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少阴病属表证小考
《伤寒论》六纲病当中,少阴病属于表证,与太阳病表证阴阳相对。这种六纲阴阳相对,即太阳-少阴、阳明-太阴、少阳-厥阴,三阳为实热,三阴为虚寒的正确理论,在清代乃至民国不少医家都有过一定认识。如日人喜多村直宽,山田宗俊,国人恽铁樵、陈逊斋等。
其实,少阴表虚寒证,《伤寒论》原书的几个条文,就可以证明。
如: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无寒者,发于阴也。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里症,故微发汗也。
••••••
持少阴病是表阴病这个看法的,清代和民国的一些医家还有不少,但是,都是处于认识模糊层面,从而没有明确定义下来。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无寒者,发于阴也。”这一句条文,真正明确指出本义的,确实是清代日本汉方学者山田宗俊,他的解释是:“所谓阴阳二字,指其人因有寒热虚实之殊,而言太阳、阳明、少阳皆属实热,少阴、太阴、厥阴皆属虚寒。••••••其发于阳之始谓之太阳,发于阴之始谓之少阴。
这句话,明确说明了,表病分阴阳,太阳是表阳病,少阴是表阴病。之后,恽铁樵、陈逊斋等人,对六纲的表里定位,也进行了明确阐述:
恽氏认为太阳主一身之表,阳明主一身之里,少阳在半表半里。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太阳为表,少阴也为表;少阳与厥阴为表里,少阳为半表里,厥阴也为半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阳明为里,太阴也为里。恽氏还认为:六经者,就人体所著之症状,为之界说者也。是故病然后有六经可言,不病直无其物。(《伤寒论辑义》按)
陈逊斋说:太阳少阴皆为表,太阳之表为发热恶寒,少阴之表为无热恶寒。阳明太阴皆为里,阳明之里为胃实,太阴之里为自利。少阳厥阴皆为半表半里,少阳之半表半里为寒热往来,厥阴之半表半里为厥热进退。(《重订通俗伤寒论六经病理》)
病在表,太阳病伤寒,有麻黄汤,那么,少阴病伤寒,自然就是麻黄附子细辛汤或麻黄附子甘草汤对治了。
另外,经方里面的神丹丸方证,也证明了这一点。
治伤寒敕涩,恶寒发热,体疼者,神丹丸方。
【神丹丸】
附子 乌头(各四两 40克) 人参 茯苓 半夏(各五两 50克) 朱砂(一两 10克)
上六味末之,蜜丸,以真丹为色,先食服,如大豆二丸,生姜汤下,日三,须臾进热粥 二升许,重覆出汗止。若不得汗,汗少不解复服如前法。若得汗足应解而不解者,当服桂枝汤。此药多毒,热者令饮水,寒者温饮解之。治疟先发服二丸。【《要略》用细辛不用人参(《千金要方》)】
表虚寒的少阴伤寒,按条文讲,不是不该发热吗?这个问题要辩证理解。因为即使是里证虚寒四逆重者,也会有虚阳外越的发热现象。少阴伤寒也会有发热的,不过是一种微微低热而已,否则,就说明阳虚的厉害,不能发热抗御外寒,会很快内传的。
我们汉传六纲框架理论认为,阴阳各分表里,表阳即是太阳,表阴即是少阴,从六纲框架法则上来衡量论证,证明山田宗俊以及近代恽铁樵、陈逊斋、胡希恕等先生的说法和经验,是正确的。
胡希恕先生学术体系之我见(刘观涛)
附:陈逊斋1935年演讲稿:
陈逊斋说。伤寒六经者。阴、阳、寒、热、虚、实、表、里之代名词也。
太阳、阳明、少阳、皆为阳病。太阴、 少阴、厥阴、皆为阴病。
太阳、阳明、少阳、皆为热病。太阴、少阴、厥阴、皆为寒病。
太阳、阳明、少阳、皆为 实病。太阴、少阴、厥阴、皆为虚病。
阴阳寒热虚实之中。又有在表在里。与在半表半里之不同。
太阳为表。少阴亦为表。
太阳之表为热为实。少阴之表为寒为虚。
阳明为里。太阴亦为里。阳明之里。为热为实。太阴之里。为寒为虚。
少阳为半表半里。厥阴亦为半表半里。少阳之半表半里。为热为实。厥阴之半表半里。为寒为虚。
太阳少阴。皆为表。太阳之表。为发热恶寒。少阴之表。为无热恶寒。阳明太阴皆为里。阳明之里为胃实。太阴之里 为自利。少阳厥阴皆为半表半里。少阳之半表半里。为寒热往来。厥阴之半表半里。为厥热进退。
太阳少阴皆为 表。太阳之表可汗。少阴之表不可汗。
阳明太阴皆为里。阳明之里可下。太阴之里不可下。少阳厥阴皆为半表半 里。少阳之半表半里可清解。厥阴之半表半里。不可清解。
得病之初。身体之正气。起而反抗。发热恶寒。即正邪交争之表示也。头痛、项强、体痛。即正邪交争时所发生之充血作用也。此时因皮肤开合。汗腺通塞之故。又发生有汗为中风。无汗为伤寒之两大症候。伤寒为散温机能衰 弱。故以麻黄汤发其表。中风为散温机能亢进。故以桂枝汤解其肌。凡此伤寒中风。可由发汗解肌而愈者。皆称 为表病。又称为太阳病。 正气抵抗邪气。在太阳病期内。无法战胜。因而妨碍三焦水道之流行。由此而引起寒热往来、胸胁满呕、口苦咽 干各症。概称为少阳病。《内经》谓三焦为决渎之官。生理学则不称三焦。而称淋巴。其理由相同。三焦在脏腑之外。 皮肤之内。故谓之半表半里。小柴胡一方。为本病之主剂。 正邪交争愈久。水分愈加蒸散。内部粘膜。愈加干燥。及在太阳少阳期内。发汗利尿过多。则肠胃间之水津。乃愈 涸竭。由是发生烦渴谵语。不大便。但恶热不恶寒之阳明里实症。轻则用白虎汤。重则用承气汤。 若肠胃之抵抗力不足。失去消化水谷之能力。则为太阴病。水谷不化。则水分过剩。因而上吐下利。此与阳明病 正成反比。阳明热而太阴寒。阳明实而太阴虚也。理中汤温中去湿。故为太阴病之专剂。 若造温机能衰减。体温为之降低者。则为少阴病。中医谓为阳虚。因心脏衰弱。故少阴病之脉必微细也。因神经 不振。故少阴病之症但欲寐也。因体温不能分布。故少阴病之四肢必厥逆也。此与太阳病正成反比。太阳必发 热而恶寒。少阴必恶寒而不发热。四逆汤强心生温。实为少阴病之主剂。 若夫厥阴病者。实抵抗力消长进退之重要关头也。其病状为厥热互为来复。热多于厥。则抵抗力有恢 复之希望。故主病退。厥多于热。则抵抗力愈趋愈下。故主病进。若但厥无热。则抵抗力完全失败。病主不治。 此与少阳病正成反比。少阳之寒热往来。不过三焦不和。血管伸缩之作用。可以和解了事。厥阴之厥热来复。 则出生入死。关系重大。厥阴之主剂。亦不离四逆辈。盖非生温无以退厥也。 总观六经之变化。三阳病惟恐其热。三阴病惟恐其寒。三阳病惟恐其实。三阴病惟恐其虚。三阳病则抵 抗力均未衰弱。故三阳病无死症。三阴病则抵抗力均感不足。故三阴病多死症。一部伤寒论。盖如是而已。
【荣斋按】此篇为一九三五年陈逊斋先生在前中央国医馆附设训练班的演讲词。综合全文大意,所谓三阳, 它的病多属于进行性,而其人的脏器体功尚强壮,未曾发现衰弱状态的三种证状。所谓三阴,它的病多属退行 性,而其人的机体功能已非强壮,已表现出衰弱状态的三种证状。精简的说∶“就是三阳言实,三阴言虚。三 阳言表实、里实、半表半里实,三阴言气虚、血虚、气血两虚。”
刘志杰按:陈逊斋,陈修园后人,观其言论,发表于其47岁,实为仲景后经方学术第一大家,堪称经方大师级人物,厉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