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伤寒论》《金匮要略》“搏”当作“摶”考释
□ 钱超尘 北京中医药大学
俗体字流行于汉末至五代,多用于帐簿书信佛经医书之抄录、日常书写及碑刻。俗字形体每多怪异,人多不识,或与楷体相混,成为形近而讹之误字。北宋雕版盛行,俗字流行日稀。《伤寒论》、《金匮要略》之“搏”字,皆为俗体“摶(简体作“抟”,音tuán)”之形讹,当正。
“摶”之俗体作“扌”+“専”,与“搏”字形近,古书每将“摶”讹为“搏”。致讹原因在于“専”(楷体作“專”)与“尃”非常相近。
王羲之碑帖《佛遗教经》凡“轉”字之右半边皆作“専”。
《敦煌———纪念敦煌藏经洞发现一百周年》收载唐初手写本《说苑·反质篇》及《妙法莲花经序品第一》,凡“轉”、“傳”之右半边之“專”字皆写为俗体“専”字。
唐初欧阳询(577~641)《温彦博碑》“摶风初矫”之“摶”字直接写为“扌”+“専”字,而碑帖释文却将此字误释为“搏”字。
唐朝颜真卿(709~785)《颜勤礼碑》凡“專”字及以“專”为声符的形声字如“傳”、“轉”,其中之“專”字皆写为俗体“専”。
唐朝柳公权(778~865)《玄秘塔碑》凡“團”、“縳”、“傳”右半边之“專”皆写为俗体“専”。
唐俗文字学家颜元孙《干禄字书》已辨之:“専、專上通下正。”谓当时“專”字的通行体为“専”字。
唐俗文字学家张参《五经文字》云:“搏、摶,上补各反,从尃。尃音敷。凡博、缚之类皆从尃。下徒端反,从専。”
近代中医古籍铅字排印本、电脑录入本每将俗体“摶”字讹为“搏”。“摶”义为“结合”、“聚集”;“搏”义为“对打”,形近而义殊,不容不辨。
本文仅就《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摶”字讹为“搏”者,详举其证说明如下。
用以校读通行本《伤寒论》之书,为日本原枫山秘府赵开美宋版《伤寒论》(简称“日本本”)、日本安政三年(1856)崛川济据枫山秘府本摹刻之本(简称“安政本”)、台湾故宫博物院图书馆赵开美《仲景全书·伤寒论》(简称“台湾本”)、国家图书馆宋版《伤寒论》缩微胶卷影印本(简称“北图本”)、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赵开美《仲景全书·伤寒论》影印本(简称“中研本”)、光绪四年(1878)复刻日本文政十二年(1829)重雕元大德《千金翼方》卷九卷十本(简称“千金翼方本”),间参北京大学图书馆善本书室元代刊刻成无己《伤寒论注解》(简称“成本”。元刻本名《伤寒论注解》,与赵开美本名《注解伤寒论》者书名有异),凡七种善本。
用以校读通行本《金匮要略》之书为北京大学图书馆善本书室元邓珍本(简称“邓本”)、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仲景全书·金匮要略》影印本(简称“赵本”)。
下次将分别就《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摶(tuán)”讹为“搏”举证。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