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烈庆祝《<金匮要略增补>师承课堂实录》在当当网上架! 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20739887
卓越网购买地址:http://www.amazon.cn/gp/product/B002ZVP13I/ref=pd_ecc_rvi_cart_1
如果说《<伤寒论>师承课堂实录》是经方路径上的香花兰草,
指引了学者遁入经方之门,
那么这本《<金匮要略增补>师承课堂实录》就是经方殿堂里那颗最珍贵的宝珠,
习业伤寒经方之学者不读此书,
何异于入宝山而空回!
不学经方不足以言大医,
不读增补不足以言经方!
内容简介
《金匮要略》一书,乃中医四大经典之一,与《伤寒论》合称《伤寒杂病论》,均为张仲景所著述。为经方传承的重要典籍,也是历代中医临床之圭臬。本书即是对《金匮要略》一书的增补完善和释讲。共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学习经方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因源头不明,终难入法海。下篇乃金匮要略内容增补及具体阐释,以伸景六经大法为主线,辅以五证,将杂病内容以经方思路进行条分缕析,使得学习者终得其要。本书一承《伤寒论师承课堂实录》风格,给读者以身临其境之感、耳提面命之效,可谓是传统师承教育的现代演绎,为经方爱好者、中医临床人士所必备。
前言
中医经典古籍之《金匮要略》,一名《金匮玉函要略方》,乃东汉张仲景撰于三世纪初,是《伤寒杂病论》十六卷中的“杂病”部分。世失其传,北宋翰林学士王洙发现于蠹简,经校正医书局林亿等人据以编校后,乃广传于世。其实,晋王叔和所著的《脉经》,始为该书的最早传本。作为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专著,《金匮要略》素为古今医家所推崇,与《伤寒论》同被称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书名“金匮”,言其重要和珍贵,“要略”,言其简明扼要之义。
《金匮要略》现存最早版本为元刻,注本颇多,以元代赵以德之《金匮方论衍义》较早,而以清·尤怡之《金匮要略心典》为最著名。与《伤寒论》注家、学者之众多比,则显微甚。何哉?约言之,有如下数因:
其一,本书发现较晚,至北宋始显于世。不若《伤寒》之广布及影响力。虽《脉经》中已有录载,但尚少为世人重视耳。
其二,也是更为重要的,本书乃发现于残旧蠹简,残缺不全处多有,与《伤寒论》相较,此缺憾尤明显。后人名之“要略”,亦当有此因素在。虽然,林亿等校订时,已参考《千金》、《外台》等补入部分内容,但仍极不完善。因而造成对它的学习、研究及运用等,均有极大的不便和困难。
其三,最最重要的,后人对《金匮要略》之研究,均明显与《伤寒论》学术相割裂,以六经法解《伤寒》,而以藏腑理论释《金匮》,人为地把完整的仲景大法一分为二,而致歧途多端,变金玉为瓦砾,致使《金匮要略》湮灭千年而不扬。识见如此,更何及乎运用、发扬光大?
凡此种种,均严重制约了《金匮要略》一书价值的传承发扬。民间经方传承认为,此书虽多有残缺,但于《脉经》等均有记载,有迹可寻,互参而补入,庶可得窥仲景堂奥。经方学者刘志杰先生,就是在此一理念指导下,教导、带领他的学生们浸淫其中,研究探讨这部仲景大论,并应验于临床,虽不求闻达,然亦自得其乐者久矣!因不忍于中医学术之颓废、经方大法之坠地,而有《伤寒论师承实录》一书之问世,于六经大法多所阐扬。学者多有所得,每问道交流,希冀进一步学习提高。感于此,遂将多年之金匮研习心得,加以条理,以献一得之愚,或于经方之传承发扬不无小补,则幸甚!
本书与世间金匮类书籍迥然不同,大体而论,有如下数点尤宜提请注意:
一者,一本伤寒六经框架,而融入杂病之分析运用,使学人得见仲景学术之一贯、经方体系之全貌。并详解归纳了六经框架理论精髓,从基础,到制方以及诊法······。对诸多疾病病因症治,均按经方家法一一予以探明,详加分析指示,力求问学者皆能得明仲景心髓。如对“痉病”的六经讲解;对大家视为与伤寒难以调和的“温病”的条分缕析,使学者明了其归属定位、经症方药;等等,凡此种种,不胜枚举,均有令人耳目一新、疑惑顿消之感。相信对广大中医学人临床水平的提高,必将大有裨益。
二者,原书残缺之撼,每为经方学者所惋惜。经考证,有多处原书条文方证,散落于《千金方》等唐前古籍。本书,正是基于多年对《脉经》、《小品》、《千金》、《外台》等研究的基础上,勘定补入残缺,力求尽可能地展现《金匮》一书的全貌。此较之林亿所补,已不可同日而语。虽难云万当,但与俗间讲《金匮》者,对中医贡献之大小,阅者当自有公断。暂将此公案交于读者裁判,如何?!可以说,此书在手,也等于大家又多了一把打开《脉经》、《千金》等书籍宝库的金钥匙!
三者,书中并暗藏了经方传承的机要,如对五证的讲解,对《神农本草》的讲解等等,虽有的释解仅了了无多,但均字字珠玑。此类者,都有待于大家的有心了。
还有一点需要在此说明,凡《金匮要略》原文,条文后都不再另加注明;而对增补自他书的条文,则注明出处,以便于大家的学习研究。
如此等等,则本书的出版,无疑会为经方的传承发扬,为中医的振兴,大有裨益。我们也寄希望于广大中医同仁,让我们为了中医事业,携手共进!共同学习、光大经方。
本书编辑整理工作的具体分工为:上编由许玉龙负责,下编内科杂病部分由杨杰负责,其余的外、妇科等由禤宝子负责;再由杨杰对全书进行统筹编辑,统一全书体例,并予本书方剂索引于书末,以便大家查索之用;最后,复请刘志杰老师审阅全稿。我们反复修审的目的,就是希望能给大家一部更为圆满的中医精品。虽然,限于时间、水平等诸多因素,仍恐书中谬误难免,敬请各方同道能多予赐教。并借此机会,对人民军医以及王显刚编辑,对本书所给予的指导、策划等诸多帮助,表示感谢!
编 者
2009年06月18日
自 序
《伤寒杂病论》,仲圣之全书也。书中首以伤寒为特例,三阴三阳六纲为经要,阐明百病辨治之大法,示后世以方证绳墨,次则执规矩而广论杂病方圆要旨,垂万代之理法权衡。真医家不朽之圭臬,世间活人之圣典。
然自叔和而始,全书遭以分割,冠以《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部,使理法断其连属,脉证绝其一源,乃至全书沦乱,杂说百端,甚者奇言异理,正法近乎湮灭。
今之《金匮要略》者,乃赵宋之残编也,脉法不全,方剂缺失,文序混次,举目心凄!是以不惑之年,昼夜经心,遍参汉唐古籍,精考《脉经》及《千金要方》,披览所阙之言,历历在目,何其幸甚者哉!
窃喜之余,乃频搔白发,废寝忘食,精考条文,交互参校,举凡《脉经》杂病之原文,悉以补入,《千金要方》之载录,并皆收齐,复选《小品方》、《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等诸书与经意相属者,再予增宣。文后亦必注其所出,以便其别。病脉纲目,谨依叔和《脉经》杂病原貌,首论外感,与《伤寒》接续,次列杂病,力求条目清晰。
又复罗列经方六纲、五证之辨证法要,以及脉色要旨、汤液精髓,附于文前,而为开经之钥,白话释讲于后学,书名《金匮增补》。
噫!感念千古群黎之命典,愿求岐黄国粹之再兴,不揣微薄之力,虽未能尽善仲圣遗书之缺憾,惟愿广益经方血脉之一助,含辛经年,千虑一得,学者宜深思笃行焉!
大道至简,理无二至!救拯苍生之要术,绝当百试不爽而效卓。理之正谬,不可臆测巫为,须验以临床,是谓“科学”也!
传心之录,疏漏难免,虚以待正,与同仁共榷。
刘志杰,2009年4月17日凌晨,写于吉林凌虚斋
目录上篇 基础概念教学
绪论
一、中医辨证的内涵、特色及其科学性
二、中医的学术体系与发展史
三、回归传统方证的重大意义
四、古汉唐经典的错简与整理修正
五、经典的解读与教学
第1章 六纲(六经)辨证理论
一、理论起源
二、六纲与八纲
三、六纲(六经)框架理论
四、病、证、症的关系
五、方证与药症
六、五证病机
七、治疗六法
八、六纲方剂简谈
九、杂病六纲辨证略谈
第2章 基础理论
一、阴阳的先后天
二、卫气营血
三、三焦
四、胃气
第3章 经方诊法简述
一、脉法简述
二、脉象与主病
三、望诊及其他
下篇 金匮师承课堂
卷一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
卷一辨百合狐惑病脉证并治
百合病
狐惑病
卷二 辨温病阴阳毒病脉证并治
卷二辨湿喝病脉证并治
中湿证
中喝证
卷二辨霍乱转筋脉脉证并治
卷二辨黄疸寒热疟病脉证并治
黄疸病
寒热疟
卷三 辨卒尸厥病脉证并治
卷四 辨痉病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
痉病
中风
历节
风痹风毒
头风风眩
癫狂痫风
卷四辨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
卷四辨消渴小便利淋病脉证并治
卷四辨水气黄汗气分病脉证并治
水气
黄汗
气分
卷五 辨胸痹心痛短气奔豚气病脉证并治
胸痹心痛
奔豚气病
卷五辨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并治
卷五辨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痰饮病脉证并治
肺痿
肺痈
肺胀
痰饮咳嗽上气
卷六 辨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
腹满
寒疝
宿食
卷六辨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
呕吐哕
下利
卷七 辨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
卷七辨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
概论
疔肿
痈疽
杂疮
九漏
痔漏
肠痈
乳痈
瘿瘤
浸淫疮
金创
烧烫伤
外科杂方
卷七辨趺蹶手指臂肿阴狐疝蛔虫病脉证并治
卷八 妇人篇概论
卷八辨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
妊娠分别男女将产诸证
妊娠胎动血分水分吐下腹痛证
卷八辨妇人产后病脉证并治
产后诸病郁冒中风发热烦呕下利证
卷九 辨妇人杂病脉证并治
概论
带下绝产无子亡血居经证
郁冒五崩漏下经闭不利腹中诸病证
咽中如有炙脔喜悲热入血室腹满证
阴中寒转胞阴吹阴生疮脱下证
妇人生死证
卷十 辨儿科杂病脉证并治
小儿杂病
小儿生死脉证
小儿生成变蒸并治
小儿初生养护并寿夭辨证
小儿惊痫候并治
候痫法
小儿客忤
小儿伤寒
小儿咳嗽
小儿下利
小儿癖结胀满
小儿痈疽瘰疬
小儿杂治
方剂索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