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键词:阳明病证;伤寒论;中医护理
《伤寒论》是祖国医学四大古典医著之一,其中有关护理的内容 ,对指导中医护理亦有积极意义。本文仅就阳明病证的中医护理,浅谈体会如下。
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胃为水谷之海,喜润恶燥,胃阳素旺,病入阳明,易于化热化燥,而成正盛邪实之证。临床护理中,关键要辨析脘腹痞满,湿热内结的程度,而采取相应护理措施,以“保胃气、存津液”为原则,达到“腑气以通为用”,“釜底抽薪,急下存阴”而防患于未然。
1 阳明经热证白虎汤证的护理要点
“伤寒,脉浮滑,此表里俱热,白虎汤主之”。本条辨脉以言病机,来说明太阳化热已转阳明的脉象。临床典型证候简要概括为“五大一黄”症。即:大热、大汗、大渴、大烦,脉洪大,舌苔黄。病属阳证、热证、实证、里证,方用白虎汤以清阳明独盛之热。护理上一要讲究煎药方法。古方中告诫:石膏用量要足,打碎先煎意在加强清解阳明气分弥漫之热,重用石膏取其寒凉可清肺胃实热;知母清泄肺胃实热,又可滋阴润燥;粳米煮熟汤成去渣,与甘草防止寒凉伤中之弊,又可充实汗源。二要注意服药次数。白虎汤要求日服3次,意在及时滋养胃家气液。药后汗出而凉,伴脉静身凉为佳象也。三要重点观察“五大一黄”症的改善情况。重在辨清真阴假阳证,亦会出现脉细或数甚之洪大,这时须结合病人全身情况进行护理,严防阴阳相反而虚其下焦之阳。对药后出现头汗而不流,伴手足逆冷者要及时配合医生急用四逆汤挽回误治。亦要辨清真假寒热证,真寒假热证不可误用寒凉清热药;对虚弱患者,阴虚者要清中顾阴,饮食调护要充分体现清补的护理原则。
2 阳明腑实证三承气汤证的护理要点
2.1 讲究三承气汤科学的煎服法
(1)调胃承气汤:为发挥其泻热润燥、通便除烦之效,煎服法非常重要。大黄去皮清酒洗意在加强其苦寒泻热、走而不守之功。大黄、甘草先煎,后纳芒硝共奏其缓下热结之功。调胃承气汤有两种服法,太阳病初入阳明出现胃气不和,谵语之证应少少温服,药后力小恰到好处;对阳明燥实内结之腹胀,无大便,心烦伴蒸蒸发热者则要温顿服之,力大方可荡涤实热。护理中要根据患者腹胀程度及症状,指导其采用正确服药方法,以快速达到软坚通便、泻热和胃之目的。
(2)小承气汤:“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因与承气汤一升,腹中转气者,更服一升;若不转气者,勿更与之……”。服小承气汤后,腹中转矢气为肠中燥屎移动,此时可再进汤药加服,若腹中未转矢气则尚无燥屎内阻,则要中止再服,以免泻下伤津。对此,护理要慎之又慎。在工作中曾有一失误教训。患者张某,女,65岁,以高热收入住院,3日后出现小承气汤之阳明痞满证。服用汤药后肠中矢气未转,家属求愈心切再与服之,造成泻下太过反伤津液而加重病情。对于药后不见大便,脉反涩者,则要针对其虚实挟杂而采取攻补兼施之法。
(3)大承气汤:大承气汤峻下热结、荡涤湿热,此方煎服方法为先煎厚朴、枳实意在行气利气,大黄后下奏其推陈之力,芒硝冲服意在先软其坚。分次温服,燥屎排出,攻下热结后应停服。笔者在临床护理中感触颇深,若不讲究煎药方法,既无大小承气汤之峻下轻下热结之分,后果会延误病情而造成危证丛生。
2.2 药后观察及护理
(1)药后有无矢气,腑气通否是关键。护理要及时观察大便排出情况及腹胀满、坚硬拒按,绕脐痛、腹满而喘等症状缓解或消除否。对有热结旁流之证,因其最易伤津,应速取小承气汤攻下结实,采用通因通用之法,亦可配合灌肠而取速效。身体虚弱之人,易出现虚脱之症,应预先准备米汁或面汤,及时服之以防亡阴亡阳危象出现,亦可备用参麦针剂而回阳救逆。
(2)柯韵伯云:“多汗是胃燥之因,便硬是谵语之根”。腑气通后亦要观察蒸蒸发热、手足汗出情况的改善。热退汗止,脉静身凉,诸证豁然。饮食护理要充分体现养阴和胃之法则。选用清淡、易消化富营养之品,及时补充清凉饮料以“保胃气、存津液”。
(3)阳明腑实出现沉实之脉时应下为好。应下失下,而致热毒炽盛,舌燥苔黑亡阴证。此时应立即补充已虚之液,更应及时服用大承气汤解大便燥屎之候。护理中也应注意观察亡阳证之舌质嫩,或可见黑苔,但舌面湿润,伴口渴喜热饮,四末厥冷则属四逆汤证,应予以鉴别而对症处理。
3 对阳明病欲解时的认识与体会
《伤寒论》中载有:“阳明病,俗解时,从申到戊上”。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阳明病属正盛邪实之证。太阳落山前后的申至戊上,是阳明病发潮热之时,又是其缓解之时。阳明经气得时而旺,使“邪气渐退,经气渐和”。护理人员要以高度责任心,精湛的技术,在中医理论体系指导下,严格掌握服药时间,注重药后观察,饮食调护,掌握疾病转归向愈的时间,以此更好地发挥时空理论对医学护理的指导意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