦,手热脚凉,时常怕冷。口臭口干,白日嗜睡,夜眠睡浅,喝水正常,饮食一般。食辛辣易口舌生疮,牙龈肿痛;食寒凉易腹痛腹泻,甚则痛经,常有胃脘胀闷不舒。大便褐色,时干时溏,一日一二次,小便常黄,量可。月经准时,色红,些许细微血块,五六日干净,无明显痛经,白带基本正常。
f. w r0 ]2 ~0 r2 N, d: e- p8 e+ V v舌苔脉象:舌淡红,舌体瘦,舌尖微红,苔白润滑,中无裂纹,边无齿痕。寸脉略浮,双关动,尺脉沉细,右脉大于左脉。6 ^$ p8 M0 b$ q0 [& ?+ n% r
) ]7 o" f4 j1 ~0 c9 c: k
寒热的大病机辨对,大家的方子都会有效,不见得因为我治愈了这个病,我的处方就成了标准答案,这是胶柱鼓瑟了。所以,不管你如何牛,都要学习大家的长处,取长补短,感谢大家的参与,下面咱们继续 。
/ ~% a) S; L" }" a0 j六纲辨证:少阴太阴阳明属厥阴* T t) D: k+ e; X5 U* t5 \
五证病机:滞 痞 饮
& V8 Q9 Q3 L u* k4 L处 方:附子泻心汤方
( J4 o; R5 F2 n9 |4 n大黄30克 黄连15克 黄芩15克 生附子15克* {' F9 F0 ^5 Z, Q
上四味,前三味粉碎后用布包,以滚水400毫升浸渍,数分钟后绞去滓,内附子汁(附子另煎,取汁200毫升),分温三服。3 i7 D3 g% P- ]* ^( B
三付。
, \! _% I/ l' f; A% b1 e4 j/ o, o0 @: P
这是精简化的方子,其实大家出的方子,都在相关药症内包含着呢,再次感谢大家,因为初诊我和大家的思路一样,只是偶尔灵感闪现,觉得这个方子是众方合方中最精简的一个,也就大胆用用。
7 V; m" |7 \3 z# I [+ I" y$ g
9 W2 R. A, a# v8 ?: l2013年7月10日
7 {5 B5 h0 Z) L; x9 q. l4 l2 |二诊:面色、前额、下巴颜色略好转。汗出心烦减轻,口干及白日嗜睡减轻,胃脘未再胀闷,饮食仍然一般,仍觉怕冷。大便暗黄,成型,一日一次,小便尚可。舌脉如前,无明显变化。
2 G# F$ {- ?8 c4 y$ k二诊:处 方:附子泻心汤方(一诊方附子加至20克。)
6 d+ Y: ~, K6 i6 E! L+ `大黄30克 黄连15克 黄芩15克 生附子20克/ ^8 `0 q& `! @. q& v" l
上四味,前三味粉碎后用布包,以滚水400毫升浸渍,数分钟后绞去滓,内附子汁(附子另煎,取汁200毫升),分温三服。
. e j( z* I2 q4 K: U. M' o5 L# b三付$ k8 N; H2 K2 g: l; a
面色、前额、下巴颜色略好转,痤疮随之好转,只是患者求治心切,所以会详此略彼,有时医案记载也。6 ~9 }6 E# u& V' W r
/ m- F& N/ \1 g( U2013年7月14日
; c, V$ G# j4 l! ]7 G. g$ m三诊:自觉症状好转十之六七,面部痤疮消失三分之二,挤压之凹陷略显突兀,睡眠、饮食、二便基本正常,偶尔怕冷。因家中有事,恐喝药不及时,问有无简便方,告知可行。+ T. x1 R- R2 J' y$ d/ }0 x% Y
三诊:处以自制美容面膜,每晚用蜂蜜加白醋少量调敷,另给予自制薯蓣丸内服。
, R/ _9 g6 H+ Z: U0 X! K# O0 _半月后诸症完全消失,面目至今清新如少女。, x( V- D% h$ `6 t: t1 Z l
想要面膜可以看师著《金匮要略增补》,有基础方,可以加药症。
1 L+ L5 Y$ B! b' Q' F# H
- L% A2 b: ]* w6 G1 D按:(1)南阳地方风土习俗与别处有差别,如有一大部分病人,无论口服西药或中药,症状缓解后,就自以为好了,不再服药。还有一部分人,吃一次药无效,就频频换医生,甚至一些医生自身没把握,被病人自述症状牵着鼻子走,频频换方,这都是医家大忌。
( v6 _& t7 K! D! q6 q: d/ L(2)我这里的大部分病人,只要症状缓解或稳定,大概3——12付中药吧,不用病人提出意见,我就直接给与自制成药,让其再服用一个月以上、甚至三个月。所以有病人吃药后没有来,就代表病好了。个别病人自述无效的,就给推了,任何大夫都是各有专长,有多大本事,就拦多大的活。很多大夫都会竭尽全力,不遗余力给病患治疗,但是也千万别因为面子问题,或以为经方是万能的,就给病人大包大揽,那样会吃大亏的。
# _% v6 A+ p& @4 J0 c& e8 [3 L/ F- R(3)言归正传,附子泻心汤即《伤寒论》(三黄)泻心汤加附子药症而成,寒热同调(上热下寒,外热里寒)。泻心汤,也叫大黄黄连泻心汤,考诸泻心汤中皆有黄芩,如《辅行诀》中亦有泻心汤,组成也是三黄,当可推知大黄黄连泻心汤中亦应有黄芩,这是题外话,大家课后可以自己考证。
1 A( U+ W, m# z9 d. d, n(4)本案中,附子另煎以及“三黄”用刚烧开的滚开水浸泡数分钟,然后两组药汁混合在一起后,温分再服,寒热并用,气味同调。这个方法很科学,把原来复杂的病,给用“复杂”而简单的方法解决了。
! Z6 V# i' r1 U! K1 g* t(5)说到这里,让人不得不佩服仲景,他不单是一个经方大家,而且是汉传经方优秀的传承者。更是一个媲美尹伊的顶级大厨师,只要稍懂厨艺的人都知道,做一个复杂的菜式,都要分开按步骤来做,不然搞一锅烩的话,味道就差远了。
# \( T" j- \! t2 z$ ^8 a(6)同理,若附子泻心汤诸药同煎的话,那就不是味道的问题了,而是药物效与不效的事情了,比如,诸药同煮,可能会拉肚子,也可能病情不愈反而会加重。其服药方法:原方是分温再服,也即一付药分2次服用,限于地方习俗(一付药一日分三次服完),所以就给病人一付药分三次服用了。
! _+ S8 z$ c$ s$ U0 ?# I(7)煎药方法还得反复交代,原文中的煎服方法:“上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内附子汁,分温再服”。什么是“须臾”呢?考“须臾”(xū yú)一词,是梵语,也即外来语。指的是片刻,短时间的意思。
0 N8 O% O% L% V: s6 S" |它与现代时间单位的换算,如《离骚》:“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须臾以相羊。”《中庸》“道不可须臾离”,《荀子·劝学》:“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K2 X2 p/ M9 L+ y5 k9 G' }
那么,“须臾”到底是多久呢?《容斋随笔》中有明确的概念,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来源于《新婆沙论》和《毗昙论》。《新婆沙论》云:“六十怛刹那,成一腊缚,二十腊缚,成一牟呼麦多,三十牟呼麦多,成一昼夜。”据此可知,一腊缚等于二十分之一牟呼麦多,即等于六百分之一昼夜,即二十五分之一小时。《毗昙论》云:“六十怛刹那为一息,一息为一罗婆,三十罗婆为一摩喉罗,翻为一须臾。”
& ]! m7 ?' Q2 u7 m& m2 ]“六十怛刹那为一息,一息为一罗婆,三十罗婆为一摩喉罗,翻为一须臾”。由此可知,一须臾等于三十罗婆,即等于六十息,人一呼一吸,脉四至,60息,数分钟而已,如果三黄浸泡时间久了,作用部位就变了,疗效也就可想而知了。
) u3 S9 D% w; N3 M6 A0 x9 P, v(8)经云“味厚则泻,气薄则发”,附子久煮取其味,三黄浸渍取其气,则上焦郁热可解,下焦寒饮能除,中焦的“心下痞”证,随两者的推荡而沖和,随之交通运转······' @7 O \2 o$ N& T
3 U+ w5 W/ `0 C8 L t% Y
好了,今晚就暂且到这儿吧,麻烦哪位给发到论坛上共享,如有未尽之处,我会跟帖答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