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砸牛顿的苹果 于 2011-8-19 21:20 编辑
3 f: ]1 x6 A8 K. j2 t. Q& r9 B% g; p0 u/ e4 z
2011.08.19 20:14:42 讲课老师: 王方平
+ Q4 r; ^- G8 G% U* d% ]- O6 o1 E! d" R
; l E$ l" Z- @; S3 N# r* }7 P
大家好 今天由我来和大家一起学习几个泻心汤方剂的鉴别和临床应用。 泻心汤方,主要针对的是五证中的痞证,在临床上应用非常的广泛,特别是治疗消化道系统方面。所谓痞证,就是病情所表现的寒热错杂,交阻于心下,痞闷不通,气机不得升降。一般是虚寒水饮与湿热互结,以少阳病和厥阴病多见。 从病机上讲主要是气机障碍,气的升降流通障碍。病位在中焦。寒热水火逆乱互结,中焦无治,气机失畅,则上犯下侵中阻。上可呕逆酸苦,中则痞结胀闷,下会肠鸣泻利。相似病机,不同侧重,伤寒论中有诸泻心汤类方对治。 3 K0 q2 T* e+ f
咱们先看一下治痞祖方半夏泻心汤 《金匮增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篇 18、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半夏泻心汤方 半夏(半升,洗) 黄芩 干姜 人参(各三两) 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 甘草(三两,炙)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心下痞”。上下之气不能交互流通,寒热互结。太阴阳明合病。水热,上逆做呕吐,下趋就肠鸣或腹泻。 半夏,辛温。《神农本草经》: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喉咽肿痛,头眩胸张,咳逆肠鸣,止汗。 干姜,辛热。《神农本草经》:主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澼下利,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气,通神明。 黄芩,苦寒。《神农本草经》:主治诸热黄疸,肠澼,泄利,逐水,下血闭,恶疮疽蚀,火疡。 黄连,苦寒。《神农本草经》:主热气,目痛,眦伤,泣出,明目,肠澼腹痛下利,妇人阴中肿痛。 半夏是治痞圣药。要用生旱半夏。辛温而燥,能降水饮,降气止呕吐,散结气,偏于中上焦。芩连入阳明,清理热,也可以针对协热而利,芩连姜夏也是辛苦除痞的性味配伍。同时姜夏入太阴针对水饮,味辛还可针对表邪刚入里的表证,发散降逆。草枣参养胃气津液。全方配伍严谨,病机紧扣,治痞而上中下兼顾。所谓治痞祖方,由此可见。 凡中气虚弱,寒热互结,升降失常,而致胃肠不和者,以心下痞满,呕吐泻利,苔腻微黄都可运用本方。这个方子治疗诸多的胃肠疾病,包括顽固性的口腔溃疡,口臭,慢性肠炎等,
, A. q0 j7 q' w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149) 半夏(洗,半升) 黄芩 干姜 人参 甘草(炙,各三两) 黄连(一两) 大枣(擘,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须大陷胸汤者,方用前第二法。(一方用半夏一升。) 这里出了三个方剂:小柴胡汤,大陷胸汤,半夏泻心汤的应用指征和鉴别。小柴胡汤是少阳,发热而呕,柴胡证在者用和解法。大陷胸汤是心下满而硬痛的结胸,属痰饮瘀热互结阳明大实痛要泻下。半夏泻心汤是但满硬而不痛的痞证,阳明太阴合病属厥阴要寒热并用,泻热温散寒饮。是不是说的很明确。
& [" F' z8 m* b2 a3 a# h& M5 Q! f4 ]# X; G1 ?. E
/ H. b/ G- [9 O3 ~% ?
6 I1 ^ U9 q I" p$ o# W6 M$ i
8 W7 l' q: {: B' d接着看生姜泻心汤 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157 ) 生姜(切,四两) 甘草(炙,三两) 人参(三两) 干姜(一两) 黄芩(三两) 半夏(洗,半升) 黄连(一两) 大枣(擘,十二枚) 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这里大量用生姜加入四两,干姜用了一两,除痞证外可见水饮加重了,湿热上逆“干噫食臭”,下趋则“腹中雷鸣下利”。上逆下利突出。水多于热,下焦水寒。 于是干姜更加生姜,加大化饮降逆力度。 姜,味辛温。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澼,下利。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气,通神明。生姜更可以止呕逆,多汁而养胃气。干姜和生姜,主治相同,干姜偏于守中,生姜偏于降逆。因此四两生姜加一两干姜就是五两,量很大,专门用于对治太阴虚寒水饮。 这个方子主症就是痞证的基础上出现了“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很多西医说的胃肠道炎症,都会有这个现象,用这个方子疗效就很好。
3 D. j7 `+ z+ F+ J& b( I
% K0 i+ @1 n2 |8 p( R, p" c5 {* @! J3 x& ]& O9 Q
0 v$ s7 G" S# n. J
/ P( L, t& x2 M9 b2 F8 @" \0 T# Y0 B) T3 v9 K
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158) 甘草(炙,四两)黄芩(三两)干姜(三两)半夏(洗,半升)大枣(擘,十二枚)黄连(一两)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升,日三服。 甘草泻心汤,伤寒中风,被反复误下,出现痞证之外,更伤了胃气津液,下焦虚寒水饮更盛。 “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 胃气津液不足,下焦寒饮上逆,与上焦热交结,则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因上焦热不下,又有津亏失养 此时,本可以以生姜泻心汤来解决,医以为里实,更下,于是“其痞益甚”“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水饮多津液亏,虚寒更重了。所以去人参,因人参偏寒。加大甘草药量补虚养津液胃气而缓急,同时缓其急迫。此外,对于寒热水饮错杂的粘膜溃疡疾病,最伤津液,所以甘草泻心汤还可以对治典型的狐惑病。上热下寒之厥阴病,蚀于上下部者皆可治疗。
3 l+ r0 D8 U& j/ C7 F) Q
. p. Z3 a2 z `! g7 v; K# `
4 h6 S8 I d( t% A1 Y/ Z' m. v( d! Z
1 O% _" M9 k9 t: W
简单总结一下: 三泻心汤共同病机是表证误下或解后因胃气虚,升降失调,寒热(水热)结于心下之而见心下痞满,心烦呕逆,腹中雷鸣,下利等症。 半夏泻心汤痞胀呕逆明显。 生姜泻心汤痞而水饮内盛、干噫食臭腹中雷鸣下利明显。 甘草泻心汤,痞而偏重下焦虚寒水饮,下利日数十次,甚或完谷不化。 泻心汤方子就讲到这里,临床上很广用的,大家都要认真学习,理解透它,多运用。 其实治痞证的的方子还很多,如旋覆代赭汤,大黄黄连泻心汤,附子泻心汤,黄连汤师父的《伤寒论类编补遗》里讲的很细致,大家多看书细细体会。 5 ^& L% I# B1 `! Y# Z* p' 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