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太医”盲目走红说明了啥?
□ 张田勘
林光常、“刘太医”等人所著的健康养生类书籍在2007年充斥中国图书市场,形成了与“易中天热”、“于丹热”比肩的养生保健热。市场调查和专业领域的科学调查表明,大多数这类书都有着一个共性:打着中医旗号,否定现代医学常识,同时夸大人们日常行为对身体的危害,“养生”观点耸人听闻。
略举二例便可知这些书藉中的非科学观点和内容。观点之一:必须喝纯净水,一杯绝对纯净水的价值,等于一杯黄金。
但现代科学研究证实的是,纯净水由于缺乏矿物质,目前都不提倡喝它。
观点之二:吃肉老得快,人吃进块状的肉类,最多只能吸收30%,而其余的70%在结肠内形成了粪便,这种肉类的粪便经过发酵,就会产生许多有害的化学产物……经常吃肉块的人,智力是低下的,体力是很差的,皮肤是粗糙的,而内脏是硬化的,其寿命是短促的。
然而,迄今没有足够充分的科学证据来证明这些说法,恰恰相反,如果不吃肉类,反而不利于人体健康。例如,人体所需的22类氨基酸中,有8种必须从肉类中摄入,而素食则不会提供。
那么,以《刘太医谈养生》为代表的缺乏科学性的养生类书藉为什么会走红,并受到中国公众的青睐?稍加分析,原因大致有如下一些。
其一,科学太昂贵了。这里指的是现代医学以及中国现实的医疗状况。公众普遍承受不起看病的负担,医生喜欢开一些新药特药,医保还管不了。医学昂贵的结果就是,公众要么从故纸堆里去寻找答案(《刘太医谈养生》一类的养生书还不是故纸堆中的精华),要么就是寻求神祗的保佑。
其二,对科学的误解。对科学的误解同样是科学素养不高的一种表现,其中一种是,认为科学是万能的。其实,真正的科学或科学精神是承认科学的局限的。以医学而言,现有的知识和技术无法也不可能包治百病,能治疗三分之一的疾病就不错了。而人的很多疾病一是可以自己痊愈,二是不可治愈。而不了解科学的局限,看到一些疾病现代医学解决不了之后,就从对科学的失望转而对神祗和故纸堆的热望。
其三,法治不健全或法制的途径不太畅通。由于缺少科学性,以《刘太医谈养生》为代表的养生保健类书藉造成的公众健康和生命的损失得不到追究,因而造成这类书藉继续充斥市场,危害公众。公众上当后,能采取行动的只是举报。浙江一位公众向天津卫生行政主管部门举报刘太医,因为其亲属吃完药后不管用,还花了很多钱。相比之下,中国台湾的公众更懂得用法律保护自己。台湾一位44岁乳癌患者吕育娴对林光常提起诉讼,称听信他《无毒一身轻》书中及其讲座时的“只要吃我的排毒餐,不必化疗”的说法,导致其延误治疗,病情恶化。而台湾板桥地检署于2007年9月4日将林光常依常业诈欺等罪起诉,并具体求刑7年。台北县有关方面发出通知,要求出版商即日起将林光常的《无毒一身轻》等四种著作下架回收,否则可以处6万至150万元新台币的罚款。然而,由于中国大陆没有人投诉林光常,更没有人起诉他,导致《无毒一身轻》还在大陆销售,将来还有多少人还会遭遇恶果,不得而知。好在现在有关部门已在调查这个所谓的刘太医,称“已不是对他处罚的问题,他已经犯罪,是要判刑的。”
其四,传统文化的力量胜过现代科学的力量。中国的传统文化对延年益寿和长生不老(道教尤为提倡)的极端追求使得长生不老成为一种社会广为接受的伦理准则和力量,人们可以想尽和穷尽一切办法来延年益寿,而不太理会现代科学关于生老病死的规律。尽管衰老后的自然死亡和病死都应当看成是一种自然规律,而且中国文化中不乏这样的睿智,例如庄子为其妻的故去鼓盆而歌,以及民间文化中“红白喜事”的称谓,但多数人都以延年益寿为生命的最高准则,所以会寻求各种办法来养生益寿,例如,祝由术、炼丹术、导引术、辟谷术、房中术、吐纳术等等。《刘太医谈养生》之类的书正是适应了公众的这种需求,因而在2007年大红大紫。
最后,当然是中国的科学知识读物缺少,科学文化不普及,以及科学作者没有提供更好更受欢迎的作品有关。但总体而言,是与中国社会的科学与民主缺失息息相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