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从今天开始由我和大家一起学习《六神类方解伤寒》当中青龙汤类方这一部分的课程。, F# s' W# }: o2 f6 u1 a5 L/ H. D1 Z3 A
这节课我们先学习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两个方剂:麻黄汤和仲景大青龙汤。
+ Q! a( Q% j k. Z! y【麻黄汤】! e9 I6 `. g% I3 U
麻黄(去节,三两) 桂枝(去皮,二两) 甘草(炙,一两) 杏仁(去皮尖,七十个)
& e) T* ?8 k$ n$ A* R( [, G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4 u: ^5 p8 p4 p9 ?汉传经方解析法 @ \2 T4 y( e4 ~
三才解析法
4 L. @% x$ \( z k( N3 @& i) A: S# W阳性药:麻黄3两、杏仁70枚、桂枝2两
8 k9 T7 q1 e, o3 x! T7 T平性药:炙甘草1两
6 h. E* e2 ^+ X }! {7 J( w6 Z阴性药:无+ o% L U! c; L6 H: L
四象解析法:3 G( J& \* d' s4 x" J* P8 D
君:麻黄3两
: ~6 e- Y: P9 b+ _臣:杏仁70枚、桂枝2两
1 Z2 P! l3 K9 S( b( V# N9 i+ o7 ]佐:炙甘草1两6 j: V7 c5 E( x7 P5 e
使:无
# K+ ?* s6 m. l7 l0 T药症:
2 g# @+ }# H. L( }- `% _* ~5 a& t麻黄 温 辛苦涩* {3 i' v7 A x% [3 q; U8 {3 w# m7 d
《本经》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癥坚积聚。
" L4 s) ?/ C1 H4 H! K桂枝 温 辛甘滋
# m/ s1 v b; X- d. Y《本经》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久服通神轻身不老。% U* h- R E! p+ {
杏仁 温 微辛苦7 \& w! s) Z6 Q' Y# q
《本经》主咳逆上气雷鸣,喉痹下气,产乳金创,寒心奔豚。4 a' `$ z3 T, @$ ^) D M
甘草 平 甘滋! {5 G, [6 g' g/ A) U: j
《本经》主五藏六府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创肿,解毒。久服轻身延年。& Z& g" J/ u& L) D3 H* }( s3 j6 y
通过“汉传经方解析法”可知,该方四味药属小方,以三味阳性药为主,佐以一味平性药,无使药。
' v; l7 G& U( H: d$ ~& G三味阳性药皆为性温之品,温能除治凉滞,那么麻黄汤便能对治五证当中的凉滞证,类方归为青龙汤类方。
. c4 x" i! m9 @" Z: u又由于君药麻黄善攻表发汗、除外感寒邪功专效宏,因此麻黄汤还能治疗外感伤寒,对治少阴外感伤寒证。
- Y. t6 [8 p) h K再仔细分析一下药症:
2 ^$ G: E! g8 x. b: W9 U君药麻黄,其性味温而辛苦,辛能发散、苦能涌泄,温能除治凉滞,具有很强的散寒通滞之功。其药性趋于“走表”,一切在表的病邪,如风、寒、湿,或气滞、水饮、血瘀等,麻黄皆可使之随汗而解。. C6 |7 ?+ y, e M
麻黄还能轻宣发越,解上冲之气逆,又能通血脉、破瘀血结痰。 R% m+ D' Z- W1 i1 x/ ^$ l
因此,仲景先师常运用大剂量麻黄对治外感病邪入里,侵犯脑位的情况. u+ w% g& e. j7 E' E
并在续命汤类方中将这一特性展现的淋漓尽致
# w$ @/ b: W" x" S现代药理研究称,麻黄中的有效成分主要是麻黄碱和伪麻黄碱,均具有兴奋中枢神经和交感神经的作用,能够导致血压升高。
3 E& G" a: t4 U+ T/ k# }7 G4 V有人可能会有担忧,大剂量的麻黄会不会导致血压过高的情况?但麻黄对血压升高的作用会随着浓度的升高而降低甚至消失,并且麻黄根中也具有降血压的成分,具有一定的反向调节作用。
5 [% E8 B( E0 h; W* L另一方面,无论麻黄汤类方还是续命汤类方中,麻黄常配合桂枝使用,桂枝中含有的桂皮醛同样有降血压和增加血流量的作用,能够制约麻黄的升血压作用。2 @8 K* x( L; y9 @2 a" y7 ?' O
虽然麻黄能够攻表发汗,发汗过多会伤及津液,但方中桂枝味甘滋,能补津液,再配合和胃气补津液的炙甘草,在辨证正确的情况下是非常安全的。
0 r' e! z9 K8 `. n臣药桂枝,温能祛寒,辛能发散,甘滋能补津液。桂枝能降逆气与麻黄的机制相同,通过解决“气不旁流”来体现。桂枝功能轻宣,透达发散而入表,对于瘀滞的结气、喉痹、关节等问题都可较好的对治。, g/ K! p' L% K/ `% r& w9 |
它与麻黄配伍,能增强其发散风寒的力度,又能协助降逆气,并止咳平喘,还能利节而解决头身、关节疼痛等症状。4 A; P( ?! n+ q
杏仁,温能散寒,微辛能发散,苦能涌泄病邪,能散寒降逆、理气除滞、降逆止咳。临床用杏仁一般捣碎后再煎煮有利于有效物质析出,以生苦杏仁疗效最佳。70枚,大概30-40g。而现在的饮片多为燀(chǎn)杏仁,指的是开水烫后再搓去皮的,临床中须多加注意。5 R6 G" m0 u7 X" T9 l4 u& [
炙甘草,不仅能护胃气、养津液,还能调和诸药,缓解君臣药的烈性,避免发汗太过。, B4 e0 R; }$ B0 C* G7 N; `5 V
麻黄汤的配伍组成大致分析完了,接下来我们再看看《伤寒论》中与麻黄汤有关的条文。
; Q; y# I. R0 j2 V条文:
6 Z& D1 r* b2 H- U# P/ Z, c. K3.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宋1)' V+ }! B' Q+ ^* D! h7 P
31.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伤寒。(宋16)
2 ]8 _2 _ a( w7 V- [35.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宋35), C3 [. ]% s9 p& V C; @- @
从上面条文来看,在《伤寒论》原书的体系中,麻黄汤治疗的是太阳伤寒证。但《伤寒论》中对于外感病的概念描述的很模糊,恩师刘志杰先生在《汉传经方辨治班》中便对外感病做了明确的规范。
1 r0 e8 [; d5 b. N" t从寒热属性而言,外感风寒湿邪皆属于外感寒邪,属性为寒凉。9 a! B1 V8 Q9 ?+ k
从病位角度而言,外感伤寒首先侵袭的病位为在表,即太阳和少阴。而太阳为表实热,少阴为表虚寒。
6 C" V9 l" `! B如患者具备了外感伤寒典型表现:“恶寒,头身痛,无汗,脉浮紧”,同时又有发热等在表的温热证表现,则为太阳外感伤寒证。从五证角度讲,是凉滞证合并烦温证,为寒热错杂之证,用药更理当寒热并用。% z) [, `4 T* M5 i7 d4 V) @
而少阴外感伤寒证则表现为无热或微发热,只有一派虚寒证的表现,用药也当以温热药物为主。' c a, s: p; o
虽然临床中用麻黄汤治疗太阳伤寒也常有效,但多适合太阳伤寒证初期,这时津液还未受损,此时以麻黄汤发汗,中病即止是可以的,再通过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进行自愈,对于体质较好的人可以达到治疗目的。
/ ^8 b0 V5 w8 {; J0 l) O b2 ?36.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麻黄汤主之。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宋46)
/ h, z% D. D1 f! `8 r这条指的是太阳伤寒证,过了八九日还没好,已经超过了“七日愈”的期限,伤寒证还在,就仍按伤寒证进行治疗。
. A- \4 v2 F! n/ C' c) f在服用药物后,病邪虽微解,但是仍有余邪,津液外发不透,大量的津液**在表或者上焦,出现头晕烦躁,甚至眼睛充血。这时机体仍需要宣泄,鼻子的毛细血管是最为薄弱处,在压力太大的时候,津液就通过鼻腔出血的形式排泄出来。因此如有轻度鼻衄的表现,是机体自身调节引起的。 p& p# G7 P+ D. z: W8 } u4 ]
所以在外治法中,治疗高热的时候也通过大椎放血、十宣或者耳垂放血。, c1 d9 d' Q+ \$ W: r* a% a
221.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宋37)
8 L5 Z( t* C$ e a( o" y我们把这条进行分解就好理解了:
9 ^& u7 r( a5 g: T% }3 F太阳病,十日以去,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3 O* K w% y8 W+ M6 F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 z3 b7 F8 k3 v# r
太阳病,十日以去,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
% ]% t6 V: C; F' o# @太阳病虽然过了十多天仍是伤寒证,用麻黄汤对治;如果脉象变为浮细,并且嗜睡喜卧的,说明外邪得解了,阳气在逐渐恢复;如果经过十余天,伤寒已解,出现了胸满胁痛,说明病入少阳或是合并少阳病,用小柴胡汤或合方化裁治疗。4 i$ _+ Z. X. b& t
51.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0 }7 M. o2 J2 ?8 y2 J
52.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
! F: b% @: {1 e2 Y# y这两条精简,省略了太阳伤寒证的论述,这也是《伤寒论》的特点之一。要运用麻黄汤,那么患者必须具有麻黄汤证才行。
" M. n8 b* @" D/ v55.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 ^6 @ t c2 R# c" D; a
这条和宋本第46条描述的差不多。太阳伤寒证,没有发汗,寒邪束表,津液**于肌表,气不旁流,导致鼻衄了,用麻黄汤发汗,使气的旁流,鼻衄自然解除。
7 J# k; {$ H9 n3 }231.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宋235)
" n1 @8 p/ P# T( [1 j恩师在《伤寒类编补遗》中修改为“(太阳病),脉浮、无汗而喘,(欲作)阳明病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
2 z; s7 D! V4 G0 A$ `& {怎么知道要传变到阳明病?脉急数,这个时候在刚有传变的征兆,仍按照外感伤寒治疗即可。
' O" W* Q# K* |. v8 Q# `7 o对于麻黄汤大家得跳出《伤寒论》体系重新审视它,接下来我们看仲景大青龙汤。 S6 j. c$ k2 w: D$ b/ P; p
【仲景大青龙汤】" \( z/ I( e3 m% M
麻黄(去节,六两) 桂枝(二两) 甘草(炙,二两) 杏仁(去皮尖,四十枚) 生姜(切,三两) 大枣(擘,十枚) 石膏(如鸡子大,碎): }) S9 H) H6 ]0 K- n6 s
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粉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 L1 }; W7 v( y汉传经方解析法) }& B$ o: l1 K% {) F
三才解析法
& ]* c# @* M( t8 `2 P" l阳性药:麻黄6两、桂枝2两、杏仁40枚、生姜3两. H# V/ ]- X, m# X
平性药:炙甘草1两、大枣10枚; I1 P u0 |% n/ @
阴性药:石膏4两 H6 g3 ?$ i% |6 U; G
四象解析法:. ~7 P5 s U8 O- C1 ^
君药:麻黄6两 h6 R% l1 _; v& {
臣药:桂枝2两、杏仁40枚、生姜3两0 l3 @0 C2 {& O6 k
佐药:甘草2两、大枣10枚7 j' C1 T7 H: r) ~! r3 v5 }8 d
使药:石膏4两- _/ i d) ?# F! c5 l+ G5 h ^
药症:
) ?0 H# _7 j( h8 }* e5 C v* r大枣 平 甘滋
+ N. J$ r0 m! m5 J m' Y* R6 B《本经》主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助十二经,平胃气,通九窍,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和百药。; I/ U9 F0 l1 K3 V2 {
生姜 大温 辛( O7 A8 C' A6 E4 O8 y1 i, E6 G o
《本经》主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澼下利,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气,通神明。* f% m* x3 V9 O
石膏 凉 酸
|. |2 }$ B. H+ n! U. V$ g) M《本经》主治中风,寒热,心下逆气,惊,喘,口干舌焦,不得息,腹中坚痛,除邪鬼,产乳,金创。
6 B) `; [( s. }) {' ~- T; C8 y通过解析法可知,该方以阳性药为主,共七味药,属大方,一味使药,按六神方分类法,大方有一味使药的,该归属四神类方,因此仲景大青龙汤仍为青龙汤类方,以对治凉滞证为主的疾病。$ W7 }& Y- ?2 \8 d' ^& j: e! K
但仲景大青龙汤中仍有一味凉性使药石膏,因此其在对治凉滞证的同时,也能对治轻度夹杂的烦温证,但仍以凉滞为主。
# V, g9 {7 u- ]' ~% I; @$ r+ r8 u由药物组成可知,仲景大青龙汤可看作麻黄汤与桂枝汤合方,芍药易为石膏,也可看作是阳旦汤类方课程当中讲解的麻杏石甘汤的化裁加减方,同时调整了诸药用量。" k' m$ e1 h: \ {& m' C
麻黄汤合桂枝汤,便能祛外感风寒,解表降逆、温中定喘。麻黄6两,发汗攻表力度更大。
( U6 z" M2 f4 _3 p- e, ^# Z# @使药石膏,性凉能除烦,味酸能敛化温热之邪,使外热内收,里热下行而不上炎。它能够制约君臣,并配合君臣及甘滋佐药,清滋敛降在表为主的烦温证。: { U. A+ Z; S# _0 |. P
因此仲景大青龙汤,在六纲该是对治凉滞证为主,夹杂轻度烦温证的太阳外感伤寒证,与麻杏石甘汤相同。也可看作麻杏石甘汤即是仲景大青龙汤的简略方。$ `" q5 K4 k$ ^6 c) Q9 H) Y4 p
下面来看条文:
7 `( }) R, |; n. W" x3 Z# d太阳伤寒,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宋38)
8 f. j8 i( M4 e- r3 v4 ^太阳伤寒证,出现了明显的烦躁症状,用仲景大青龙汤对治。我们从方剂配伍上可以看出外感寒邪较重,恶寒无汗比较明显,咳喘也比较明显,同时因为热郁而伤津,出现了石膏症的烦躁;或者是误用了麻黄汤,不但汗不出,并且伤了津液,出现了热燥津亏的石膏药症。故以发汗祛寒为主,兼以清热养津液。
/ _+ R% L3 t! X8 _' E& b仲景大青龙汤发汗力强,若误用会伤及津液,出现“厥逆、筋惕肉瞤”等症。
. O& |- w- c1 {) |- v% t太阳中风,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宋39)( E8 n# `! v Q" e9 B
这条,恩师在《伤寒论类编补遗》一书中修正“太阳中风”为“伤寒”。# U, c& [* _% i2 e% z' |' {
伤寒的脉该是浮紧,但是由于在表的寒邪过重,导致体表水液**不化,水荡肌表,所以出现浮缓的脉象。“无少阴证”指出不是单纯的虚寒证,是有温热证表现的,不然用石膏会出问题的。
" p' Q& }: k& H3 h8 V* s此处应用仲景大青龙汤类似于《金匮》中治疗风水、水在太阳肌表的越婢汤。以麻黄为主,发汗解表,涌泄在表的水湿。又配合使药石膏来清热。) A4 ]# J% w* N
总结一下:
) R: M+ p Q2 Y9 G9 _, D0 l; _ z仲景大青龙汤,能够对治太阳伤寒证具备,并且外感寒邪较重,恶寒无汗、咳喘明显,或同时有水湿蕴于肌表,又有因热郁而伤津,出现烦躁的烦温症状的太阳外感伤寒证。或误用麻黄汤,不但汗不出并且伤了津液,出现热伤津液者。
" h; V( D+ N; P; y; {! p还须注意,仲景大青龙汤以发汗祛寒为主,兼以清热养津液,虽用了凉性使药,但证候偏重偏急,归属青龙汤类方,服法当以“微汗出”为宜,不可过汗。) _+ y* x/ K5 x3 d" T
今天讲课就到这了。。3 b+ P" f7 s- {: o: C6 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