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http://blog.sina.com.cn/edgod
所谓诗歌,大抵分为旧体诗和新诗(或说“白话诗”),如果是创作旧体诗,对于基本的诗词格律,那是一定要掌握的。那么,这些格律,又有些什么呢?
简单说,就是押韵(也有人写作叶韵)、平仄、对仗。
一、押韵
有小学文化大概就能掌握押韵了,为什么呢?因为学过拼音嘛,呵呵。
汉语的每一个字的语音,结尾都是以韵母结束的(这里不包括一些地方方言),所谓押韵,就是旧体诗的几个结尾字,必须用同一个韵母,或者相近的韵母。这样,让相同的乐音在同一位置上重复环绕,构成声音上的美感。
举个例子,李白的《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guang)
疑是地上霜(shuang)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xiang)
这里,第一、二、四句的结尾,“光”、“霜”、“乡”三个字都是以ang为韵母的,才具有乐音上的美感。至于“月”字,呵呵,在旧体诗中,第三句可以不必押韵,有时候第一句也可以不押韵。
其实,就算是儿歌、顺口溜,往往都需要注意这个问题,比如——
两只老虎、两只老虎
跑得快、跑得快(kuai)
一只没有耳朵
一只没有尾巴
真奇怪、真奇怪(guai)
这是儿歌,顺口溜呢?比如劝酒时的常用语——
感情深(shen)
一口闷(men)
感情浅(qian)
舔一舔(tian)
注意到诗歌与儿歌、顺口溜的区别了吗?除了文字雅俗的问题,诗歌押韵的位置非常严格,而儿歌和顺口溜就相对随意得多了。如果一首“诗”,连押韵都没有遵守,那么,即使文字再怎么华丽,其实,连顺口溜都算不上,就别开玩笑叫什么诗了,……
或者有人会有疑问:“怎么我读古人的诗,并不觉得他们很严格遵守这个押韵的规则啊?”
比如,李益的《江南曲》——
嫁得瞿塘贾
朝朝误妾期(qi)
早知潮有信
嫁与弄潮儿(er)
“期”、“儿”的韵母完全不同,一个是i,一个是er,哪里有押韵的感觉?
其实,在唐代,“儿”字读作ni,所以,当时这两个字肯定是押韵的,只是由于语言文字的发展变化,在今天读起来不押韵罢了。但是,我们不能要求古人预知今日的语音。同样,我们创作诗歌,也需要按照今日的语音规则。
二、平仄
这两个字,现代很少用了,不过,换成另外的一个词,或者容易理解,那就是“四声”。所谓四声,其实同样是小学知识,就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这四声,比如ā、á、ǎ、à。因为语音是随着历史发展而有所变化的,在古代,四声是指平上去入,后来,平声逐渐演变为今日的阴平、阳平,而入声则逐渐演变到上、去两声中了。
这里说得有些麻烦了,不过简单来说就是,所谓平仄,基本就是指文字的声调问题,古时候“平”就是平声,而仄,则指上、去、入三声,现代平则指阴平、阳平,仄指上、去两声。
那么,分清了平仄有什么用呢?就是为了音节上的美感了。
旧体诗,其实还可以分为“古风”和“今体”,古风,指诗经体、楚辞体等,在平仄上一般没有严格要求。而今体,一般指绝句、律诗,平仄上的要求就很严格了。另外,词、曲,在平仄上的要求同样非常严格,所以,一般谈到今体的时候,往往也是包括词、曲的。
比如,五言绝句,一般在声调上是这样要求的——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起式】
或者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起式】
加括号的那些,比如“(仄)”,就表示“平仄都可以,但最好用仄声字”。
至于词、曲,大家百度、谷歌一下词牌、曲牌,自然可以找到许多这种“平平仄仄平平仄”的东西,字数规定了,连字音也规定了,所以,一般说创作诗,可以叫“写诗”,而如果是创作词、曲,则一般都叫做“填”了。
同样,我们来读一首王之涣的五言绝句,《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这一首,就是按照上面所举的五言绝句的仄起式写的。同理,如果你读到某位古代诗人写的绝句律诗,并不符合这些要求,完全可以考虑这是因为语音变化的关系,不必担心他们的是不是对平仄不熟悉。
三、对仗
所谓对仗,是指文字上的对应关系了,也就是在诗歌中需要像对对联那样创作。同样,在古风中,这种要求不是特别严格,但是,只要你用了,就需要认真对待。
旧时代的蒙学教育中,有一本和三字经差不多同样重要的书,叫做《声律启蒙》,讲的就是这种对仗关系,比如开篇就是:“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换个现代大家熟悉一些的说法,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等。
还以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为例,第一句的第一个字,“白”,是一个形容词,而且是关于颜色的,则第二句就同样要具有这些特点,所以,他用了一个“黄”字对应,后面同样,“日”,名词,则“河”也名词,“依”,动词、“入”也动词,“山”,名词,且是景物,则“海”也是名词,同样是景物,后面所有的字词,无不遵循这一规则。
也许有人会说,“这些都是旧框框了,我们要突破”,呵呵,所谓“继承发扬”,如果连这些“旧框框”都没能掌握,又何谈突破?也许又有人说,“我们又不是古代人,不必遵循古人的规则”,说这话的朋友,请去读读近现代的那些诗歌,如果是旧体,是否也一样很认真地遵循着这些规则。
这里,只是粗略地谈了下旧体诗最基本的一些格律问题,还有一些更为复杂的内容在里面,比如填词时需要注意的用典问题。其实,就算是五四以后兴起的新诗,也并非完全抛弃了这些格律,比如押韵,在新诗中,只是更加自由了,不那么强求依韵到底,语言的跳跃更加自由罢了,而对于韵律感、节奏感的追求,仍然是新诗和旧体诗一脉相承的内容。并不是字数相等、用点文言,就是旧体诗的,也不是堆砌一些华丽的词藻,就算诗歌的。
比如著名的“梨花体”,之所以被人诟病,就是这些顶着“诗”的名头的句子,不过是一些简单句的分割,——
毫无疑问
我做的馅饼
是全天下
最好吃的
——《一个人来到田纳西》赵丽华
或者赵女士有自己的“诗意”在,不过,这样的“诗人”,这样的“诗歌”,的确令人迷惘,“诗,怎么了?”
————————
补充两句:
其实,看到现在很多朋友对旧体诗感兴趣,很开心,这其实可以算是一种中国式的“文艺复兴”,一种民族意识的觉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