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课时间:2014.07.18
) c" @& u h6 A* @5 J8 l9 w讲课老师:豫一品堂朱培府# n( T$ \- J4 j; d2 h1 s
讲课内容:痤疮医案6 N" C7 \' I# e/ N4 Y* R9 J
钟某某,女,26岁。' r; ~" P8 H Q- m0 y8 E
初诊时间:2013年7月6日。
# O0 ^! ]7 P! D6 k" }- ]( r. O主 诉:痤疮两年,缠绵不愈。
1 x$ O: f0 @. A病 史:2年前生剖腹产后,面部渐出痤疮,多方医治,效果不佳。
7 f+ v" ?. f' v8 S# q) V; x K刻 诊:身材小巧,个子中等,面色微黄,前额发红,下巴色青。鼻周暗滞,面部暗色疮点突起,因经常挤压而出现多个凹陷。平时易出汗,易心烦,手热脚凉,时常怕冷。口臭口干,白日嗜睡,夜眠睡浅,喝水正常,饮食一般。食辛辣易口舌生疮,牙龈肿痛;食寒凉易腹痛腹泻,甚则痛经,常有胃脘胀闷不舒。大便褐色,时干时溏,一日一二次,小便常黄,量可。月经准时,色红,些许细微血块,五六日干净,无明显痛经,白带基本正常。) ?" m/ K8 F. z/ x0 t: s
舌苔脉象:舌淡红,舌体瘦,舌尖微红,苔白润滑,中无裂纹,边无齿痕。寸脉略浮,双关动,尺脉沉细,右脉大于左脉。1 Y- f: E8 f. |4 G
8 ?4 \4 F& y7 Q+ f! ?- O
寒热的大病机辨对,大家的方子都会有效,不见得因为我治愈了这个病,我的处方就成了标准答案,这是胶柱鼓瑟了。所以,不管你如何牛,都要学习大家的长处,取长补短,感谢大家的参与,下面咱们继续 。
9 R5 q8 @3 L7 c/ o六纲辨证:少阴太阴阳明属厥阴
: M1 q/ R g9 N/ F7 [) x五证病机:滞 痞 饮
; n) Q& ^& S. G# b处 方:附子泻心汤方
8 H8 W7 ? l- Y, l8 w: ^大黄30克 黄连15克 黄芩15克 生附子15克
/ e6 S$ ]) ^, B/ I' p* c% f8 c4 y上四味,前三味粉碎后用布包,以滚水400毫升浸渍,数分钟后绞去滓,内附子汁(附子另煎,取汁200毫升),分温三服。
$ R" |5 V' L$ H! d1 H! ~三付。
0 [7 e! p* a' G& R& {- h" J6 _$ y& ]
这是精简化的方子,其实大家出的方子,都在相关药症内包含着呢,再次感谢大家,因为初诊我和大家的思路一样,只是偶尔灵感闪现,觉得这个方子是众方合方中最精简的一个,也就大胆用用。
! X% P2 s% @) h5 T
) R2 I/ u4 |/ v& B5 r2013年7月10日
' f4 z3 w% u. L$ _二诊:面色、前额、下巴颜色略好转。汗出心烦减轻,口干及白日嗜睡减轻,胃脘未再胀闷,饮食仍然一般,仍觉怕冷。大便暗黄,成型,一日一次,小便尚可。舌脉如前,无明显变化。; U3 r0 d- A4 w6 @( @1 h2 v
二诊:处 方:附子泻心汤方(一诊方附子加至20克。)
2 t8 t q$ `$ b& j" J大黄30克 黄连15克 黄芩15克 生附子20克
6 Y- v) x( x) b2 X9 ?上四味,前三味粉碎后用布包,以滚水400毫升浸渍,数分钟后绞去滓,内附子汁(附子另煎,取汁200毫升),分温三服。' q0 ^5 h: @3 f, h. l3 b; t% y
三付
6 J! u: G6 S8 L& w8 n面色、前额、下巴颜色略好转,痤疮随之好转,只是患者求治心切,所以会详此略彼,有时医案记载也。3 y- l/ l- _. p* @# K
U, z$ i9 @! M4 [+ e' n- [ G$ Z5 f
2013年7月14日" I' m6 w9 k. j) F, K
三诊:自觉症状好转十之六七,面部痤疮消失三分之二,挤压之凹陷略显突兀,睡眠、饮食、二便基本正常,偶尔怕冷。因家中有事,恐喝药不及时,问有无简便方,告知可行。
+ n1 u: z& K1 k6 S三诊:处以自制美容面膜,每晚用蜂蜜加白醋少量调敷,另给予自制薯蓣丸内服。
R, G |9 m. ]# k7 X半月后诸症完全消失,面目至今清新如少女。# ^% B& @) T6 n6 P# H
想要面膜可以看师著《金匮要略增补》,有基础方,可以加药症。3 j0 A5 x; z/ ]- E( z9 y
* P: P% \! N0 L# G按:(1)南阳地方风土习俗与别处有差别,如有一大部分病人,无论口服西药或中药,症状缓解后,就自以为好了,不再服药。还有一部分人,吃一次药无效,就频频换医生,甚至一些医生自身没把握,被病人自述症状牵着鼻子走,频频换方,这都是医家大忌。$ L( k5 q: _; N3 j
(2)我这里的大部分病人,只要症状缓解或稳定,大概3——12付中药吧,不用病人提出意见,我就直接给与自制成药,让其再服用一个月以上、甚至三个月。所以有病人吃药后没有来,就代表病好了。个别病人自述无效的,就给推了,任何大夫都是各有专长,有多大本事,就拦多大的活。很多大夫都会竭尽全力,不遗余力给病患治疗,但是也千万别因为面子问题,或以为经方是万能的,就给病人大包大揽,那样会吃大亏的。
$ U2 w. u( n/ D7 i9 ]0 W(3)言归正传,附子泻心汤即《伤寒论》(三黄)泻心汤加附子药症而成,寒热同调(上热下寒,外热里寒)。泻心汤,也叫大黄黄连泻心汤,考诸泻心汤中皆有黄芩,如《辅行诀》中亦有泻心汤,组成也是三黄,当可推知大黄黄连泻心汤中亦应有黄芩,这是题外话,大家课后可以自己考证。/ T- }5 [+ I# W; Z* _3 \5 l
(4)本案中,附子另煎以及“三黄”用刚烧开的滚开水浸泡数分钟,然后两组药汁混合在一起后,温分再服,寒热并用,气味同调。这个方法很科学,把原来复杂的病,给用“复杂”而简单的方法解决了。4 M. M* i0 }) T0 _$ g
(5)说到这里,让人不得不佩服仲景,他不单是一个经方大家,而且是汉传经方优秀的传承者。更是一个媲美尹伊的顶级大厨师,只要稍懂厨艺的人都知道,做一个复杂的菜式,都要分开按步骤来做,不然搞一锅烩的话,味道就差远了。' @& P5 U: m0 x+ R N6 Q
(6)同理,若附子泻心汤诸药同煎的话,那就不是味道的问题了,而是药物效与不效的事情了,比如,诸药同煮,可能会拉肚子,也可能病情不愈反而会加重。其服药方法:原方是分温再服,也即一付药分2次服用,限于地方习俗(一付药一日分三次服完),所以就给病人一付药分三次服用了。
+ T$ z3 X, n5 ?! {(7)煎药方法还得反复交代,原文中的煎服方法:“上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内附子汁,分温再服”。什么是“须臾”呢?考“须臾”(xū yú)一词,是梵语,也即外来语。指的是片刻,短时间的意思。; E. R, f; A9 n; b0 ~+ e) ?3 V* n& q% f
它与现代时间单位的换算,如《离骚》:“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须臾以相羊。”《中庸》“道不可须臾离”,《荀子·劝学》:“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k9 H3 a' C n
那么,“须臾”到底是多久呢?《容斋随笔》中有明确的概念,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来源于《新婆沙论》和《毗昙论》。《新婆沙论》云:“六十怛刹那,成一腊缚,二十腊缚,成一牟呼麦多,三十牟呼麦多,成一昼夜。”据此可知,一腊缚等于二十分之一牟呼麦多,即等于六百分之一昼夜,即二十五分之一小时。《毗昙论》云:“六十怛刹那为一息,一息为一罗婆,三十罗婆为一摩喉罗,翻为一须臾。”
5 F3 u" G$ m7 G" v& L3 I- X“六十怛刹那为一息,一息为一罗婆,三十罗婆为一摩喉罗,翻为一须臾”。由此可知,一须臾等于三十罗婆,即等于六十息,人一呼一吸,脉四至,60息,数分钟而已,如果三黄浸泡时间久了,作用部位就变了,疗效也就可想而知了。* { C7 T/ L9 T+ d" T
(8)经云“味厚则泻,气薄则发”,附子久煮取其味,三黄浸渍取其气,则上焦郁热可解,下焦寒饮能除,中焦的“心下痞”证,随两者的推荡而沖和,随之交通运转······
% w: D% ]( V, w" Z4 N
6 b! a* s$ o( Y' x1 X5 ]7 Y3 D3 K; s好了,今晚就暂且到这儿吧,麻烦哪位给发到论坛上共享,如有未尽之处,我会跟帖答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