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希恕先生的学术体系,是以“八纲”为核心的辨证体系[即“六经—八纲—方证”体系。其中,六经为“八纲(气血津液)”之大局,方证为“八纲(气血津液)”之精细]胡希恕先生所言“八纲辨证”,是和广义“脏腑辨证”相对应的辨证体系,不同于一般教材所言“狭义八纲辨证”。用胡老自己的话说“大家说的八纲,也不是我那个说法”。
此话怎讲?下面以《中医诊断学》教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朱文锋主编)为例进行说明。
在《中医诊断学》教材中,对“狭义八纲辨证”如此论述:
八纲辨证是辨证的基础,在辨证中有执简驭繁、提纲挈领的作用,适用于临床各科、各种疾病的辨证,而其他辨证分类方法则是八纲辨证的具体深化。
当然,八纲辨证对疾病本质的认识,还是不够深刻、具体的。如里证的概念就非常广泛,八纲未能明确何脏何腑的病变;寒与热不能概括湿、燥等邪气的病理性质;虚证、实证各有种种不同的具体病变内容。因此,八纲毕竟只是“纲”,八纲辨证是比较笼统、抽象的辨证,临床时不能只满足于对八纲的分辨,而应当结合其他辨证分类方法,对疾病的证候进行深入的分析判断。
——教材原文
笔者认为:如果按照这种说法,可以得出如下“狭义脏腑辨证”:
脏腑辨证对疾病本质的认识,还是不够深刻、具体的。脏腑辨证只能明确何脏何腑之“病位”,未能明确何种“病性”的病变。临床时不能只满足于对脏腑的分辨,而应当结合其他辨证分类方法,对疾病的证候进行深入的分析判断。
——笔者自撰
但事实上,教材对“八纲辨证”的论述,采用狭义的口径,而对“脏腑辨证”和论述则采取广义的口径,且看“广义脏腑辨证”的表述:
脏腑辨证,是在认识脏腑生理功能、病理特点的基础上,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体征及有关病情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判断疾病所在的脏腑部位及其病性的一种辨证方法。简言之,即以脏腑病位为纲,对疾病进行辨证。
由于脏腑辨证的体系比较完整,每一个脏腑有独特的生理功能、病理表现和证候
特征,有利于对病位的判断,并能与病性有机结合,从而形成完整的证候诊断。
笔者认为:如果按照这种“广义的口径”,则“广义八纲辨证”可以如下表述:
八纲辨证,即以八纲病性为纲,对疾病进行辨证。
由于八纲辨证的体系比较完整,每一种病性能与病位(表里半表半里、脏腑经络等)有机结合,从而形成完整的证候诊断。 ——笔者自撰
同样的大学教材,论述八纲辨证是采用狭义口径,论述脏腑辨证时则采取广义口径,难怪会造成大家对八纲辨证“较笼统而不具体”的误解。什么原因呢?教材中的狭义八纲,是这样来源的:
近人祝味菊在《伤寒质难》中说:“所谓‘八纲’者, 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是也,古昔医工观察各种疾病之证候,就其性能之不同, 归纳于八种纲要,执简驭繁,具实形(以其有定形)。具实形(以其有定形)。具实形(以其有定形)。式将八纲列为专章进行讨论,于是八纲辨证的内容得以在全国普及。
——教材原文
由此,我们可知:
胡希恕先生学术体系中的“八纲”乃是“广义八纲辨证”之八纲,并能与病位有机结合,从而形成完整的证候诊断 [这个八纲理念及辨证早已存在于《神农本草经》、《汤液经法》、《伤寒论》书中,尤其与《神农本草经》不同的是,《伤寒论》出现(增加)了半表半里理念,从而发展为六经辨证,故胡希恕先生率先提出:六经来自八纲!并提六经八纲辨证的顺序:病之见于证,必有病位,复有病情,故八纲只有抽象,而六经乃具实形(以其有定形)。完善解读了《伤寒论》六经辨证的实质] 。
表里,当然也含半表半里。其中里证,可以细分为上中下、脏腑经络等。
虚实,必要具体落实到“阳气、阴血津液”之虚实。八纲已经把“实寒、虚寒、实热、虚热、气滞、气虚、血瘀、血虚、津液实(湿水饮痰食积)、津液虚(燥)”所有病性全部涵盖。为了和狭义八纲辨证向区别,我们姑且把“广义八纲辨证”(亦即胡希恕先生所提八纲),命名为“八纲气血辨证”,所谓八纲气血,当然在病性上必包含气血津液,在病位上也顾及脏腑经络。
最后,让我们回顾一下,在大学中医教材中提及到的“辨证方法”是否“独立完整”:
八纲辨证(编者按:教材所提为“狭义八纲辨证”。“广义八纲辨证”,即“八纲气血辨证”,即从八纲气血为入手,包含病位病性的独立完整的辨证体系)
病性辨证(编者按:教材所提为病性辨证,含六淫情志、阳气阴津血之盛虚,可以合并到“八纲气血辨证”。)
[注意:“病性辨证”乃七版《中医诊断学》教材(朱文锋主编)所提。笔者提出一个有趣的问题,既然“病性辨证”,何不提个“病位辨证”?按朱文锋教材所论,病位辨证至少包含脏腑辨证、经络辨证,呵呵。
五版《中医诊断学》教材(邓铁涛主编)没有提“病性辨证”,而是提出“病因辨证”(六淫疫疠、七情、饮食劳伤、外伤)、气血津液辨证。——笔者认为,同样都可以合并到“八纲气血辨证”。]
气血津液辨证(编者按:笔者认为,气血津液辨证可以合并到“八纲气血辨证”。)
脏腑辨证(编者按:教材所提脏腑辨证,为“广义脏腑辨证”,即从脏腑为入手,包含病位病性的独立完整的辨证体系)
经络辨证(编者按:教材所提经络辨证,为“广义经络辨证”,即从经络入手,包含病位病性的独立完整的辨证体系)
[笔者认为:脏腑辨证、经络辨证,可以合并到“脏腑经络辨证”]
六经辨证(编者按:教材所提经络辨证,为“广义六经辨证”,即从六经入手,包含病位病性的独立完整的辨证体系)
卫气营血辨证(编者按:教材所提卫气营血辨证,为“广义卫气营血辨证”,即从卫气营血入手,包含病位病性的独立完整的辨证体系)
三焦辨证(编者按:教材所提三焦辨证,为“广义三焦辨证”,即从三焦入手,包含病位病性的独立完整的辨证体系)
除此以外,尽管教材没有专门提及,但是实践中常用的还有方证辨证、分型辨证,同样分别属于从常用方证、病症分型入手,包含病位病性的独立完整的辨证体系。只不过,分型辨证因从病症切入,属于辨证论治的参考,故略去不论。但方证辨证则和“八纲气血辨证”、“脏腑经络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同为独立完整的辨证体系。打个比喻,就如同世界语、英语、汉语、日语、法语、德语一样,尽管外在形式有差异,但实质都是人类某种独立而完整的语言。
最后,我们要提出一个问题:胡希恕先生的学术体系,是以“八纲气血辨证”为核心的“六经—八纲—方证”体系,此学术体系到底从何而来,是直接源自其启蒙老师王祥徵,还是受汤本求真等日本汉方医家的启发影响呢?此困惑曾萦绕我心间很多年,乃至于2007年我在整理汤本求真所著《皇汉医学》之时,还把有人认为胡希恕先生“所阅之书既多,则反滋困惑而茫然不解,后得《皇汉医学》,对汤本求真氏之论,则大相赞赏而有相见恨晚之情,于是朝夕研读,竟豁然开朗,而临床疗效从此则大为提高”,误认为是胡希恕先生的自我评介。后来,在2011年,日本友人回赠“胡希恕名家研究室”胡希恕先生生前录音资料,我才得以聆听胡希恕先生对自己学术体系的自我评价。胡希恕先生如下这段话是完全连贯而不加删减的“我对伤寒、金匮,我是没少下功夫,差不多有50年了吧。但是,像我这么说的还没有,在我以前没有这么说过的。所以,我希望,咱们好好研究研究。(日本留学生:好,谢谢)。尤其,我看你们那儿有很多进步的人,上次咱们开的伤寒讨论会,我认为汤本氏那本书还是不错的,汤本求真。他那个书啊,他就是三阴病没明白,有些地方啊,当然谁做东西不能完全都好啊,他对于方证的分析,有些地方挺好,那个书还是不错,你们还可以看,比近来杂志发表的东西强。”——胡老在对自己的学术体系做出自我评介后,马上对汤本求真的著作作了评价。可见,有人在胡老去世后,认为胡老的学术思想受汤本求真影响至深的说法,恐有猜测之嫌。
胡老反复强调其学术体系“这个现在还没人这么说”、“像我这么说的还没有,在我以前没有这么说过的”,是否在他以前,就没有人提出和胡老同样或类似的学术体系呢?笔者近年来广搜博览,反复查阅,发现,至少有民国医家陈逊斋先生、现代医家陈伯涛先生、日本医家喜多村先生之学术体系,与胡希恕先生之体系比较接近。这三位医家的学术著作并不多见,乃至我在资讯信息如此发达的当代,亦费尽周折才得以查阅。估计胡希恕先生当年未曾得以阅览,只得孤独摸索,空谷幽兰无处觅知音。笔者认为,尽管胡老独立思考、创立其独立的学术体系,但不排除在胡老之前、之后也有医家独立思考、殊途同归,而形成“英雄所见略同”的境地。
概言之,对中医辨证体系而言,无论是“当代教材常用体系”,抑或“经典伤寒温病体系”,都可以归结为“三足鼎立”的三大流派:一是八纲气血辨证(许叔微、胡希恕等为代表),二是脏腑经络辨证(成无己、刘渡舟等为代表),三是方证相对辨证(孙思邈、徐大椿等为代表)。
[2012年4月1日,刘观涛撰文,2012年4月25日冯世纶教授审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