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子和積聚理論與現代腫瘤病辨治新思路
陳曉明等 /香港
張從正,字子和,號戴人,金代睢州考城(即今河南省睢縣)人,是金元四大家之一,其理論淵源遠則取法乎《內經》、《傷寒論》,近則獨宗于劉完素,並加以發展,提出“病之一物,非人身素有之,或自外而入,或由內而生,皆邪氣也” [1],成為金元醫學史上獨樹一幟的“攻邪派”。
一、張子和的積聚理論
張子和的積聚理論主要在《儒門事親•五積六聚治同鬱斷》篇,並散見於《治病百法》的二十四至二十六,以及《十形三療•內積形》和《十形三療•外積形》篇中。
(一)、張子和繼承和發展了《內經》的五積六聚學說
張子和對《內經》五積六聚學說有深刻的認識。他指出,積聚的主要病因是內傷七情、六淫邪氣和飲食所傷。主要病機是“因受勝己之邪,而傳於己之所勝,適當旺時,拒而不受,复還於勝己者,勝己者不肯受,因留結為積”。可概括為一個“鬱”字。並在《內經》認識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提出積聚各種類型的治法和具體的方藥。
1.肥氣
肝之積,名肥氣,在左脅下,如覆杯,有頭足,久不已,令人發咳逆、皆瘧,連歲不已。
病因病機︰肝氣鬱結,氣滯血瘀。
治則︰木鬱達之。
治法方藥︰以吐法為主,用獨聖散吐之,兼以汗法。之後用磨積之藥調之。
2.伏梁
心之積,名伏梁。起於臍,大如臂,上至心下,久不已,令人煩心。
病因病機︰火毒鬱怫。
治則︰火鬱發之。
治法方藥︰先以茶調散吐之兼汗,以禹功散、導水丸奪之,繼以降火之藥調之。
3.痞氣
脾之積,名痞氣。在胃脘,覆大如盆,久不已,令人四肢不收,發黃疸,飲食不為肌膚。
病因病機︰脾虛濕阻。
治則︰土鬱奪之。
治法方藥︰先用瓜蒂散吐之,次以導水、禹功下之,末以五苓之劑調之。
4.息賁
肺之積,名息賁。在右脅下,覆大如杯,久不愈,令人灑淅寒熱,喘嗽,發肺癰。
病因病機︰肺氣鬱結。
治則︰金鬱泄之。
治法方藥︰用瓜蒂散配合燠室火爐,汗、吐二法齊行。
5.奔豚
腎之積,名奔豚。發於少腹,上至心下,若豚狀,或上或下無時,久不已,令人喘逆,骨瘻,少氣。
病因病機︰水氣鬱結於下。
治則︰水鬱折之。
治法方藥︰先以導水、通經下之,次用治血化氣磨積之藥調之。
(二)、張子和提出了九積之說
張子和有感於《內經》的五積學說在辨治上存在缺陷,不能概括臨床上積聚病積根據積聚病因,提出九積之說,詳述九積的臨床症狀,並提出相應治法,以作五積六聚學說的補充。
食積︰酸心、腹滿。大黃、牽牛之類,甚者,礞石、巴豆;
酒積︰目黃、口乾。葛根、麥芽之類,甚者,甘遂、牽牛;
氣積︰噫氣、痞塞。木香、檳榔之類,甚者,枳殼、牽牛;
涎積︰咽如拽鋸。朱砂、膩粉之類,甚者,瓜蒂、甘遂;
痰積︰涕唾稠粘。半夏、南星之類,甚者,瓜蒂、藜蘆;
癖積︰兩脅剌痛。三棱、廣荗之類,甚者,瓜蒂、蠍梢;
水積︰足脛脹滿。郁李、商陸之類,甚者,瓜蒂、芫花;
血積︰打撲肭瘀,產後不月。桃仁、地榆之類,甚者,虻蟲、水蛭;
肉積︰贅瘤,核癧。膩粉、白丁香,砭刺出血。甚者,硇砂、信石[1]。
在病因上,張子和將積聚的具體病因由內經時代的氣、血、水阻滯擴展到更廣泛的食、酒、氣、涎、痰、癖、血、肉等實邪;在治法上,張子和強調因應病邪的性質和位置,使用汗、吐、下三法驅邪外出。
(三)、張子和的積聚理論的核心內容是攻邪
張子和認為“《內經》一書,惟以血氣流通為貴”。血氣流通是正常生理狀態,一旦病變則血氣壅滯,而邪氣入侵是影響血氣流通的根本原因。所以治病要以祛邪為首要。若邪不去,則正氣不和,正氣不和,易生內邪,即痰瘀濕等,內邪阻於體內,引起血氣更加不暢,造成惡性循環,從這個意義上說,祛邪本身就有促進通暢氣血流通的作用。即“陳莝去而腸胃潔,瘕症盡而營衛昌”。總之,以血氣壅滯作為病理現象來說,其因也始終離不開邪氣,可見,張氏在血氣流通的論述中,邪氣也仍然是個核心問題,“邪氣加諸身,速攻之可也,速去之可也,攬而留之可乎?雖愚夫愚婦,皆知其不可也。”因此,治療上應當“先論攻其邪,邪去而元氣自複” [1]。
另外張氏認為凡病皆由邪氣所致,而補藥適足留邪資寇,而且補藥久服,氣味總有偏頗,所以應“以攻藥居其先”,以祛除邪氣,使氣血流通為第一,也避免助邪傷正。
(四)、張子和常用治積聚用藥的現代抗腫瘤機製研究
張子和常用治積聚的用藥,現代藥理研究很多都有抗癌作用︰
1.三棱︰對S180有抑制作用,可用於治療肺癌、肝癌、胃癌、甲狀腺癌、乳腺癌、宮頸癌、子宮良性瘤;
2.廣荗︰對S31、U14、EAC有抑制作用,可用於治療宮頸癌等多種腫瘤;
3.水蛭︰含水蛭素,有抗凝血作用,可用於治療卵巢癌、食管癌、肝癌、胃癌、宮頸癌等;
4.硇砂︰有細胞毒作用,用於治療食管癌、賁門癌;
5.巴豆︰對S180、U14、EAC、H22有抑制作用,可用於治療肝癌、腸癌、晚期癌淋巴轉移;
6.信石︰對小白鼠肉瘤180有抑制作用,用於治療血癌、皮膚癌;
7.半夏︰對實驗動物腫瘤及子宮頸癌等有一定抑制作用,一般用於治療食管癌、胃癌、舌癌、宮頸癌;
8.南星︰對S180有抑制作用,可用於治療食管癌、肺癌、宮頸癌、神經系統腫瘤等;
9.芫花︰可抑制P-388癌細胞核酸與蛋白質的合成,可用於治療P-388淋巴細胞性血癌[2]。
二、張子和的積聚理論對中醫辨治腫瘤病的啟發
(一)、“邪氣實”是腫瘤病貫穿始終的重要病機
“病之一物,非人身素有之,或自外而入,或由內而生,皆邪氣也”,這就是張氏論病首重邪氣的著名觀點。張氏也指出病邪侵襲人身,必有正虛之處。說明正與邪是發病的兩個方面,而邪正關係,決定因素是“邪氣”。 現代中醫學認為,腫瘤病的主要病因是內傷七情、六淫邪氣、飲食所傷、臟腑功能失調及正氣虧虛,無力抗邪。主要病機包括氣機不利、瘀血阻滯、濕聚、痰瘀、熱毒、正虛[2]。氣滯血瘀是腫瘤發病的最重要機制,當氣的運行失調,導致氣鬱、氣滯、氣聚,日久成疾,氣不行則血不行,而出現氣滯血瘀,日久而出現腫塊;五臟六腑功能失調導致機體水液代謝失調,聚而成痰,痰積久則形質成,從而出現腫塊;機體內有火邪停滯,日久不散,而變熱毒,熱毒留聚於經絡臟腑日久,又會腐蝕局部血肉和臟腑組織,發生種種瘡瘍。總括而言,在腫瘤病發生、發展、轉歸過程中,病情進退的決定因素還是以邪氣為主。
(二)、攻邪法是治療腫瘤病的最主要手段
從臨床表現看,根據腫瘤病發生、發展及變化規律,不外實證、虛證、虛實夾雜證。實證當祛邪,虛證當扶正,而對於邪實正虛,則應先祛邪,主要祛邪,邪去則正安,邪去則正不傷,即祛邪所以扶正也。
(三)、攻邪法可用於腫瘤病各期
張子和治病的主要方法是攻邪,即驅邪外出,具體而言主要是汗、吐、下三法,但運用最多的主要是下法。運用攻邪法治療腫瘤是通過這些攻邪藥物將腫瘤組織通過皮膚七竅排除體外,而七竅中以從前後二陰排除為多見,因為通利二便可舒暢肝膽之氣,昇清降濁,推陳出新,化瘀消滯,祛邪排毒,因此不但適用於體壯的早期腫瘤患者,而且可更多用於中晚期腫瘤患者[3]。
(四)、攻邪法是處理腫瘤病常見症狀的重要方法
1.癌性疼痛
疼痛的中醫病機不外乎“不通則痛”和“不榮則痛”。而癌性疼痛的主要病機包括風寒侵襲、火熱蘊積、痰飲凝結、氣機鬱結、血行瘀阻、陽氣虧虛、陰血失養[2]。前五種屬邪實,主要治則以攻邪為主。後兩種雖然屬正虛,但是陽氣虧虛發展至寒凝氣滯;陰血失養發展至虛火擾灼才會引起癌性疼痛,單純靠扶正法是解決不了問題的,應在扶正的基礎上配合攻邪,才能收到良效。此外,導致癌症疼痛的病邪,都帶有“毒”的性質,因此治療癌性疼痛的最基本大法是驅邪外出。
2.癌性胸水和癌性腹水
癌性胸水和癌性腹水都屬於中醫“飲病”的範疇,治療以“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為大法。治標時應因勢利導,驅邪外出,。治本以調理肺、脾、腎功能為主,但在本病來說,調理肺、脾、腎功能的目的是為了通調三焦水道,其本質也是“通”,屬於廣義的攻邪。
3.癌性發熱
惡性腫瘤患者常伴有發熱,其原因有三,包括癌細胞產生的物質導致的發熱、感染性發熱和藥物超敏反應引起的發熱[2]。中醫辨證主要分為內傷發熱和外感發熱兩大類,但就其病因和臨床表現,臨床上以外感發熱較為多見。治療以汗、清、下三法驅邪外出為主。內傷發熱除了正虛外,普遍有內邪諸如痰濁、瘀血、內熱等因素存在,治療時扶正必須配合祛邪,甚至以祛邪為主,使邪祛而正自安,熱降下來自然減少對正氣的耗傷。
文章来源:中医大讲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