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儿夜啼是指小儿白天一切如常,入夜则啼哭不安,或者小儿每夜定时啼哭,甚则通宵达旦哭啼的一种疾病。
引起小儿夜啼的原因很多,如发烧、受惊吓,虫证、口疮、饥饿以及尿布潮湿等等。其中有些是小儿的一种正常反应,有些则是病态。对于因饥饿或尿布潮湿引起的小儿夜啼,应及时发现,并在吃奶及换尿布后,夜啼即可停止。也有一些小儿有夜间点灯睡眠的习惯,当关灯后便啼哭不止,复开灯则哭自止。这是由于家长常在夜间工作,又不能将小儿分屋而眠。无意中产生的小儿不良习惯。应逐步将室内灯光调暗,让孩子慢慢习惯灯光的变化,最后关掉电灯。对于因病引起的夜啼,要祛除病因则啼哭自止,中医认为引起夜啼的
病因无外乎寒、热、惊三个方面。
寒证:是指感受寒凉,如夜间小儿踹被露腹而眠,腹部受寒而痛,所以小儿啼哭。此时,家长若用手掌平放在小儿腹部会感到小儿腹部十分寒凉。最简单的治疗办法是将热水袋放在小儿腹部热熨,注意热水袋中的热水不可过烫,以免烫伤小儿皮肤、也可将大粒食盐炒热装在布袋中,放在小儿脐腹部,同样不可过热。可起到驱寒温中止痛的效果,痛止则啼自止。中药可选用乌药散.方中有乌药、白芍、香附、高良姜等温中散寒,行气止痛的中药。治疗是次要的,重要的是预防,夜间要勤给小儿盖被防止受寒。
寒又指小儿饮食寒凉,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分冬夏春秋,各种冷饮随处可买,小儿不知冷暖,喜食寒凉之物,所以常造成寒凉食品伤及小儿脾胃,中医认为:寒则收引。所以寒伤脾胃常导致胃肠痉挛而痛,故而小儿哭啼,尤其是夜间。天气亦冷,内寒外寒合而为一,因此,小儿哭啼更甚,且睡眠不安。此类型的治疗从饮食上应注意少食或不食寒凉之品,特别是在春秋及冬季应避免食用冷饮及冰糕食物。中药亦可选用乌梅散、附子理中丸、虚寒胃痛冲剂,良附丸等药。受寒的病人常常伴有气滞,而见腹胀的症状,以手敲腹可“澎澎”作响,此类病人可在药中加入行气之品如:木香、香附、香橼、砂仁、陈皮等药。
热证: 小儿为阳盛体质,有些疾病虽感受寒邪,亦可郁而化热。所以小儿多火热之病,从生理上而言,小儿心有余,肝有余,也就是说,小儿常见心肝经之热,热扰心神故小儿烦躁不安,见灯火而啼,其啼哭之声多响亮,口中有热气喷人,面目红赤,哭而有泪,踹被舞拳而有力,从时间上来看,热证哭啼以上半夜为主,寒性夜啼则以午夜后为多。
对于热证的夜啼,多主张应用清心解热之品如:导赤丹加减:常用竹叶,莲心,生地黄,木通,甘草梢,车前草,炒子,灯心草等药物,配成汤剂水煎服,本型关键是热,所以选用一些清热的饮食也可达到治疗的目的。绿豆汤、莲心莲肉粥、竹叶荷叶粥,小儿七星茶等:对于食多滞阻胃肠而导致心胃热盛者,可用焦三仙煮水而饮之,一消食滞,二清胃火。小儿心经有热其尿常常黄少,因此要鼓励小儿多饮水,利小便去心火,还要通大便去胃肠之火,所以在清热药中常配用生军或熟军、元明粉等通腑泻下之品.要注意通下药宜适可而止,不可久用。有些家长自认为小儿有火,大便又干所以经常使用泻下药物,初用效果尚好,但不用大便仍然不通。孰不知小儿大便最初可能为实热,但通下之药用久,会损伤小儿脾胃,脾胃失调也可致大便干结数日一解。此时再用通下药就会更伤脾胃,而加重大便干。小儿热性夜啼也是一样,有热应清热,但不宜久用,热去则啼止,药亦应停用,再用则损伤入之正气,损伤脾胃之气,夜啼可复至。
小儿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各个系统,尤其是神经系统发育很不完善。所以,每当小儿突然受到惊吓之时就会出现心神被扰,而见夜里突然惊叫啼哭、睡卧不安、易惊易乍,似见异物,面色发青,两目发直呈惊恐之状,唤之不醒。第二天醒后,问他昨夜之事,小儿浑然不知。此为小儿受惊吓所致,因此治疗宜选用一些镇惊安神之品,如生石决明,生牡蛎、灵磁石、钩藤、蝉衣、生地、黄连、甘草、柏子仁、枣仁等药物。中成药可选用朱砂安神丸,琥珀抱龙丸,较小的婴幼儿可用牛黄抱龙丸,朱砂有毒服用时应注意不宜过量,亦不可久服。
小儿饮食不知饥饱,喜爱之食多饮多餐,一不留神便吃多了,到了夜晚胃脘过饱,自然感到不舒,胀闷不消化,睡眠自不安而啼哭。中医称之为“胃不和则卧不安”。此为饮食失调所致,严重的病人夜间常出现呕吐或腹泻。一般在吐泻之后,病人自觉舒服许多,此类患儿应把治疗重点放在消食导滞,食滞一消则夜寐自安。常用药物有焦楂、神曲、麦芽、内金、枳壳、枳实、陈皮、厚朴、佛手、砂仁、钩藤等药。中成药可选用山楂丸、消食丸,导赤丹,加味保和丸等。总之小儿夜啼可由多种原因引起,祛除病因则啼止神安。
小儿夜啼食疗方.偏方
一 脾脏虚寒型夜啼及药膳小儿脾常不足,若腹部中寒,或冷乳喂儿,均可使脾寒中生。夜间属阴,脾为阳中之至阴、阴胜则脾脏之寒愈盛,寒邪凝滞,气机不通、故入夜则腹痛而啼。兼见四肢欠温,吮乳无力,大便溏雹舌淡、脉弱、宜用温脾散
寒之药膳:
1).干姜粥:原料:干姜1~3克、高良姜3~5克、粳米2两。制作:先煎干姜、高良姜、取汁、去渣、再入粳米同煮为粥。本药膳温暖脾胃,散寒止痛,对于因脾脏虚寒所致之夜啼有效。
2).花椒干姜葱熨法:原料:花椒15克、干姜30克、大葱一握。制作:3味同捣如泥,将锅烧热,将三味同炒,边炒边浇酒,炒熟后用毛巾将药包裹,待温度适宜时,熨敷患儿腹部,每晚一次。此药膳外敷法能温中散寒,于小儿夜啼有效。
二 心经积热型夜啼及药膳小儿五脏特点为心有余,若贪食温热或感受温热之邪,均可使心经积热,心主火属阳,阳为人生之正气,至夜阴盛而阳衰,阳衰无力与邪热相搏,邪热乘心,故入夜烦躁而啼。兼见烦躁不安,见灯火则哭声更剧,小便短赤,舌尖红,脉数。宜用清心之药膳:
1).莲子心茶:莲子心2克、生甘草3克。开水冲泡,日数次。适用于心火炽盛所致小儿之夜啼。
2).黄连乳:原料:川莲3克、乳汁100毫升,食糖15克。制作:黄连水煎取汁30毫升,兑入乳汁中,调入食糖。本药膳功能清心泻火,适用于小儿心经有热,夜啼不安。
3).淡竹叶粥:原料:淡竹叶30克,北粳米50克、冰糖适量。制作:淡竹叶加水煎汤,去渣后入粳米,冰糖、煮粥。早晚各一次,稍温顿服。本药膳可用于心火炽盛之夜啼。
三 惊骇啼哭型夜啼及药膳心主惊而藏神,小儿神气怯弱,若暴受惊恐,而致心神不宁,神志不安,引起夜睡之时,阵发惊啼。兼见精神不安,面色青白,脉来急数。宜用镇
惊安神之药膳:
1).钩藤乳:原料:钩藤6克、乳汁100毫升。制作:将钩藤水煎15分钟取汁30毫升,入乳汁中,食药乳,每次20~30毫升。钩藤味甘,性凉,功能清心热,平肝风,定惊、合乳汁同用,可镇惊安神,适用于小儿惊骇啼哭。
2).蝉金散:原料:蝉蜕9克、鸡内金15克。制作:将二味微火焙脆研成极细末,每次1克,日3次。蝉蜕清热,主治小儿夜啼,同鸡内金合用,对小儿夜惊啼哭有效。
除用上述药膳治疗小儿夜啼外,在饮食上还应注意调理,如脾寒夜啼者,要多吃些暖食;心经有火夜啼者,要少食辛辣厚味。平素要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对于因惊恐夜啼者,要注意保持环境安静,防止惊吓。
小儿夜啼 验方1 验方
组成 广木香6克 小茴香6克 紫苏叶6克
制用法 用水浸泡诸药10分钟,再煎5分钟,每剂煎2次。每日1剂,将2次煎出药液混合,早晚各服1次。
主治 小儿夜啼及小儿睾丸肿胀(鞘膜积液)。证属寒湿而见腹部欠温,不吮乳食,夜啼多在下半夜者。
2 验方
组成 生龙齿15克 蝉衣3克 钩藤6克 茯苓10克 莲子肉10克 珍珠母15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
功用 健脾安神,镇心定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