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青龙汤类方中的方剂:麻黄加术汤、桂枝麻黄各半汤和桂枝二麻黄一汤。
6 @5 o' d# S+ L【麻黄加术汤】 8 L3 z2 N% C4 |" |* U6 p) e
麻黄(三两,去节) 桂技(二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 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白术(四两) ' |8 e0 }2 x9 ~6 U) l
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复取微似汗。
5 I) P5 z% B( [: A汉传经方解析法
! z1 ~& R. ~( F g三才解析法. J6 k& ]& | z: i) Z0 W- R s
阳性药:麻黄3两、白术4两、杏仁70枚、桂枝2两, S8 y- F( a# m% D: [
平性药:炙甘草1两
0 G, P' M2 |# Y' J' G9 }阴性药:无
4 Q- U' _6 L* V4 ]# l4 d9 L& b四象解析法:
6 k( b$ s9 s; X- u君:麻黄3两$ p" g j3 ]1 N4 w, U" Y) L
臣:杏仁70枚、桂枝2两、白术4两8 x1 ~$ H, G- U+ z
佐:炙甘草1两9 ?) g; }1 e5 K1 p
使:无$ @4 `6 s3 I5 J/ v/ a
药症:! Z' ^4 h+ Z9 M1 n' E% B* g* G2 W Z
麻黄 温 辛苦涩9 {6 N( d N/ w9 q/ T+ T9 ?8 O6 u4 X
《本经》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癥坚积聚。
+ Z" f: h6 X* |白术 温 辛甘滋微苦
; ~+ q8 l3 u4 X) k- `& N: {, V《本经》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作煎饵。久服轻身延年不饥。
3 x2 I1 F6 |9 F* F6 a! ~桂枝 温 辛甘滋) t, T k% R3 W' h2 t
《本经》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久服通神轻身不老。
$ Z3 T' ?9 H9 y0 L杏仁 温 微辛苦
7 e2 H0 Z, `, Q《本经》主咳逆上气雷鸣,喉痹下气,产乳金创,寒心奔豚。5 I) e7 u, K! {# u# d
甘草 平 甘滋8 s. Z2 e X9 X ^. g- M- D" z) T7 [3 a
《本经》主五藏六府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创肿,解毒。久服轻身延年。( I% h3 o; G0 Z
上节课咱们学习了麻黄汤,麻黄加术汤即是在麻黄汤的基础上加入4两白术。麻黄汤为青龙汤类方,加入白术后,共有4味温性药,1味平性药,无使药,故仍归属于青龙汤类方。其中白术虽然用量大于麻黄,但不敌麻黄的药力猛烈,仍为君药。) @3 ]" Q4 j( N% |: `$ h w
新加入的白术,辛温能除治凉滞证,外可祛“风寒湿痹”。依其味苦能涌泄表里的水湿痰饮,是经方当中常用的祛外感风湿及内有水饮的有力药物。
- @+ l# _9 l/ ?% ~+ \即使大量用,也没有副作用。祛风湿而言,白术都是大量使用,一般用到四两以上,效果才好。
4 I8 P' z* e) |1 H: a4 o2 |7 b4 z3 W- I有人喜欢用苍术,但苍术过于燥烈,易伤津液,需要用的时候,注意配合使用养津液的药,如大枣等。7 `/ e$ Z. m. y0 e, v
麻黄汤善祛外感风寒,加白术而能祛风湿,说明麻黄加术汤能对治外感风寒湿夹杂证。0 Z1 H4 f9 E0 V6 Q4 d9 g8 d& ~7 Q
方药以治表为主,兼以白术能温里,且又无寒凉性使药,故本方可针对符合麻黄汤证及白术药症的少阴病机证,少阴外感风寒湿夹杂证,或少阴太阴合病又见风寒湿外感证。0 W& d& S( b* V- Z1 a
下面我们来看下《金匮要略》中的条文:
& B; O. E, y4 C' q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 }! W; j4 @. O3 ^& }这里的“湿家”指的是患有外感中湿证。再来看看《金匮要略》中对“湿家”的描述:7 K$ u; F, F- O
“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缓者,此名中湿。”9 l* A' a& ?5 C7 y" a2 W
在汉传经方理论体系中,表证有本病和外感病之分。太阳本病以白虎汤证为代表,主要的症状为脉浮洪大有力,身热而烦渴。
) P* X4 |9 S; A: _! c2 [而条文描述的明显不是太阳本病,因为它有“关节疼痛而烦”这个明显的外感表证症状。由于有了水湿之邪,脉象也是沉而缓。
$ C( K6 V5 l& L! P6 q/ Z1 d《金匮要略》则将以上证候表现称为“中湿”。外感证有伤寒、中风、中湿、中暑、温疟、霍乱等,中湿证便属于外感证的范畴。
: m, c9 O/ ]2 q3 i) u由于患者体质等因素,外感病会表现为单纯的表证,或与里病合病而成表里同病。8 D. l5 U/ J: l5 m2 b, T
中湿证也是一样,有表里同病,也有单纯的表证中湿。这里“湿家”的脉象为沉缓,沉缓是水湿浸渍涣散,不能化生津液的表象。' d m- }$ I! ^* S5 V
关节疼痛而烦是表证津亏失养的表现,所以条文所述为:太阴病合并少阴外感中湿证。内有水饮,外有风湿困于肌表。
+ V- m: c0 D$ q) ?' z6 T因此,用麻黄汤治疗少阴外感证的同时,用一味白术,既能对治在表的水湿,也能对治太阴里证的水饮。
6 D p. ^% \$ F4 d7 v0 J2 D古人治外感风寒湿邪,除了用药发汗,还喜欢用火攻法解表发汗,比如火熏、热蒸、熨法、火针等。由于夹有太阴,水饮,水饮不化,津液固然是不足,所以不能用火攻发汗。火攻发汗是很伤津液的,用不好极易变生它证。
9 E0 g: g5 t1 F& `- x6 e综上可知,方药与对治证候大致相符,符合方证相应的标准。而“关节烦而疼”的主症,便在于首以君药麻黄配合白术解决外感风湿及在里之水饮,又以桂枝温宣通利周身关节,杏仁配合降逆,以炙甘草补津液之不足,从而得以解除相应病苦。2 T2 u$ A( P; z' u9 d
接下来看桂枝麻黄各半汤和桂枝二麻黄一汤。1 T/ S# h: ~9 d) a
【桂枝麻黄各半汤】
3 A. F1 Q4 l" k$ v桂枝(一两十六铢) 芍药 生姜(切) 甘草(炙) 麻黄(去节,各一两) 大枣(擘,四枚) 杏仁(二十四枚)
/ J( O" Q$ ]* S% Z% e r6 S8 K3 o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温服**。本云桂枝汤三合,麻黄汤三合,并为**,顿服,将息如上法。2 A: p5 Y: G8 ]% y" N$ e! u/ l" o
从方名和煎服法的前半部分来看,该方是桂枝汤和麻黄汤药量各取一半的合方,然后进行煎煮。但是在后半部分又说道“本云桂枝汤三合,麻黄汤三合,并为**,顿服”,这时先分别煎煮桂枝汤和麻黄汤,然后各取三合汤液,将其混合服用。4 t8 X* h" u X& \+ |& O4 t6 x
这种也在提示我们,不同的煎煮服用方法,或许药效确有不同。对此,恩师刘志杰先生也称,大家不妨在实际使用中进行对比试验,毕竟现在也没有足量的数据去分析二者的不同。) ~& o- {) L6 \0 R2 o( B
而对于本方所载药量及煎服法在临床使用中也有所不便,故我们依据药量比例及合方形式,按比例将调整调整为常规用量,供大家参考。
& X! @. V) R8 X) x) {) T1 |汉传经方解析法
c# a& }+ h7 }5 D0 f三才解析法
* ?& q4 K4 J, j ?阳性药:麻黄3两、杏仁2两、桂枝3两、生姜3两
; m" V4 ]4 l3 v平性药:炙甘草2两、大枣12枚
( p5 ?$ \$ [- ~* {" b, @' M阴性药:芍药3两
. b- P- N6 D1 i四象解析法! Y7 k6 K, ]# V: `
君:麻黄3两
( c* h9 `( t7 U臣:桂枝3两、杏仁2两、生姜3两' j9 f7 u' ?' G5 z( q9 R# n0 h; r
佐:甘草2两、大枣12枚% o$ u1 S) B1 M2 u
使:赤芍3两
# r9 o! f, G7 z; W全方七味药,属大方,四味温性药,一味凉性使药,故仍为青龙汤类方。本方既然为桂枝汤与麻黄汤的合方,可知本方既能治疗太阳外感中风证,也可治疗太阳外感伤寒证,我们称之为可对治太阳“风寒两感”证。* I; v f" m& B* z. A$ `8 [/ A
我们来看原文:1 Z8 c7 M/ U- E7 f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9 \; W2 R N: n- E& R) \) J
太阳病,到了八九天后没好,出现了类似疟疾的症状,寒热往来,一天发作两三次,发热与恶寒共同存在。
. N5 b6 O+ _4 e7 N9 P K! _“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指出患者无呕吐以及大小便的问题,也就是说无里证。如果脉象是和缓的,说明正盛邪退,往痊愈方向发展。若脉象细微,伴有恶寒,就是病邪入里了。
- t \5 L* o% \+ L' z“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如出现面色红,为阳气**在体表,抗邪外出,欲汗不得汗,出现了身痒的症状,为阳气不足,不能抗邪外出之故。这时用桂枝麻黄各半汤,在发散风寒之邪的同时兼调营卫。
) [" H5 u' C0 E1 G( i, L1 [+ @# w4 M# }临床主治便以同见桂枝汤证与麻黄汤证为证候表现。5 s0 f4 A# w5 W7 i O$ b
再看下一个方剂。$ [& o) W* R& s8 ], \8 l }
【桂枝二麻黄一汤】6 `- R# ~ V" R: _- X
桂枝(一两十七铢) 芍药(一两六铢) 麻黄(去节,十六铢) 生姜(切,一两六铢) 杏仁(去皮尖,十六个) 甘草(炙,一两二铢) 大枣(擘,五枚)
% F% l* M8 ^/ G, d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服。本云桂枝汤二分、麻黄汤一分,合为二升,分再服。今合为一方,将息如前法。
* g$ }- e& L6 w" n本方同为桂枝汤与麻黄汤的合方,但合方比例与麻桂各半汤不同,即按二比一的比例合方。本方药量同样不便量取,因此我们按大枣五枚为参考标准,列出其他各药的药量比例,临床中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药量。
( d4 `3 r8 [9 N6 |汉传经方解析法7 f$ C: b/ I, T' _1 j
三才解析法
4 m: `5 g& H1 Z阳性药:麻黄、杏仁、桂枝、生姜
7 \8 ~" P2 [4 n, }3 w平性药:炙甘草、大枣! ]: L& b& C; A2 l, V: U
阴性药:芍药
' M3 ?$ p6 h! R, ^四象解析法:
! l f' ?/ K) E君:麻黄(温 辛苦涩) 0.5- W# I: I" X. M' `
臣:桂枝(温 辛甘滋) 1) S9 q2 e; J$ J4 O
生姜(大温 辛) 1
. U `$ \: h; a 杏仁(温 微辛苦) 0.58 n8 L H1 q" O* n: Y! {
佐:炙甘草(平 甘滋) 1
0 G' }+ T8 B0 j3 C# d 大枣(平 甘滋) 5枚& v6 x+ T1 u: ^
使:赤芍(凉 酸苦) 1# J( E3 u7 l. e( L, W
该方与麻桂各半汤类似,同样能治疗外感风寒两感证,而本方桂枝汤比例大于麻黄汤,故对治的风寒两感证以外感中风证为主,兼见外感伤寒。此时便以桂枝汤法度祛风散热,以麻黄汤外解伤寒。
5 v+ M, R/ K) S* y1 \4 q方中虽然桂枝用量稍大于麻黄,但仍不敌麻黄药力,故麻黄仍为君药。$ a4 } U* ~3 ?; C
下面看条文:: O6 ]0 @$ R! t
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浮,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宋25)
) \% p5 r: Y! `8 c% c服桂枝汤后,大汗出了,表不解,脉仍然是浮脉,说明病仍在表。这条也说明了表证要用汗法的话,一定是微汗,切记不可大汗!汗出过多,伤及津液,易导致疾病传变。
1 s/ Q. e; |; u" S6 \3 ^“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这一句是接上文桂枝麻黄各半汤的,症状类似,却没有了身痒的症状。
7 B: J ~, O3 k6 q; u( ~“汗出必解”,指出患者是无汗的。由于服桂枝汤大汗,又受了些寒邪,造成肌表轻度阳气郁闭,所以用麻黄汤微汗便可。
( h% F7 A4 M) |该方取法桂枝汤与麻黄汤的比例为二比一。桂枝汤在发散风寒的同时还能补充津液,解决之前大汗伤津的问题。
8 G, i; J, |! P1 e X这三个方剂在临床中还是比较常用的。后面两个方剂的药量不便于取用,造成临床多有不便,对此按合方形式和药量比例做了调整,以供大家参考。 [, b: `* p/ T$ T* u6 Q; ^/ J( s% h
今天讲课就到这了
) J6 T4 y0 G+ 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