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体质与养生”讲义,兼致城市中青年(一)
(2011-07-01 16:43:33)
说明:上周,应学校领导相邀,给我校非中医专业老师讲了一堂关于体质与养生的常识性课程,会议由学院严书记主持,内容对一般城市中青年有所帮助,故整理于此。由于上课用的是PPT,参照起见,更容易理解,故PPT内容附后。
各位老师,上午好!
我把“体质”与“养生”分开谈。
我想通过介绍“体质”,让大家对中医有所了解,通过讲“养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讲体质,首先强调体质是中国人的基本认识。我想问个小问题,有三样东西,请大家回答哪两样关系最密切,很简单:鸡、牛和草。
(绝大多数听课者答:牛和草)
这个问题没有正确答案,但有两种情况,东方人的答案一般是牛和草;美国的学生绝大多数答案都是牛和鸡,因为鸡和牛是一类的,都是动物;中国人怎么来谈牛和草呢?是因为牛吃草的关系,实际就是东西方思维方法的不同:一个注重关系,一个注重本质联系。
目前世界上有一个研究很值得我们重视,就是以东亚为版块,研究东亚主体的思维特征。有一本书建议大家读一读,就叫《思维的版图》,里面就有很多类似的案例。
讲到这我再问第二个问题,大家一定听说过人参、黄芪,我想问大家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人参治什么病?
(有老师说“补虚”)
补虚?虚不是病,虚只是一种状态。
所以,人参不治什么病,但却可以有效调整状态。黄芪等也一样。
那针灸呢?也一样,它不是专门治疗哪个病。
往往讲到中医,就讲到中医的“调整”,这里就牵扯到一个更本质问题:我个人认为中医总体上说,她主要不是治病的,中医整体优势是调整状态。
前两天,美国一位有华人背景的战略学家在西点军校给空军学员上课时说过:中国人善于下围棋,下围棋就是布局,不是立刻吃掉你,布局好了后综合调治,讲究一步步,甚至互赢。
(而欧美人只是下国际象棋,一口气要吃掉对方)
这种说法对不对呢?我认为有一定道理。
我想,不管中医西医,不管你搞什么,中国人首先要了解中国人的思维特点,或者东方、东亚为主体的思维特点。这里必须客观的说:中国真正认识到的,或者直接能治好的病不多,中国不是通过认识病,弄清楚病的所有特点才开始治疗的。中医尽管有很多病名,但真正能称之为“病名”的大概只有一个:“消渴”。今天西医的观点说病要有五个要素:明确的病因,明确的病变部位,明确的临床诊断(症状),诊断“金指标”,明确的生物学机理,然后才有针对性的措施(尽管多数情况下难以做到,特别是针对性的措施)。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医大概只有一个可以够格病名:“消渴”(类似于糖尿病),“中风”、“感冒”都算不上。但是中医却能把这些病都治得很好,越是疑难的,也许越好,就是因为它不是直接治病的,她强调的是综合调整,根据生病了的人的特殊状态,进行综合调整的。
学中医都知道,中医有辨证论治。这个“证”字不是我今天要讲的,但是特别提出了为什么50年代以后把“辨证论治”做为中医的特点之一,其实就是回避了一个问题,中医不是直接治病的。下国际象棋大家知道,直接把对手吃掉;下围棋,它布好局,把对方包起来的。所以从某种状态来说,或者从某种角度来说,中医它更注重的是一种综合症,是一种状态。
看看药物,包括黄连,我们现在理解清火解毒,就是消炎,对吗?不完全对,两者有重叠,但是不完全一样。
我做了这么多年医生,所接触的绝大多数都是西医,因为我是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的会长,我们学会三千多个会员,中医只有两三个,所以很清楚,西医它是线性联系,它的因和果一定要搞清楚,不知道的,就没法治疗。
中医呢?不是这么回事情。我刚到学校时(80年代初)我们学校和哈佛医学院签了个协定,说上海中医学院和哈佛医学院一起攻克艾滋病,我当时觉得很奇怪,中国还没有艾滋病,你怎么去攻克?后来知道,我们学校很多去美国的毕业生,就在艾滋病这一块做得很不错,有几位我很熟,就是因为根据中医学思路,能做到调整状态,艾滋病人症状改善了,活得不错。中医不一定需要了解因果关系,做到针对性的调整状态就好。西医治疗呢,它一般只有三个策略,阻断、征服、替代,能解决一些问题,但是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因为阻断、征服、替代都需要彻底了解机理,但西方科学格言说“自然界往往躲藏起来”!你要弄清楚机理,谈何容易!包括癌症!弄不清,你就束手无策!调整状态,状态你总是能够分析的,因为有一系列的症状、表现等等,因此,80年代老校长王玉润敢于与哈佛医学院一起研究艾滋病!
其实,中西医差异很多。例如,同样看临床症状,西医往往看特异性的,比如说痰中带血,如果说血呈泡沫样的,伴气喘,我们知道左心衰了!铁锈样的,可能是大叶性肺炎……。中医就不一定看特异性了,中医往往看相兼症状,咳血是“生气”后出来的,我们叫肝火刑肺,要降火降气;伴随呕吐的,要考虑胃底出的,所以我们考虑很多伴随症状。中西医看问题的角度完全不一样。
刚才书记说了我喜欢研究哲学。其实科学哲学有个原则,任何观察都有“理论负荷”。什么是“理论负荷”呢?就是你带着怎样一种观点,就会怎么去看,看到什么!不是所有的人看同一个问题结果都一样的。
我有个朋友,现在在新西兰大学做教授。他就非常感慨,他说从症状学、描述学的角度,中医大大超过西医。双方的着眼点不一样,但正因为不一样,所以中西医学才有互补的价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