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 煌
(一)
中医药学是中国人传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方式,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会有不同的中医药形态。比如,汉唐时代,是中医的经验化时期,中医药学的精气神无不积聚于此时。金元时期,各家学说纷纭杂至,是中医的杂学化时期。明代,理学昌盛,于是各家大讲阴阳太极性命之学,是中医的理学化时期。明末清初,倡导实学,医学精神为之一振,伤寒温病之学盛行,是中医的复兴时期。而晚清医家以舞文弄墨为时尚,医案写成骈体文,俗文化充斥其间,是中医的庸俗化时期。五四运动以后,中医界的有识之士倡导科学化,发皇古义,融汇新知,其时的中医形态焕然一新,但其进程很短暂。新中国建立以后,特别是文革期间,是史无前例的中医政治化时期。而改革开放以后,又进入了中医的政治化、市场化、现代化相交错更迭的时期,现代的中医形态更是五花八门。不同时代的中医,其内容不一样,思路也不一样,试问,当年鲁迅先生尖刻讽刺的那个中医,与汉代的张仲景、唐代的孙思邈能一样吗?同是中医,朴实的汉代经方与虚玄的太极水火能兼容吗?还有,不同的地域,由于地理环境、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的不同,也带来各地中医药的不同形态和特征。西北中医,用麻黄桂枝者多;两广中医,用新鲜草药者多。江浙中医用药轻灵纤巧,多用养阴理气清热剂,而川蜀中医用药峻重,多用辛温散寒化湿方。所以,讲中医,不能离开具体的内容;讲中医药现代化,更不能笼而统之谈现代化。否则,必然导致意见相左。近年来中医药存废话题重提,对此,很多人谈得慷慨激昂,说得怒发冲冠,但细细想想,他们各人心中的中医其实是不一样的,所以根本没有说到一起去,犹如盲人摸象一般。
(二)
就目前中医药的发展现状来说,最需要的还不是科研经费,而是科学精神。世间的学问未必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但真学问必然是从看得见摸得着开始的。中医的当务之急,是与玄学绝交,尽快沿着自然科学的轨道运行。不要再强调“医者意也”,不要强调追求“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境界,不要轻信“内观”“自省”“顿悟”及特异功能,中医药的临床技术以及理论肯定离不开前人长期实践的经验积累。尽管阴阳五行不可捉摸而富含深义,但中医主要是用药、用方、用针、用灸、用力看病的,而不是用概念、用术语、用意念、用心诚看病的。中医药不是巫术,也不是宗教。《周易》蕴含着古代中国人的智慧,与古医学也有相通之处,但欲为中医,不读易经可以,但不读《素问》《灵枢》《伤寒论》《金匮要略》万万不行的!所以,当今的中医界,也不要过分强调医易同源。还是让年轻人多专注于临床,专注于医疗技术,专注于研究古代医学经典为好。
(三)
科学的方法是四海皆宜的,当然,中医药也能用。讲中医药现代化,就是希望中医药不能排斥现代科技,包括不能排斥现代医学。上个世纪就有人用塞里的应激学说去解释《伤寒论》,用控制论、系统论来解释中医理论,有别开生面的感觉。循证医学是从国外传入我国的新兴学科,现代就用于中药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的评价,虽不能说尽善尽美,但其严谨性让人折服。现代的数理统计方法,如因子分析、聚类分析、数据挖掘等,在中药古代文献的整理研究上大有用武之地。还有,现代医学关于疾病的认识,也照样可以帮助中医药提高疗效,因为古代中医的识症,就包括辨病。现在将辨证与辨病分开的观点,是不符合历史经验和临床实际的。当今中医,如果不懂得现代医学,那是不可思议的。
(四)
吸收与借鉴现代科技,不能盲从。特别是在对待现代医学理论的态度上,更应注意。由于思维角度、认识方法及手段的不同,中医药与现代医学之间在认识人体和防治疾病的观念和方法上还是有许多不同点的。有人说,西医是治“人的病”,中医是治“病的人”。这句话虽不全面,但也提示了中医的优势在于重视整体,重视个体差异。所以,要尊重中医药的临床事实,不能因为现代医学理论不能解释而轻易否定。比如肿瘤的治疗,本人采用柴苓汤、炙甘草汤等经方,不治其“病”,但治其“人”,目标不是肿瘤的缩小与否,而是要其人“精神不跨,胃口不倒,体重不减”。可能这些配方没有直接抑癌抗癌功效,但留人治病,是从整体出发的疗法,根据我的临床观察,以上经方对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和提高生活质量确有效果。还有,要防止简单地引用药理实验的结果当作临床使用中药的依据,动物试验、体外试验毕竟与临床有相当的距离。
(五)
中医药人士要有自信:不因古而卑,不因土而卑,不因中而卑,不因廉便而卑。中国人用天然药物数千年,亲身尝试,经验弥足珍贵,古有何卑?中医药与各地风土人情紧密相连,其治疗方法,不外是喝汤针灸拔罐,人人从小见之,在乡间闾里行之,可谓土,但切近生活,是生活的医学,是生活的智慧,土又何卑?当今世界,东西文化平分天下,不能论高下优劣。中西医学也各有短长,当今来中国学习中药针灸的外国人数千上万,中医药已经走出国门,与现代医学一样能造福当今人类,中又何卑?中药价廉、针灸推拿简便,这本是了不起的优势,有助于解决当今国人看病贵之难题,只要当今有些医院办成医店,有些开方人甘当卖药人,所以,中医药的廉便反而成为自卑自鄙的理由。但我坚信,今后形势必然变化,中医药当以廉便为傲!
(六)
中医药虽有文化的性质,但说到底,中医药是防病治病的一门技术。看病就要在临床上见功夫。立足临床,是中医药所有问题的出发点和归结点。要以临床疗效折服世人,要以临床实战训练学生,要以临床成果考核医生,要以临床事实创新理论,要以临床经典训示后人,要以临床效益评估**。一切从临床出发,临床实践才是检验中医药理论的惟一标准。当今中医药界的伤痛,是临床人才严重不足,许多从事教学、科研、管理的中医药人员大多缺乏临床经历及经验,导致教学质量下降,科研思路失误,管理方法失策。这个问题已经十分严重,应该引起中医药高层的关注。
(七)
做中医难,难在用药。用中药难,难在没有规范,特别是现代社会能够接受的规范。在没有解决这个问题之前,讲中医药现代化、中药现代化都是没有意义的。剂型做得再精美,服用再方便,都是没有意义的。做医生的都熟悉患者在医生面前所说的话,只要有效,我什么都肯吃。用药规范,就是要保证有效,保证安全。从这个意义上说,制定中药的应用规范,成为中药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性工作。
(八)
中医药要走近大众。首先要让大众听得懂。中医药的名词术语往往让人似懂非懂,或者根本不着边际。中成药的说明书就应该好好改一改。比如小柴胡冲剂,用于“胸胁苦满、往来寒热”,不要说是老百姓,恐怕大多数的医药人员都看不懂。再如六味地黄丸,功效“滋阴补肾”,何为滋阴?何为补肾?老百姓看了必然一头雾水。而所主治的“头晕耳鸣、腰酸膝软、遗精盗汗”的几个症状,根本无法说清楚六味地黄丸的主治范围。再如附子理中丸,本是千年名方,但其说明书上“脘腹冷痛、肢冷便溏”,也让人摸不着头脑,当然也谈不上正确使用。其次,要让大众信得过。中药及其制剂一定要有有效性与安全性的评价。许多中药的疗效缺乏令人信服的证据,光靠传说往往不能让绝大多数的现代人接受。中药在欧美等国家遭遇冷落,原因主要在此。同时,中药也未必是无毒副作用的,许多中药常常导致肝肾功能损伤,龙胆泻肝丸导致肾衰就是。三是要让大众用得上,也就是要使中医药能适应现代人的生活节奏,要方便、快捷、经济、环保、卫生,要符合当今人们的审美情趣和生活理念。四是要让大众认得清。要教老百姓识别什么是真中医?什么是伪中医?这个任务十分艰巨,而中医药界几乎没有做多少这些科学普及的工作。中医药如果离开了大众的支持,就是一株失去土壤的古树,必然轰然倒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