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好!1 T3 s1 P, p* l8 p0 g: W
我们继续学习阴旦汤类方。
; e( v. _1 ^; q9 D: s今天讲两个方剂:前胡桂枝汤和前胡桂枝干姜汤。
6 x2 G# x& t. d( s【前胡桂枝汤】- Y Q! k! ^9 P+ C8 J: y
桂枝 黄芩(一两半) 人参(一两半) 甘草(炙,一两) 半夏(洗,二合半) 芍药(一两半) 大枣(擘,六枚) 生姜(切,一两半) 前胡(四两) # R0 N; L% t& J7 ?
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3 N0 }6 p8 ~+ s8 _/ ^三才解析法:
0 }* |( Z0 I9 j阴性药:前胡 黄芩 人参 赤芍# h& G' ]& J% v5 f% v
平性药:炙甘草 大枣
7 e* k4 M; e) @阳性药:半夏 生姜 桂枝
/ C: @3 s) W$ V/ o前胡桂枝汤是小前胡汤合桂枝汤的一个变方。
/ b8 D ]( K, p+ G J虽然小前胡汤合了一个桂枝汤,但这个方子的主导还是阴性药。5 C$ F% `* O, K" X3 Z, X% ]
阴性药多于阳性药,治疗热多于寒的阳痞证。
. o |* u0 c1 U6 }四象解析法:
" L$ H+ {3 \3 _- u& F君:前胡4
6 \' X% P* X+ V臣:黄芩1.5 人参1.5 芍药1.5
) K _! U I/ X! y; _) A佐:大枣6枚 炙甘草1
+ x0 j% t' |3 @7 r8 {1 a7 J/ `) t使:半夏2 生姜1.5 桂枝1.58 i+ U8 b: K7 [0 f0 c/ |
小前胡汤和桂枝汤我们都讲过了
1 y y! C5 F4 Y: ~我们可以分析出前胡桂枝汤对治的是太阳中风与少阳本病的合病,即少阳中风证。
6 [; K4 L0 I8 V( x' \$ C( _7 j我们看看条文。3 v* ~& ?" K e
222、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痛、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宋146)# T$ P: f9 D$ @1 ?1 b8 D
“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痛”是太阳中风证;
" {5 p( y/ ?7 h& W( Y2 p6 Q$ C% A0 @“微呕、心下支结”是少阳本病1 y; j3 U7 Y* g, N' U. ]9 W: a' p) Y" p
所以是太阳中风合并少阳本病。. t# m Z- {" q
按照经方用药的规范法则,典型的合并证就用合方治疗,应该用桂枝汤和小柴胡汤合方治疗,就是柴胡桂枝汤。% k& c& w+ s. h
大家还记得讲小柴胡汤时讲过以下两个条文:
. `3 d- N- ~+ L7 _/ U111、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宋99)
! h1 _( D8 e8 U- w( y2 K112、修订后: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 u [7 H: b: u* n! ?
太阳中风的症状是“身热、恶风、颈项强”* @/ I9 W: Q6 ~
我们知道仲景先师条文的用词是很严谨的。
7 w4 U3 N9 q8 a9 p' f l j; K1 @222条用了“肢节烦痛”一词,是否代表了与“颈项强”或“头身痛”不同的意义呢?
7 U& u) j3 Z1 T大家来看这一条:
, Q2 X! b- u3 c! F3 k121、太阴中风,四肢烦疼,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宋274)% R0 P& S) d# e: U
两者互参,条文里说的“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痛”可以理解为太阴中风,即太阳中风合太阴本病。) @1 e2 X, u* a) ~6 b
太阴中风的症状是四肢烦疼,恶风重而汗出,身重,或微发热,喜欠,其人清涕出,发热色和者,善嚏,或欲嚏不能,脉浮弱,甚则风水血痹,脉微。$ n ?1 r& w8 i% J% \
太阴中风不发热或微发热,恶寒怕冷重些,身体沉重,因为水湿在表的缘故,还要四肢烦疼。) X" a9 x/ z' z0 x3 M
治疗用方也用桂枝汤。所以柴胡桂枝汤在这个条文里属于太阴中风少阳合病。
- [! P- B3 v1 ?: ^柴胡桂枝汤准确的说是太阳中风合少阳本病,或者太阴少阳合病也是可以的。, Z8 z7 i" a3 m+ R+ x% K# ^- a
【前胡桂枝干姜汤】, o, f" g& \: `; m; N) t) }( F
前胡(半斤) 桂枝(三两) 干姜(二两) 栝蒌根(四两) 黄芩(三两) 牡蛎(熬,二两) 甘草(炙,二两) . Q. h1 `) l+ N; n: A' _; y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1 g0 U) v& x: S
三才解析法:* o6 z6 Z- D _2 e4 U/ K
阴性药:前胡 黄芩 牡蛎 栝蒌根
$ v( ~* }7 |, \平性药:炙甘草
% D% M1 E7 m m7 g阳性药:桂枝 干姜
0 x( T% A# R2 k这个方子所针对的寒热病机,历来医家都是众说不一。
$ u- t0 t4 j4 c2 T有说少阳者,有说厥阴者,有说阴阳两停(停,停分,均分,各据一半),各占一半者。( a4 d8 N+ z1 i2 m
为此,恩师曾亲自抓药,称量了一下各药的比例。6 ?5 Z9 u( Z/ O, x
从药量比例上看,寒凉药的用量,稍微偏多一些。
0 T) t0 v, K7 Z, W# Y1 }0 }- h而从药性的寒热程度上对比,基本上是寒热均等。
$ A, [2 x! B4 l因为干姜和桂枝的药性热力,还是不能小看的。
: S4 f$ A" o2 [7 c' |" B7 n/ s临床上,少阳病可以用,厥阴病也可以用,都很有效。/ {; g- D0 f' S" V
从药量对比上,可以归入少阳病范畴。
# m9 Z' A2 @$ J& g, P4 _# l从寒热药性的比例上,归入阴阳平而不和的属厥阴病,也说得过去。
8 u% Y* s; U' m4 b9 O7 i看看相关条文:/ A+ J4 A$ Y+ l5 c6 N* m
346、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宋147)
5 c1 X0 H% q3 k- t+ w$ S我们来分析一下:' F8 ]2 L% n4 B* S- P& ~
太阳伤寒证,经过汗法,寒去而不解,转为中风证。4 d7 k* k5 L+ n) T
又经攻下法,病传入里,合并出现少阳证。
$ m0 Y* |$ h( d- S或者本来就是太阳中风证,五六日不解,失治而发生传变。或者经过发汗和攻下,表证不解,而出现传变。 s4 |0 i" Y6 T3 @1 i6 E
出现的典型证就是: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 Y) E/ A# ]& D3 Y: U9 f5 ] U
这个证,是外感中风证已经轻微了,而少阳比较典型。
* T/ k+ `/ O+ Z1 o T; A而柴胡桂枝汤方证是太阳中风和少阳病均比较典型。
* |+ `. C7 x$ B' E% U4 m“胸胁满微结、往来寒热、心烦”,这是典型的少阳病症状。6 e X3 J- y% b9 g0 x1 U9 q. F# @
胸胁满微结是说“胸胁苦满”的症状不重而轻微,是气机轻度结滞于胸胁所表现出的症状。, p6 P# k# H7 ^# v; `
渴而不呕,也是一个少阳病的或然症。" `# B" G8 Y6 r9 n! A4 ? k
“但头汗出”,是上焦实热所致,阳明病或少阳病都可能会有这个症状。
2 c! }7 U( g& U5 t' N“小便不利”,寒证和热证都会出现。这个要结合其它症状来整体参考和辨别。
m/ J$ K0 i9 K6 `/ V那么,从条文提供的这些症状来看,是以少阳病的典型症状为多,以热证为明显,寒证说的不明确。& i) p! s: f8 G1 p) i
伤寒论宋148条:“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汗出,为阳微;脉沉,亦在里也。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
- W4 F/ Y) i, P6 K" J" c; ] r3 ]这条说的一系列证候,也符合前胡桂枝干姜汤方证。
M) e- u1 V( U/ j( j8 B7 |2 w汗出微恶寒,是有外感证。手足冷,是有虚寒证。( E/ O9 k; Z# A* _5 X
心下满、口不欲食,类似于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 y: r. x) e% p+ G' Z7 Y" o# D
大便硬,可以理解为“脾约证”,寒热错杂造成的。$ H. y0 s/ }+ J& R6 a8 k& r" d
这一系列症状,都不典型,很难界定清楚。脉细,说明气血不足,有虚寒象。说它是个“属厥阴病”。也成立。+ I& u$ ]2 S) ?6 v6 v3 u
我们再来看看方剂配伍分析:
+ t8 R& q* k$ L四象解析法:
' J9 M- ]4 y! s* K8 n3 g君:前胡8 ) l5 c# ^2 p# E
臣:黄芩3 牡蛎2 栝蒌根4
7 p9 K) Z( N- k; a I" j佐:炙甘草2
7 ~! `4 k# q% C( o: s+ X使:桂枝3干姜2
( b; P; q0 z+ H9 o/ f5 ], k% {前胡桂枝干姜汤是从小前胡汤加减化裁而来的,我们从这个角度分析一下,更有助于认识这个方证。; ]$ X# `7 D$ y7 N; [/ Q0 G5 B9 w
大家还记得小前胡汤方后加减变化的条文吧,再看看这几条:8 r# C& y$ f, l6 H; C" |5 t* ]
(2)“若渴,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栝蒌根四两”。
9 l* y! f# V; V# u! B7 C; @(4)“若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四两”。/ C; y' V- ]6 V( @6 @
(6)“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覆微汗愈”。# m& G. Y% C1 d6 k% \2 F$ ^: d
渴而不呕,去半夏。口渴,用天花粉。
' ]- Q) X+ a. p8 Q桂枝,解表,散结气。干姜,温里而去水饮。
& ]8 r- n# C9 B$ W牡蛎,去胸胁水气。黄芩清热除烦。前胡解表通里,和解内外。
D% ^8 W# Q/ L5 f; r& [. ^按照以上条文随症加减,前胡桂枝干姜汤有人参更合适一些,清热生津。
( f. o9 B! B2 l f小前胡汤组方中各个药的药症不再重复。9 b R4 }; o; G! B4 h; {2 O; P
天花粉 凉 甘苦1 D9 c+ B, t. I I0 Y/ Q
《神农本草经》主消渴身热,烦满大热,补虚安中,续绝伤。
/ O7 i- v$ I4 x' T5 t6 p牡蛎,凉 咸。
, D1 C# p( r3 @1 E3 T! t3 p- z《神农本草经》:主治伤寒寒热,温疟洒洒,惊恚怒气,除拘缓,鼠瘘,女子带下赤白。1 Y9 M" E6 G1 {+ Q0 ^/ K4 Y
桂枝 温 辛甘
2 u, ^* o k4 Q% r0 ]$ M7 h- X 刘志杰:治伤寒中风。 ]! ^$ v4 ~& G" o" H
《神农本草经》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久服通神轻身不老。
3 y& E0 }# Z" Y4 s从药物配伍上看,符合阴旦汤的配伍公式,是寒热药都有,以热为主。
- Z! X3 n3 a; ]4 D; i. v' q3 n并且,表里证都具备了,整个的病机,符合少阳病。- x9 E; [# X9 i" R4 C& B& P
因此,我们认为,这个方证应该是归为“少阳病”。* L# y' \7 ?8 R1 x$ q# T; q: i
那么,说这个方证是“属少阳病”行不行?1 {: {- \9 o4 p, S1 g
这个方,从药症上分析,有个太阳中风证,有少阳证,是个两者的合并证,因此,说它是“属少阳病”,或者是“少阳中风证”,完全合理。
1 Q1 w& L: a2 k8 t% e) h6 N, W! l《伤寒论类编补遗》中有以下条文:
, d: k. Y% }% ]183、厥阴中风,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拟补)
2 g% A& A Z$ h' B* N1 }167、厥阴中风,汗出恶风,身痛,手足冷,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心烦,或但头汗出、但寒不热或微发热,或寒多热少往来,咽痛、头痛、或耳鸣目眩。脉沉弦。(刘师拟补)( K) O+ a4 g" @( ]7 [/ |
前胡桂枝干姜汤可不可治疗厥阴中风呢?
3 m& U: r. y; ]( e所谓厥阴中风就是太阳中风合并厥阴病,伤寒论宋148条就是厥阴中风证,可以用前胡桂枝干姜汤对治,前胡减量,桂枝和干姜稍加量,更加合适。( O5 L3 L. R& ]$ S( @, b
总之,前胡桂枝干姜汤,按更合理的说法,该是对治少阳病或属少阳病的。
& Q8 g) k! l2 q1 Q" |# x按照合并证方面来分析,说它能对治“厥阴病+太阳中风”证,即厥阴中风,也是可以的。或者是“少阳病+太阳病中风”,即少阳中风,都说得通。
- z; A( I2 N' R1 q4 s# y8 | l: _, [! n8 j
临床上,前胡桂枝干姜汤对少阳病、属少阳病、少阳合并太阳中风证、厥阴合并太阳中风证、少阳合并少阴中风证,疗效都比较肯定。
1 h4 N' P6 F1 f; e, `: s1 m下面我们看两个病案。
' [3 Z' W7 Y6 l9 U% e4 J第一个医案:胸闷案5 \2 ?! P! Y: L. f
1 搜集全部症状和舌脉体征! f8 ?* Q6 S: u. c# p7 k
曹某某,女,33岁,初诊时间:2018年3月14日
- v: v1 r3 U: ^ G现病史:2017年12月12日因吃外卖而食物中毒,诱发“暴发性心肌炎”,两次出现心脏骤停,ICU抢救,经治疗好转而出院。1 j' A2 i0 g7 k3 Z4 i9 R9 U
Holter:窦性心律,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ST-T改变
2 ]9 ^; U! ^! A8 d刻诊:胸闷气短,劳累加重,时心悸、头晕,偶恶心,无明显畏寒,易疲劳,稍怕热,汗出可,纳食欠佳,时胃脘痛,烧心,无打嗝,口干,喜温饮,饮水一般,睡眠欠佳,饮食稍不慎则腹泻,大便日1行,质可,小便淡黄。月经、白带正常。8 ~5 w; n. |- c* M5 U
舌脉:舌略红,苔淡黄略厚,脉沉弦细。7 D. c1 t% x5 c" T" ]/ W L
2 辨六纲,求病位和病理
. w. E0 `2 y$ N. s) J; Z& \' d6 t$ i病位:半表里为主
0 B- v( P+ T) P3 m \! e! ?病理:寒热夹杂,热多寒少,以热为主。0 w) j$ `+ f5 y7 W( a
六纲:少阳太阴合病,属少阳病。7 G6 z b5 U3 J" d3 ?1 W1 R$ Z+ ~9 ~
3 定五证,求寒热轻重2 m. c" ?+ y( `$ U9 l
病理:烦温热燥多,寒饮凉滞少. j+ M( x- M+ S0 z! L2 f" I' N0 j$ e
五证:阳痞证2 F1 t7 N8 x' U- k
4 明病本,求病理产物
# H6 @- m! ^# d/ h# G$ k& B气滞、痰饮、血瘀,以气滞、痰饮为主。
/ x0 E* l6 x# U9 N+ z/ h$ a# J5 知类方,确定选方范畴$ j; w0 U5 D# ^& l" [. P; s2 j
阳痞证、属少阳病——阴旦类方
# l) Q# K; T# f& Y1 o4 b" x6 C& d, N6 遴选对治方,求方证基本相应
$ e8 v2 ^$ }$ x y4 v w0 l(竹叶)前胡汤% ?+ W( f5 g. G8 V, C
治胸中逆气,胸痛彻背,少气不食。前胡汤方
8 W% F. m7 R$ x" I. s8 t9 n: A' \前胡 甘草 半夏 芍药(各二两)黄芩 当归 人参 桂心(各一两)生姜(三两)大枣(三十枚)竹叶(一升)' i; l1 v! Q3 g& Z
上十一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四服。(千金)
7 y5 o" y! F# l" C9 t7 抓主症,求君药0 ?! S* c/ `, R# g+ L2 P2 v/ c
主症:胸闷气短——前胡
/ u- d% o. t4 Q: w0 n, e7 g前胡,凉,辛苦。
- d u, |2 A% ^" t" y《神农本草经》:主治心腹肠胃中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久服轻身、明目、益精。
' B/ L. l0 H/ M8 A. J g8 立兼症,求臣药
. A& C, k! R6 u8 ?! Y v口干,头晕,恶心,纳食欠佳,胸闷,睡眠欠佳,怕热、胃脘痛,烧心——黄芩、人参、淡竹叶,协同治疗上焦温热之邪1 V2 o, P- J! s6 q) s
9 固中气,求佐药
# f, V' d! F5 w7 l佐药辅君臣药,养津液,护胃气——炙甘草、大枣,甘淡渗水湿——茯苓5 \+ p# v) e+ v3 ?
炙甘草,平,甘滋。
" ?% F6 I) D) j) Q% R7 C《神农本草经》:主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创尰,解毒,久服轻身延年。- @) X" @8 u+ S6 [5 e7 y3 y
大枣,平,甘滋。; ]$ z3 A4 _! t: B& u% { K
《神农本草经》:主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助十二经,平胃气,通九窍,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和百药。
, j! q7 _, _0 B% q5 f: q茯苓! j* c. n7 S2 l' b! C( d
《神农》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 q4 w) v) J8 r* C1 m# ]
10 夹杂症,求使药# X7 w5 @$ W/ D& O
饮食稍不慎则腹泻,喜温饮——半夏、生姜、桂枝、当归5 O A# x3 j: I0 V. F+ E
半夏,大温,辛甘淡
! @. `( A) c1 u. g, r# ~$ m8 n# W6 U4 a《神农本草经》: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喉咽肿痛,头眩胸张,咳逆肠鸣,止汗。1 f6 B: t" h% Q$ B
生姜,大温,辛0 J) C* `5 s" T" f
《神农本草经》:主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澼下利,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气,通神明。& v# V5 f/ `1 R0 U1 j1 c# @3 Q9 W
桂枝 温 辛甘
$ p4 D* F) P( c! p4 D0 h' ^ 刘志杰:治伤寒中风。
7 V( P( f" R, [5 k《神农》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久服通神轻身不老。
/ j! o: ?8 \' Q- A3 Z& Q当归 温,辛甘滋
) ]9 l) R7 I- G! Q/ H《神农》主咳逆上气,温疟,热洗洗在皮肤中,妇人漏下绝子,诸恶疮疡金创。煮饮之。
* E" w% q( n: I0 Q11 按药症相对原则,化裁加减,求方证高度相应
6 r& o1 n0 _7 l- F- Y5 q中下焦虚寒水饮较盛,前胡汤去芍药,加茯苓。7 V& E/ E1 x: p5 }, D3 I1 R
12 确定处方,完成辨治' u/ `2 P# j4 a$ I) _
处方:前胡80 黄芩30 党参30 炙甘草30 大枣30姜半夏45生姜30桂枝30 当归30 淡竹叶15茯苓60+ e# s) q% d# o/ K$ W0 s
7付,水煎服。$ L6 U, ~/ J5 J$ Q9 N8 X0 E. O
12 确定处方,完成辨治. Z8 W, o/ ~1 Y1 [; U/ f( t
处方:前胡80 黄芩30 党参30 炙甘草30 大枣30姜半夏45生姜30桂枝30 当归30 淡竹叶15茯苓60
; w; l0 d, ]! E- a ^3 B# _! l7付,水煎服。
, _- K% a/ K B% f% W二诊:2018年3月21日
, j' ]0 H3 z) H刻诊:胸闷气短,心悸、头晕,恶心,纳食及睡眠均明显好转,劳累后仍感胸闷气短。4 {/ J1 G, V1 S8 ^
舌脉:舌略红,苔白略厚,脉沉弦细。
* x" C+ U$ O: t! f$ w& R" J9 ?/ F加黄芪、五味子
% Z% I+ F% j& |处方:前胡80 黄芩30 党参30 炙甘草30 大枣30姜半夏45生姜30桂枝30 当归30 淡竹叶15茯苓60 陈皮60 黄芪60五味子30% a* L( ^% O. y) E! k0 i
三诊:2018年3月28日3 z& ]+ S4 v3 D# u5 C
刻诊:劳累后胸闷气短好转,食欲可,无恶心,心悸、头晕已缓解,大便可,睡眠可。
( b+ u& v! z6 K8 h+ M4 `舌脉:舌略红,苔白略厚,脉沉弦细。
2 H/ w2 O. |3 L8 ]体力恢复较快,能适应工作。安贞医院电话随访,问其父亲,患者可以下床活动了吧,其父告知已经正常工作了。后以上方继续治疗3个月,基本恢复正常,现已停药。
: F Y* g# m/ d h8 n9 K% n ^按:这个病案不是标准的前胡桂枝汤方证,用的是竹叶前胡汤,是在前胡桂枝汤基础上加当归、竹叶而成。我在临床上使用竹叶前胡汤这个方子的机会很多,疗效也很好,大家可以在自己的临床实践中注意使用。: T& \. T4 J; x/ ?' |/ {/ K y
第二个医案:甲亢案8 H+ g) t0 Z, L- \% n" J! d4 o
1 搜集全部症状和舌脉体征8 }% m' y# l% G
王某某,男,21岁。初诊时间:2017年7月9日( H1 Q; |0 h8 q- z' d W! T" }$ x
主诉:心悸、胸闷半年。
7 s- h; B4 c4 }$ z2 `现病史:2017年3月发现甲亢,现服甲巯咪唑、美托洛尔。+ c' h' q( k, g( A5 r+ Y
刻诊:心悸,胸闷,阵发燥热感,汗出多,口干口渴,饮水不解,喜温饮,无手抖,纳可,无心烦,睡眠可,大便日1行,不成形,小便淡黄,腰酸。
; V8 x# G1 l4 y0 | B, @8 _' G舌脉:舌红苔白厚,脉弦数。
, J0 o- c1 `) {2 辨六纲,求病位和病理
+ W4 D& m2 Y& s3 J; G% ~: e病位:表里同病,以里为主。
) Z: A7 o# J# {5 U) y$ Y: @% ~病理:寒热夹杂,热多寒少,以热为主。
2 |4 _& k0 X' G4 l* z# L9 A六纲:属少阳病5 O. V- N! c! E$ @/ W& q
3 定五证,求寒热轻重
* i7 ?4 {) c$ p+ B1 }病理:烦温热燥多,寒饮凉滞少% O9 i( W2 x v8 ~" N
五证:阳痞证- P) m1 `$ U G
4 明病本,求病理产物
e3 Q3 x: O/ a+ E( K气滞、痰饮为主。) W4 U p' h& z; x0 i2 @+ Y
5 知类方,确定选方范畴. m# d7 s" |4 Q1 m. R9 a: @
阳痞证、属少阳病——阴旦类方9 a6 q9 C; y8 v% }0 X
6 遴选对治方,求方证基本相应2 n6 _0 @5 e9 j% l/ D! _
柴胡桂枝干姜汤4 H3 }7 b4 f' Y- [
7 抓主症,求君药
/ ?* c9 ]1 I- z4 w主症:胸闷,燥热——前胡2 p' M6 _% K5 R, Q
前胡,凉,辛苦。0 y" G& x& A) t8 k
《神农本草经》:主治心腹肠胃中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久服轻身、明目、益精。) }( _; {) P4 p4 q: s
8 立兼症,求臣药
( W2 \) N; h/ m2 v口干口渴,饮水不解,阵发燥热感,汗出多——黄芩,天花粉,生牡蛎
' g0 g4 f0 W( O- y1 S/ e! `9 固中气,求佐药3 A, y8 {3 _" h. t& a
佐药辅君臣药,养津液,护胃气——炙甘草;甘淡渗水湿——茯苓6 V% A1 }! C" E+ l, Z$ ]! q
炙甘草,平,甘滋。& A5 `$ i ^1 D1 T/ q' B- e
《神农本草经》:主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创尰,解毒,久服轻身延年。4 } y; M1 U! A& G7 Z% U, x m
心悸加茯苓。4 D, m( D S' _4 P. G( [: C
茯苓 平 甘淡
7 J3 B" }' e; x- j1 t- a《神农》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
1 e. W j, `% \3 b7 X10 夹杂症,求使药
$ R9 R# U$ r4 b1 X" C喜温饮,大便不成形,腰酸——桂枝,干姜,生龙骨,生白术6 `7 H6 q; J9 y$ R& {* s' T
桂枝 温 辛甘! |) p) |: S* Q
刘志杰:治伤寒中风。1 H, |1 `( E+ Z! Q9 ]. I
《神农》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久服通神轻身不老。+ j |# J+ |; m$ P+ ?! C
干姜 热 辛 G$ v3 t+ \# ?$ `- \$ [' j
《神农》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澼下利,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气通神明。$ Y# Z& R [* M5 m. y7 V7 I: z
龙骨 温 甘淡! I$ T/ I. | H; E, j7 S
《神农》主心腹鬼疰,精物老魅,咳逆,泄利脓血,女子漏下,癥瘕坚结,小儿热气惊痫。2 _1 b% v; w3 ^2 U' P* B$ l& ?
白术 温 辛甘滋微苦+ U# d d+ g+ v1 |5 ^2 @3 Z
《神农》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作煎饵。久服轻身延年不饥。- R; [5 A" t9 l8 |2 j
11 按药症相对原则,化裁加减,求方证高度相应/ a2 `. e& R/ h6 K
前胡桂枝干姜汤加茯苓、白术、生龙骨,含肾着汤、苓桂术甘汤。
% Q+ e, y) Q# C! p3 P8 B12 确定处方,完成辨治
4 |+ {! o/ ]; U+ u6 m5 P4 G前胡80 桂枝30 干姜15 黄芩30 天花粉40 生牡蛎40 生龙骨40 炙甘草20 茯苓45 生白术30
7 o+ r% m7 i# Y X( _7付,水煎服。
" H6 I& h$ f0 S* c6 X" c1 Y7 R' e二诊:2017年7月16日2 V( k2 s. Q' k, k
7月10日甲状腺素FT3升高(4.68) ,TSH降低(0),余正常范围。
% v. |7 C6 J# n! |5 x& e刻诊:仍口干,阵发烘热感,汗出多,大便日1行,不成形,腰酸。已无明显胸闷、心慌,睡眠可。" w" R: H8 U5 v6 a! c
舌脉:舌红苔白厚,脉弦数。
+ G6 y- _. e5 a3 ^$ H( {1 P处方:前胡80 桂枝30 干姜20 黄芩30 天花粉60 生牡蛎60 生龙骨60 炙甘草20 茯苓60 生白术30 ( n! Z9 o# L2 Y, ~; f
7付,水煎服
% G# q1 I* R: `/ l三诊:2017年7月23日
8 l$ i; e: @$ R5 T+ P" Q& ^4 s9 y刻诊:口干好转,睡眠多梦,已无腰酸,汗出减少。大便日1行,不成形。7 ^% w/ U8 f2 ?3 o: n
舌脉:舌红苔白厚,脉弦数。! h5 l5 S" i& y3 w
前胡90 桂枝30 干姜20 黄芩45 天花粉60 生牡蛎60 生龙骨60 炙甘草20 茯苓60 生白术30 生赭石15$ K Y; H* [- {& u
四诊:2017年7月30日1 k$ ?( m- p- y* i; A1 U4 x; ^
刻诊:阵发烘热感,睡眠多梦好转,近日咽痒咳嗽,口干已缓解,汗出减少。大便日1行,不成形。7 Z6 ^# H* q2 z: a# X# E9 v
舌脉:舌红苔白厚,脉弦数。9 i; i* W# j1 {% v' U* V- L6 R, y
前胡90 桂枝30 干姜20 黄芩45 天花粉60 生牡蛎60 生龙骨60 炙甘草20 茯苓60 生白术30 生赭石15 姜半夏30 厚朴45
+ N4 e0 d* m3 g M5 O9 Z五诊:2017年8月9日. a' W, T5 K, D7 ^/ V0 J" ?6 u& u
刻诊:偶有燥热感,无咽痒干咳,睡眠可,无口干,汗出正常。大便日1行,不成形。4 j, l! i# n& u
舌脉:舌红苔白略厚,脉弦稍数。
6 t, Y4 p5 @' J; L其后继续服药至9月初,已无明显不适。! \% X+ O# H! s8 a
今天就讲到这儿,谢谢大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