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一品堂主 于 2012-2-1 17:25 编辑
初诊时间:2011年10月17日 李某某,女,21岁。 病史简要:家族素有风湿病史;患者因过生日聚会,在ktv疯狂喝酒吼歌至半夜,回家时汗出当风,第二天发热,浑身窜痛,自服“芬必得”暂缓,停药加重;到某风湿病研究所,用所谓的“中西药结合”治疗十余日,病情反复不愈;今经熟人介绍来我门诊求治。 刻诊:患者打扮妖冶,浓妆艳抹,看不出面色实质;自述恶寒发热(测体温38.7),头昏身重,四肢疼痛,游走不定,双肩至手腕发热发红,关节微肿,下午及夜晚觉得面部发热、疼痛剧烈,上午稍缓,可勉强忍受;咳嗽黄白痰,口干微渴,喜喝凉水;饮食不多,大便尚可,小便不利,月经基本正常。 舌苔脉象:舌质淡,苔白腻稍黄;两寸脉浮紧偏数,关脉略弦数,尺部沉弦。 六纲辨证:太阳太阴阳明合病 处方: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按原方比例加倍) 麻黄15
炙甘草30
薏苡仁15
杏仁10 水煎分2次服,一日内连服两付,取微汗,避风。 2011年10月18日 二诊:服药后出汗较多,体温退至37.7摄氏度,疼痛稍减,关节红肿未消,饮食增加,小便略通,仍然咳嗽,头身困重如故,下午面热及夜间疼痛依旧,舌脉如前; 处方:一诊方再进两付。 2011年10月20日 三诊:发热咳嗽已愈,疼痛减半,关节红肿稍减;面热、头身困重不见缓解,下午及夜间依然加重。细思此患者太阳有风有寒,太阴有湿,阳明有热,当属“风湿”无疑,方证对应,应当效如浮鼓啊!缘何不愈呢?再翻《金贵要略增补》,看到煎服方法:“上剉麻豆大,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煮八分,去滓。温服,有微汗避风”。 俺悟了,原来如此…… 处方:一诊方研粗末,取药末15克,布包,加水120ml,煮取100ml,一次顿服,取微汗,避风。每日下午、晚上各服一次。 2011年10月23日 四诊:患者眉目含笑,进门就竖起大拇指,连夸三诊药方神奇!再为其诊查,面热、头身困重、浑身关节疼痛已除,饮食增加,小便通利,舌脉正常,病愈,不用处方矣!俺惭愧……汗颜呐…… 按:《金贵要略增补.卷二辨湿暍病脉证并治.中湿证》.: 第5条: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盖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 第8条: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本案用麻杏苡甘汤,自始至终一方到底,原本以为方证对应,药到病除,不曾想初诊、二诊,未遵循经方用药法度,擅自增加药量,因而“汗不得法、发汗太过”,致使患者“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 至三诊时,再看“金贵增补”原文,方知“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 其中,麻黄解表发汗,味辛散邪,去风除寒; 杏仁通瘀下气,味苦涌泄,发散病邪; 薏苡仁味甘微寒,化湿为津,去阳明热, 甘草味甘,顾护胃气; 甘苦同用,意在水湿,辛味微微发散病邪,药量不大,药味轻灵,“煮散”取微汗,避风;为的就是祛风去湿,不大发汗! 病很重,药却轻灵得离谱,这正是经方的奥妙之一呵! 师父说:“对于需要发汗的,病在表的,还不能多发汗的病情,要守这个方子的规矩”。真是金玉良言呐! 为医者不可不慎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