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彰机堂主
今天,看了一下论坛的一个帖子,是“wei.xu”网友转帖的,“小柴胡汤的应用”。搞得那么复杂,可以说是在应用小柴胡汤的时候是根本就没有得其要领、内涵本质。
加上今天偶看了一下姜宗瑞先生(就是网名“沙丘沙”)的使用小柴胡汤的一个案例,发现其也不得要领,更没有经方的理论体系及框架。要不然,也不会错的离谱。
姜宗瑞先生的医案如下:
患者,男,58岁,本村人,1993年3月13日,不慎风寒、感冒发热,服西药汗出热不退,迁延八九天,证见:体温37.5,头痛头晕,苦口,欲呕吐,舌尖红,脉弦,用小柴胡汤1剂,服后汗不出,热不退,体温38,腹泻每日3-4次,无里急后重,脉浮紧而数。
彰机堂主
发热、头痛头晕,苦口,欲呕吐,舌尖红,脉弦。
这个是一诊的情况。
风
柴胡证,好像没有错
彰机堂主
初看一下,确实是“小柴胡汤证”!
其实根本就不是的。
按照《伤寒论》中的提纲,往往不少人使用了小柴胡汤。其依据可能是: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263)
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379)
这些基本上就是“条文主义”或者“本本主义”了。是黄煌的那一手,并非经方辨证了。
彰机堂主
要知道,患者一诊的情况,需要分析的话,就需要具备几点:
1、经方六纲理论架构。
2、六纲排序问题。(这个在《金匮增补》中有的。)这里使用的一个排序就是:
太阳-少阳-阳明
3、脉象问题。
彰机堂主
要知道,在六纲架构及其排序,你就会发现少阳本病之前还有一个提纲证,就是“少阳中风”,这个证候,其描述如下:
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脉弦。小柴胡汤类为主。
看了一下,这个少阳中风证是不是和姜宗瑞先生的医案毫无关系。
并非如此,因为又陷入条文了。
彰机堂主
要知道,六纲皆有表证,而从六纲排序来看“太阳-少阳-阳明”,少阳中风是在“太阳-少阳”之间的,形成“太阳-少阳中风-少阳”的排序,这只不过是少阳中风的其中一个排序而已,还有可以将少阳中风独立出来,形成如下的排序:
少阳中风
太阳 - 少阳 - 阳明
就是由太阳传至少阳中风后,就进入阳明(阳明中风或阳明里证)了 。这些传变临床是显而易见的。从这里可以看出“少阳中风”的临床表现的多样性,以及其并病性质。
回过头来,说“太阳-少阳中风-少阳”的排序。
居于此,那少阳中风除了表现出少阳的“阳热证”,多见脉弦、口干、口苦、心烦之类,还可以见到类似于太阳纲的临床表现,最多见的就是:鼻塞、粘涕,头痛。
至于发热,可有可无。
彰机堂主
如果按照少阳中风证的体现来看,就算姜先生犯了“条文主义”的错误,但是应该是使用小柴胡汤而药到病除才是,不可能发生变证的。
这是因为不识经方还有一个方证,那就是“柴胡桂枝汤”方证了。
这个方证,刚好是在于太阳与少阳中风之间。
然而柴胡桂枝汤方证与少阳中风证两者非常相似,有联系,但治疗上有区别。
如果区别,关键在于对太阳纲证及少阳中风证的判断。但我在临床上抓住2点判断:
1、对太阳纲证的判断,其主要症状就是发热(恶寒)、脉象(浮脉、浮紧脉)、头痛。只要具备这三者,或者具备了三者之二。我就断定这个患者有太阳纲的存在,不是单纯的少阳。
2、判断少阳纲的情况:除了少阳八证之外,还可以根据“少阳中风”的提纲证来,同时还可以根据少阳中的“阳热证”来看:口干、心烦。
只要具备了这三种情况的其中之一,我都会判定有少阳的存在。
综合上面2点,加上上面论述的“少阳中风”证的情况。
使用柴胡桂枝汤就变得明朗了。
所以,姜先生的那个医案,一诊应该是柴胡桂枝汤证,并非是小柴胡汤证。
龙__潜
柴胡桂枝汤
桂枝 黄芩(一两半) 人参(一两半) 甘草(炙,一两) 半夏(洗,二合半) 芍药(一两半) 大枣(擘,六枚) 生姜(切,一两半) 柴胡(四两)
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相关条文:
146.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痛、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彰机堂主
柴胡桂枝汤证中的太阳纲表现要比少阳中风证的要明显些。
这个是很微见的。
尽在对经方理论学术体系的掌握、框架的建立,以及辨证丝丝入扣。
辨证的过程,就是运用这些来扒皮削骨的,这样才能见真
彰机堂主
甲流的这段时间,我遇到了不少发热病人,他们很多都是惊人的相似,但是认真辨证起来,并不是这样简单的,而是有的是柴胡桂枝汤证,有的是小柴胡汤证。
都是3剂痊愈,有的是1剂痊愈的。
风
辨证精确,立效
彰机堂主
辨证一定要仔细,看书一定要思考,并结合临床,才有所得。
回头说说吧。
柴胡桂枝汤证和少阳中风证是很微妙的。一定要明白其区别和联系啊。
还有那个脉象问题 |
评分
-
1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