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诊尺肤 自《内经》以来就有“按尺肤”之记载,通过诊察尺肤的情况,以作为了解全身病情的一部分依据,称为诊尺肤,或称尺肤诊法。
诊尺肤的方法,最早载于《内经》,《灵枢·论疾诊尺》有:“余欲无视色持脉,独调其尺,以言其病,以外知内,为之奈何?岐伯曰:审其尺之缓急小大滑涩,肉之坚脆,而病形定矣”。历代医家对诊尺肤的认识不一,临床运用也较少。
(1)关于“尺肤”的部位 一般认为“尺”指尺肤,其部位在肘至腕(手掌横纹到肘部内侧横纹)之皮肤。这种理解比较普遍,但此部位应包括内与外两侧之肌肤。其部又分为上、中、里三部,近寸口部位为上,近尺泽部位为尺里,两部之间为中;沿鱼际前缘上肘部尺泽穴处为外,沿尺侧后缘上肘部为内。
(2)诊尺肤的机理 尺肤与全身脏腑经气相通,并有一定的相应部位。通过尺肤可以了解全身五脏六腑的信息。《素问·脉要精微论》说:“尺内两旁,则季胁也;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内以候膈;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内以后檀中。前以候前,后以候后。上竟上者,胸候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胫足中事也。”这段原文的意思,即认为尺肤是全身脏腑、组织器官的缩影。如“上竟上”、“上附上”、“中附上”、“尺内”、“下竟下”,即是从腕至肘,依次而下,十分准确地对应着从头至足的肢体和器官(图1)。
图1 尺肤诊法示意图
《内经》的论述,即是将人体从头至足按比例缩小,依次排列在尺肤上,因而尺肤诊法亦是生物全息律在中医诊断学上的一个典型例证。所以说,尺肤为全身皮肤的缩影,五脏六腑于尺肤部位皆有全息投射区域,故诊病往往可以独取尺肤,诊尺肤和诊寸口等一样,可以反映全身脏腑组织器官的病变,可以判断内脏的盛衰虚实。正如《灵枢·论疾诊尺》说:“审其尺之急缓大小滑涩,肉之坚脆,而病形定矣。”
(3)尺肤的主病 从尺肤部位包括内外二侧肌肤这一观点及角度来看,由于尺肤是手三阳经、手三阴经循行经过的部位,故其辨病定位为:尺肤阳面(即手背侧)主要诊察大肠、小肠、三焦的病变;尺肤阴面(即手掌面侧)主要诊察心、肺、心包的病变。从尺肤肌肤的张力与弹性程度,以及润泽与寒热状况,如缓、急、滑、涩、冷、热、浮、沉等,可以推测出疾病的阴阳、虚实、寒热、表里之病理变化。大体可归纳为八法八纲:
八纲:
①尺肤缓:即尺肤部位的肌肤缓纵不急,其证主热、主气虚,多见于温热病及久病虚损。热性开泄,故热邪可使肌肤弛缓不收;气虚不能充养肌肤,则尺肤缓纵不急。
②尺肤急:尺肤部位拘急绷紧而不弛缓,其证主寒、主痛,属实,多见于外感风寒及寒痹、诸痛。寒性收引、凝涩,寒束于肌肤与经脉,则尺肤拘紧;寒凝血脉,不通则痛。
③尺肤滑:尺肤部位光滑而润泽,有流利光彩之容。其证属阳,主阳气绰泽,多见于风病,亦多为正常之象。阳气充盛则外泽温煦肌肤,以使尺肤润泽而滑;风为阳邪,外风袭于肌表,卫气为之激荡,而可使尺肤扬溢光泽,亦显滑利。
④尺肤枯:尺肤部肌肤枯涩、粗糙或肌肤甲错。其证属阴,主阴血亏虚或气血瘀阻,多见于血痹、虚痨之病。阴血不足,肌肤失于濡养滋润,则尺肤之部见枯萎骞涩之貌;气血凝滞,经脉失畅,肌肤供养失调,以致尺肤部之肌肤失荣而枯涩、粗糙,严重者则出现肌肤甲错。
⑤尺肤浮:即表现为尺肤部位之肌肤愤然沸起,肌肤丰满,呈升腾浮发之状。其证主表,属实,多见于诸病初起,外感风湿、湿温病等。邪气入侵肌腠,正气奋起抗御,正邪斗争,故为实证、表证。
⑥尺肤沉:征见尺肤形损而减,肌肉瘦削,显萎缩沉伏之态。其证主气血亏虚,津液耗损,多见于久病、虚劳,以及大吐大泻,气血大虚或吐泻津液大损,肌肤失于充养及濡润,以致尺肤形损而减,肌肤不丰。
⑦尺肤冷:尺肤部肌肤自觉冷感,触之不温,甚或有如触及冰块之感。其证主寒,主阳虚,多见于外感、虚劳。风寒袭于肌表,或寒邪直中太阴,或阳气亏虚,以致肌肤为寒邪所束,阳气不能达外,或阳气不足,失于温养,则出现尺肤冷感或触之有不温发凉之感。
⑧尺肤热:自觉尺肤部灼热,触之觉有烫手之感,或见尺肤红肿而热。其证主热,主阳盛阴虚,多见于外感热病、中暑、肺热咳嗽等病。阳明实热内盛,或暑热外袭,或热邪蕴肺等,均可使肌肤炎灼,而出现尺肤部灼热烫手,或自觉温热难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