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楼主 |
发表于 2014-10-27 21:22:58
|
只看该作者
经方临床拓展应用 王庆国(其二)
续上:
(二)谨守病机,不拘证候——重要途径
以症状为表象,病机之实质故也,有表象迥异而实质相同者,故异病同治。如
1、吴茱萸汤,能治阳明寒呕,少阴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厥阴头痛、干呕、吐涎沫三证,以其浊阴上逆下泛所同。
2、麻连赤豆汤,为治黄疸病方,病机为湿热内盛、熏蒸肝胆、兼以风邪袭表。病案:某25岁,十日来双目微红肿甚,不痛而痒甚,迎风流泪,睑缘小水疱多,微寒微热,无汗,不思饮食,小便黄,舌红苔白腻,分析病机为湿热内蕴,循肝胆经上逆,合外感风寒,投方:生麻黄10 连翘10 赤小豆10 生姜10 甘草10 桑皮10 薏米30 茯苓15 刺蒺藜10 谷精珠10
用此方治湿热在表的皮肤病患者,如寒包热的荨麻疹,湿热内蒸的湿疹,里有湿热外泛于表的痤疮及瘙痒证,均能取效。
3、桃核承气汤,治疗青春期精神病,二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均据此拓展。
(三)据位施方,参以病机
部位,是指体表部位而言,如胸胁、心下、腹、少腹、头项、项背等,出现在定部位的症状,每与相应脏腑功能失调相关,须别寒热虚实,故需参考病机。
1、部位有泛称者,有确指某部者,先以泛称言之。
白头翁汤所治湿热下利,湿热虽来自中焦,所损伤者却在下焦结肠,故有腹痛(小腹痛甚)、里急后重等表现,以部位而言,可泛称下焦。若下焦湿热而非痢疾者,用之亦效。如湿热带下一证,虽非大肠疾患,但常有小腹胀及阴部坠胀,与痢疾相似,女性外阴与直肠、肛门毗邻,无论滴虫性阴道炎、霉菌性阴道炎、细菌性阴道炎,属湿热阴痒者,皆效。 基本方: 白头翁15 黄连6 炒黄柏10 秦皮15 苦参15 蛇床子10 兼胸胁胀闷者,加柴胡、郁金、枳实;兼中焦湿热者,加苍术、薏米之类;病重者,加败酱草、忍冬藤
此方不仅内服有效,用药液坐浴,效果亦佳。对病情复杂者,尤有临床意义:
若病者胃痛虚寒,而兼湿热带下,处方困难,胃痛处以内服方,带下以坐浴方(基本方中去黄连,加生大黄、明矾),可并行不悖,互奏其功;
2、泛指部位有另一种情形,如身痛,所属病机十分复杂,如桂枝新加汤(可酌加当归、鸡血藤、忍冬藤、黄芪、川芎等)
3、确指部位者,如项背僵痛不舒,属太阳者无汗用葛根汤、有汗用桂枝加葛根汤;若部位确定不移无热象者,均课访此而用。对于老年患者,无论体质强弱,咸以桂枝加葛根汤为宜。
4、当归四逆汤治疗少腹冷痛诸疾;江尔逊真武汤加葫芦巴治疗脐周冷痛;四逆散加郁金、煅牡蛎治疗胁下胀闷疼痛痞硬等等
(四)循经处方,病机为本
《伤寒论》虽有专论经脉病症之文,然亦极少,治法亦未详明,惟以经脉内属脏腑,故经脉循行部位之病症,皆可借鉴脏腑治法。若能辩证准确,依法化裁,一般结能收效明快,于无法中求法,亦法外之法。
循经脉以疗疾病,还有病症属多种而在同一条经脉不同部位出现症状的情况,不论部位高下,均可依所属脏腑施治。如足厥阴肝经,环阴器,过少腹,循胸胁,凡上述部位疼痛硬结等,皆可疏肝理气法,以四逆散为主加减,此为循经脉之法,执简驭繁。篇幅所限,下仅以梅国强老师一则病案试述之:
程左,9岁。双锁骨上窝有淋巴结肿硬3枚,如拇指大,压痛明显,低烧3月不退,盗汗,纳差,形体消瘦,初服青蒿鳖甲汤一周而体温正常,盗汗减少,考虑结核尚属侧部,为肝经所主,乃肝气兼痰郁结所致,投方:
柴胡6 白芍6 枳实6 炙草3 夏枯草10 浙贝母10 黄药子、白药子各6 制香附6 沙参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