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好,今天开始我们一起来学习白虎汤加减化裁。1 t: x1 r3 K4 E0 H
白虎汤是非常重要的方剂,恩师讲这个方是治疗热伤津液的祖方,可以作为收剂一类的方剂的配伍公式。; d9 L3 j& }; ^ f! ?
白虎汤,仅四味药,却冠以“四神”之一的名号,便知作用不小。+ t& s* r4 o% H) W- t
记得前几天,咱们群里有人问过朴老师这样一个问题:“现在还能遇到如此的白虎汤证吗?”: p; J1 I5 `8 z7 R! P
朴老师说,白虎汤太常见了。' o4 `5 E" V$ ~6 K; f# `4 Q; h
一部分人会有这样的疑问,觉得现在用不到白虎汤,我猜想是对它有误解吧。
% L* _' W# |# ], t$ K那我们今天先不讲化裁,来好好认识认识它。, _0 \0 W2 d g4 N3 |7 E. d
55.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宋182)
) W( l" I1 ]4 c* a$ ~65.阳明外证中风,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恩师拟补) ; I! ~0 [; Z4 E
我们两个条文一起看。2 }0 S* e' v0 ]" R0 _
阳明病外证,典型的症状是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1 ~% k% U/ z$ J* `" z& Q
关于外证,我们在很多课程中都提到过。
+ d2 ~0 v2 G! b: d外证相对于里证而言,是里证的外在表现。2 a! r7 N5 ]' [2 B; j
阳明病,里面蒸蒸发热,散于肌表,在表出现了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的现象,称阳明病外证。 t4 V5 d4 x& R$ ?* X# S
在表的实热是太阳病,在里的实热是阳明病,阳明外证,是表里俱热,也就是阳明里实热合太阳表实热。
; u( k# x) s; c+ h& {, A( }# q. B8 n5 p这么理解,也就能从概念上区分开外证和表证了。$ N% Y) U9 }2 N6 M' h$ Y& Q
理论搞清楚我们来看症状。% {, Y, @" G* X4 F7 L' Z/ Z
阳热偏盛,出现了“发热、汗自出”。4 x( `& ]' F( {1 a* ?; `0 O7 K1 M& R
这个症状不同于单纯的表证,太阳中风证的发热汗出是要恶风寒的,而这里的阳明中风证却是“不恶寒反恶热”的。
- H2 B" o; X5 {# E- T因为这个症状是有里热参与的,表里阳盛,热蒸津液外出,就会“汗出”,热从内里而来,自然是不恶寒反恶热了。
2 |8 q/ ^! h5 a* p8 c+ d1 `7 Z恩师曾在书中说,阳明的外证,热邪在于肌表和上焦,阳明的里实,热邪在于内里和下焦。2 q o' W# n% k3 g h5 g
阳明病,热盛伤津,邪热蒸腾津液外出,一定会损耗津液,除了汗出,还会有别的症状出现。
9 a6 l5 t8 w$ L1 A2 G! Q) s就如这一条:. C1 m' o$ T, B
57.阳明病,口燥但与漱水,不欲咽者,此必衄。(宋202)
3 a8 D0 f8 g F# m8 _口中干燥,只想喝一点水来润润喉咙,不想多喝。
% [# x8 L. A6 X1 r: M这是典型的阳明外证,身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同时要口燥咽干,烦渴。
: ^1 s; _3 M+ g5 v这是外热盛,里热不很严重,热都聚在肌表和上焦,耗伤津液,就要口渴多饮,饮水多了,内里水饮不化,有了水饮就不想再喝,所以“但欲漱水不欲咽”。; K8 A) ?: O, L+ l4 E/ j7 V" f& W
上焦口鼻干燥,津液受伤,内有水饮不化津液,口鼻不能得到滋润保护,就会出血。
7 w0 D8 S- L+ ~再比如:9 |, Z: M: U. U0 z
189.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宋350)
8 z! O" ~* u# q0 g+ Z* c! e5 b这一条列在了厥阴篇里,表述的症状不同于上面。3 d1 X5 J1 E1 K* H/ T" ^. Y
“脉滑而厥”,滑脉,是阳脉,数而有力,是有实热的脉,这样的脉象却在外表现出了厥冷。4 _0 }/ T% y, T3 s1 e% ]
寒热极不相符,这时我们要细心体察,恩师教我们首先要看大便硬不硬,硬了是阳明里实证,而非阳明病外证。
1 B4 Q9 ], L& l! x" |这一条,大便不会硬的
7 a( t* V. k- s不要觉得阳明外证就应该是“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啊。7 r& n, |; B" o- p; b4 z$ W
阳明外证呢,里证的外在表现。
7 A; F6 b0 R3 m t8 v: }. R5 [就这条来讲,虽然是厥冷,没有身热大汗,但一定会有外证的热象,口干舌燥,口渴,苔黄之类的症状。
9 R8 w9 L4 y# s' G6 t. x! ?+ B7 m a这个厥冷,是由于过热反而出现了外面的厥冷,所谓热极生寒。/ D: c2 {8 N# v/ b/ l2 J
厥,阴阳不接续是也。- f' I9 T$ }& z9 Y0 ^
里有热,且没有便秘腹胀的里实,外表现为寒,用白虎汤解决这个热,热除,阴阳就平和了。
$ J2 X* q4 M+ H2 H- i对治用白虎汤。3 u; b% j/ A; M P9 Z* z
阳明病,不可汗,表证和没结实的里热要清。白虎汤,清热生津,养胃气的。我们现在来看看白虎汤。% p2 c5 o* `% c3 B. h0 {% b4 k5 V- t
【白虎汤】
- F2 t, I* t, n! o k7 K- L# E9 o石膏(一斤,碎) 知母(六两) 甘草(二两,炙) 粳米(六合)( r" D& @% s9 @4 ]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6 f7 @6 X9 u; }/ Z6 b9 Q
刘志杰经方解析法
4 {% I& {9 P: r6 [7 e三才解析法
* j: z/ G! I+ P: o' i2 I9 T% d阴性药:石膏(凉,酸) 知母(凉,甘滋苦)
" A5 A0 D$ Z7 u8 o5 M' u7 l2 F, R3 t平性药:炙甘草(平,甘滋) 粳米(平,甘滋)
2 T$ {5 K4 V! y6 S- }, ?阳性药:无* A9 I! R8 g/ I1 D8 |
群里不网诊,确实想治疗可以找医生面诊。我们继续学习. M& g/ M& l5 |+ V3 e
四象解析法8 }: T0 r3 _! \/ @& H! g
君药:石膏(凉,酸)16
4 X/ t# a. H: ^# K臣药:知母(凉,甘滋苦)6
0 D8 T/ W- z( ~, i7 w9 z佐药:炙甘草(平,甘滋)2 粳米(平,甘滋)6合
. B: q+ r. A+ L) T3 K- k1 q使药:无0 f# [) o0 X9 w) l3 W, \4 q* w
白虎汤全方气味以酸凉为主,主治五证中的烦温证。4 @3 n/ w, |3 a6 {& f
六纲上,主要治疗阳明病外证和太阳病本病。" z9 p& W2 v" a7 F2 U$ c
关于太阳病本证概念的提出,是师父对后世解读伤寒论出现的模糊概念做出的重要修正。
8 \+ E7 m& g4 [6 O/ n% E我们来看这一句条文:
8 ]3 K; S3 A; q) P“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宋6)0 ]0 U1 q+ z) r
在表的实热,会发热汗出,不恶寒,反而恶热,也会因津液受损而出现口渴。* [/ |1 P# L" [' b* q/ H S
这一条才是太阳病本身所应有的表证症状。
! t) A- N9 r' d# \1 S' O2 a% L: f太阳病,病在表位的实热,也就是表实热,即没有外感参与的自身疾病。* b& e, C K. i0 v
但由于“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宋182)”这一条文又提出阳明病外证的概念,将太阳病本证(表实热证)界定到了阳明病的范畴,叫做阳明病外证,致使太阳病表实热证被掩盖了。; [5 S+ {' R% D; H8 ]% `. H
以至于后世医家认为,太阳病伤寒证、中风证就是太阳病,从而混淆了内伤和外感的辨证框架。* D; x) {. Q. ^
同时,温病是太阳病的本证,属于内伤范畴,后世多与外感病的瘟疫相混淆。
: `' Q# N% Z; P《伤寒论》称之为“温病”,也就是温热病的意思。
2 {& k& O; F6 u( M7 _6 U热邪,有轻重之分,程度轻的为“温”,用凉药对治,程度重的为“热”,用寒药对治。
1 e1 f9 C, `+ }0 E经方的辨治是很严谨的,不是看到热象就用寒凉药可以解决的。
8 P4 v* [; {" p$ |/ ?8 e' w白虎汤在五证中对治的烦温证,就是指表里轻度的热邪。0 B- s+ \4 W# K+ Q ~, c+ a
主要的病机就是,热邪使津液受伤,但是津液伤到亏竭的程度。2 _, j, y" i7 |& C
主要的病机就是,热邪使津液受伤,但是津液没伤到亏竭的程度。/ N- Q3 y3 _% Z
里面还可能夹杂有水热互结的现象出现。
2 s1 X: I. l7 c. ^津亏,或者夹带水饮,都是有可能出现的。1 a7 p& c0 h5 H' f
临床上可以仔细辨别,患者没有外感风寒感冒,也没有腹胀便秘等里实的症状,只是表现出发热,恶热喜凉,一热就会汗出不止。
2 a+ O. k; s0 H9 U2 a% u: l' n且这个发热汗出不是突然一下,而是持续的,如果是寒热往来,那就是半表里的少阳病位了。
6 i* |/ k/ `+ Z这个太阳病本证的表实热,白虎汤去治疗。! r" M8 t3 ~' W# y6 G
我们来看看药症。今天先来看佐药。5 n a* _5 w4 |: G. o5 V# h" k
甘草 平 甘滋
. {) Q# A5 T6 p g《本经》:主五藏六府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创肿,解毒。久服轻身延年。
! T: H" c4 V3 m粳米 平 甘滋。
1 d# e7 Z2 O7 E《别录》:益气,止烦,止泄。
' R) O h% T4 x6 [$ a- F/ k% s8 j两味药来固护胃气,养津液。是不是可以说见白虎汤没有想象中那么“凶猛”。; s. n; q1 O" ]& o& R( k4 V. J
那我们再来认识一下君药石膏。一些人不敢用白虎汤,主要的顾虑在石膏。4 O: P) F7 Y c6 F6 L) g, Y
石膏 凉 酸/ o# b* R. }, f/ c J
《神农》主中风寒热,心下逆气,惊喘,口干舌焦,不得息,腹中坚痛,除邪鬼,产乳金创。$ U- J: E1 j; c* D5 p
师父对石膏的性味做了修正:石膏,性凉,凉能除烦。
3 {* S) G5 D+ N8 Q味酸,酸能敛化火热,使外热内收,里热下行而不上炎。
* ?6 P$ a. k$ b9 q* j; V0 X石膏入药始见于《神农本草经》: “石膏,味辛,微寒”,《名医别录·卷第二》首次提出“石膏,味甘,大寒,无毒”,当代各种版本的中药学教材、《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医药辞书等均记载石膏性大寒。" L' e7 N; ^& W0 G O+ @8 j
至此之后,石膏大寒之性便深入人心,众医家畏之如虎。
, m4 s1 _$ @2 z c了解它就不会惧怕,有机会尝试一下,像神农一样。
* `! q' A/ U# W6 R! q2 J9 O6 G0 }. L恩师就是榜样,他在给患者用药之前,要自己试过,尤其是一些有毒的药物,用起来心中有数。
+ v- t$ w2 o5 h# F. p恩师的理论都是实打实验证出来,才讲给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学习是捷径,要珍惜。$ B6 `, s' ]0 r1 h$ V" i; u. F3 F
说回石膏,我还是有些体会,不过当时没记录医成案,只能简单说说。
; J' z2 I) [; v之前在学校高烧39℃多,同学给的退热药,吃了体温降下去,不一会就又烧起来。6 k* P2 P" _/ I2 |
实在烧的乏力难受,给自己开了白虎汤,但由于种种原因,到我手里是石膏120g,知母60g,甘草30g,免煎颗粒,日3次冲服。
5 M8 h, y1 l/ K4 D$ X1 E3 ~, a3 V没对比过免煎颗粒和汤剂的区别,喝了一天烧也便退了,人也跟着清爽起来。
( W) j- ?' r4 }又因为一些原因,只喝了两天,这期间,本身胃肠不太好的我,也没有出现胃痛腹泻的症状。0 ^+ Y) M- u- K9 T8 k: ^6 X
石膏药性平和,甚至是不大量使用,就会无效果。
5 ^0 d& X9 e2 C8 h% a8 A; c且早有考证,石膏如鸡子大,如今实称大概是50克左右,一般用量50-60克,白虎汤石膏用一斤,即16两,160克到240克(1两按10或15克)。
0 V2 ~7 z3 k! k; i) d木防己汤中的石膏要用到如鸡子大十二枚,用量是很大了,具体方证大家可以课后自己学习体会。
/ x' s- b/ o* Q1 C; M总之石膏这味药,清热除烦,收敛降逆,还没有攻下的作用。' }. c% Y' G" m6 t, I
我们在临床应用中,成人240克,五岁儿童用过120克,也没出现什么不良问题,效果很好。只要对证,就很安全。
0 k9 J% V( t# A3 X臣药:" ]. S: W$ c9 w2 ~! H4 {' L0 ?
知母 凉 甘滋苦: v) s6 [6 }$ ]
《神农》主消渴热中,除邪热,肢体浮肿,下水,补不足益气。7 ?3 W. f2 c( _* p$ d6 t: U. I& c
知母苦能涌泄,协助君药石膏清热,津液得救,同时还利不化的水饮。
4 u+ G( ~4 U' k2 f2 d/ ^: |2 I整张方子君药石膏性凉味酸,清热除烦,敛化火热;臣药知母,性凉甘滋苦,助石膏清热的同时还能补充胃气津液,利不化的水饮;加上两味佐药,性平甘滋,养胃气,补津液。
9 F# C, Y6 _) Y) z+ C' h; u+ l全方清热生津而利水,解决表里俱热,津液受伤同时还内有水饮。
% _; I2 X* i3 X! q: o* }这么精巧安全的配伍如果被当做“虎狼”而置于高阁不用,岂不可惜。
* l7 L8 o' @! a3 ]8 a6 w0 k白虎汤的应用很广泛,它的作用不只是退热。
2 v) \ m1 ^" @+ F( x8 {( o9 w" n" r是治疗烦温证的代表方,阳热伤津,津液不足,而内有水饮不化的上逆喘咳,大热汗出,口干舌燥。 r# Q, f( g- k) ~0 r# {" c9 M) u
胸中烦热,喜凉恶热,甚至比较严重的高热惊厥抽搐。
( T1 e" }0 a+ }, c$ D2 j+ N0 t包括一些偏于热性的“消渴病”,都可以用以白虎汤为基础方,随之加减。/ K' x& p: b; A
本节课说了很多,但想要说明的很简单,只希望用过本次课,大家能够正视这个方子。; \- P( [* y; r: f% o( z" B- n
它的应用很广,化裁起来也很有意思。5 t3 W5 Y4 [- D$ b; J- T% k
可是如果大家学了而不敢用,却有什么意义呢?% c+ Z$ `9 B+ P! [7 F# d5 b
今天的课就到这,下节课我们就要开始对白虎汤进行加加减减了。感恩师父感谢师兄师姐的帮助谢谢大家6 F9 L7 j% d2 c: `- h9 P: m
* X7 d4 i) a j& y. m- W. D
0 {/ Y; b3 K' [: [5 a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