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标题: 來自聊天的轉貼:重視經典學習
--------------------------------------------------------------------------------
作者: mingyue 时间: 2006-11-16 13:42 标题: 來自聊天的轉貼:重視經典學習
博士這個群體,無疑是個高層次的群體。在他們身上肩負著中醫現代化的使命,所以,讀些現代的書是理所當然的。但為什麼不願讀中醫書尤其不讀經典的書呢?我想答案只能有一個,就是在他們的心目中,中醫只不過如此,經典只不過如此,難道還有什麼更多的看頭嗎?我想與上述許多問題相比,這個問題顯得尤其嚴重。大家知道,博士這個群體,將很快、很自然地要成為中醫這個行當的決策者、領路人,等到這個群體真正當政的時候,中醫會成一個什麼樣子呢?這是不難想象的。所以,這樣一個問題就不得不提出來,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中醫,我們現在認識的這個中醫,究竟代不代表真正的中醫?我們現在在各類中醫醫療機構看到的這些醫生的水平,究竟能不能代表中醫的真正水平?中醫的真正水平在哪裡?中醫的制高點在哪裡?在現代,還是在古代?對這個問題的不同回答,會形成對中醫截然不同的認識。如果真正的中醫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個樣子,那我們值不值得花很多時間來學習她?值不值得花畢生的精力去鑽研她、實踐她?我想首先我不會的!何必陷在這個死胡同裡呢?花去許多精力還只能做個配角。所以,我提出“如何正確認識”這樣一個問題,就是希望大家不要被當今的這個局面所迷惑,從而喪失掉對中醫的信心。
接治一位女性肺炎患者,患者年齡60歲,入院體溫39.5C,WBC近兩萬,中性98%,右肺大片陰影,按照西醫的看法,這是一例重症肺炎患者。老年人患重症肺炎是很容易出危險的。但是,當初的我,初生牛犢不畏虎,總想試試中醫的療效,所以,選擇了中醫治療。經過辨證,屬于肺熱所致,遂投清肺之劑。不料服藥之後,不久即瀉,始則藥後2小時瀉,後漸至藥後十餘分鐘即瀉。所瀉皆似藥水,入院三天體溫絲毫未降,其他症狀亦無緩解。按照院規,次曰再不退燒,就必須上西藥。此時的我,心情比病人還要著急。遂匆匆趕到師父處求教,師父聽完介紹後,說這是太陰陽明標本同病,陽明熱而太陰寒,陽明熱需清,然清藥太陰不受,故服之而瀉利。此病宜太陰陽明分途而治,方不至互相牽扯。內服仍守前方以清陽明,外則以理中湯加砂仁,研末調酒加熱外敷神厥以溫太陰。我趕緊如法砲制,當晚近 9時敷上,約過1小時,繼服上藥,服後竟未再瀉。次曰晨查房,體溫降至正常,一夜之間,他症亦頓減。
此病始終未用一粒西藥,週餘時間肺部炎症即全部吸收而出院。此例病人給我的影響極深,使我于長長的十多年中,在遇到臨床療效不如意的時候,從來沒有懷疑過是中醫的問題,是理論的問題。所以,對于理論是否滯後于臨床這個問題,我們應該好好地去思考。這個問題解決了,對于理論我理論的先進們可以放心大膽地去信受奉行。在遇到障礙的時候,我們在自身的領悟上找問題,而不會去歸咎于理論。當然,如果問題真正出在理論上,確實是理論滯後了,我們亦不應死抱住這個理論。但是,根據我的經歷和觀察,大多數情況下,問題並不出在理論上,而是出在我們的認識上。
現在在中醫界有一個怪現象,也是一個可怕的現象,就是對中醫經典的教育逐步在減弱。現在大多數中醫院校都已將經典改為選修課,就連成都、南京這些老牌的、原本非常注重經典的學院亦不例外。這種改變是不是一種進步呢?很值得懷疑。在我們沒有建立起新的理論前,在我們還沒有切實地發現傳統理論的破綻前,經典仍然是中醫的核心,經典仍然是中醫的基礎,經典仍然是中醫的必修。怎麼可以將核心和基礎作為選修呢?有人說《中基》不是從《內經》裡來的嗎?《內科》不是從《傷寒》、《金匱》裡來的嗎?而且比《內經》、《傷寒》、《金匱》更完善了,怎麼不可以用它們來取代經典呢?實在的說,《中基》與《內經》,《內科》與《傷寒》、《金匱》根本就不是一回事,相差太遠太遠了,怎麼可以同曰而語呢?我想這個問題今後會有機會談到的。好比新的力學尚未建立,就將經典力學束之高閣,這是一個什麼格局呢?大家可以思考。理論需要實踐來檢驗、來說明,這是普適的,東西方文化都是如此。在現代科學裡,由于許多傑出科學家的工作,理論的價值顯而易見,如我們從費米的工作裡可以充分體會到量子理論的魅力。但是,在我們一般人那裡,量子論、相對論又能起到什麼作用,所以,理論評價絕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在中醫的歷史裡,出現過許多成功運用經典理論的人,比如張仲景,比如扁鵲。扁鵲運用經典理論成為起死回生的一代神醫,而張仲景則因為諳熟經典而最終成為醫聖。我們是否可從扁鵲、張仲景及歷代名醫那裡,看到經典理論的價值,就像從費米及許多科學家那裡領略到現代物理一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