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讲时间:2014.08.22
. s$ E& b* `7 R- o* _主讲老师:豫一品堂朱培府
, G% r) b$ V' Y主讲内容:中风病的一些概念、分类、以及中风先兆的临床表现探讨
; ]1 x3 g7 g0 y# f2 N G各位晚上好!今晚由我和大家一起共同学习。# k0 q( c8 L* C$ D$ m" L
大家应该都知道了,汉传经方第五期临床讲坛,将在南阳举办,到时恩师会讲一个大课题,要传授给大家治疗中风病的秘诀。1 j1 X+ K* z' e) h1 P( q! G
中风病一年四季都会有,尤其是每年的春夏是高发季节。今晚呢,暂时不讲病案,我把个人对中风病的一些概念、分类、以及中风先兆的临床表现和大家探讨探讨,先做个温习,大家有啥疑问,在五期班时,恩师会给大家一个圆满的答案。: Y1 K4 C ^' e+ v
(一) 概述5 W6 w L3 L3 Q* G* R9 v# n
关键词:出处、命名、西医分类、中医分类。
8 l' g8 p$ {, r1 A* ^7 v, ?中风一词,最早出自《素问•风论》,指出风邪犯人可导致寒热、热中、寒中、疠风、偏枯以及风病六端。3 m* z) N, ?8 n+ ^. E
《伤寒杂病论》里,更是提到了很多风,如“中风、头风、疠风、漏风、泄风、肠风、五脏中风、产后中风、妇人六十二种风、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病、风水、风湿、风痹”••••••
. V% E1 G$ f* f1 B: N1 J) J这些广义的风,都有特定的定义,这里暂不论述,就当做个开场白,让大家了解一下大概吧。$ r' @5 T5 a& S; b- J; f
仲景在《金匮•中风历节病》里,还有“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肌肤不仁”、“身重不胜”、“舌难言”、“不识人”等中风症状的描述。( O0 l4 H# s* y9 L& K1 K# \4 F+ A
大家从这可以看出什么呢?那就是这个中风病啊,它会伴随不同程度的语言、运动、感知等功能障碍。在人体的主要表现大多是:突然昏仆猝倒、半身不遂,口眼(舌)歪斜、语言骞涩不利,偏身麻木等症状。
1 y" h; h I0 c3 ~中风这个病的名字,是古人以自然界现象,与患者临床症状对比,取类比象而命名。
* k7 w/ ~* q4 N因其发病骤急,如同自然界的暴风逆袭,摧枯拉朽,枝断树摇,房屋塌倒,故名。仲景临床不谈玄理,只辨其证,这是疾医特色,经方精华,先贤的智慧,由此可见一斑啊!( l& O8 L4 A* i8 Y* f( Q* j+ D
我们今天讲的这个中风,就是专指脑血管疾病,西医学按病理分为出血性中风和缺血性中风。! r# P. n/ M) q3 u
如脑血栓、脑栓塞、小中风等,属于缺血性脑中风,多是脑血管狭窄或闭塞,致使脑血管功能障碍,引起相关症状。发病情况较脑出血缓慢,常有先兆症状,如头晕、一侧肢体麻木或无力等,在血压低时更易发生。抢救及时的话,预后比较良好。而脑出血(脑溢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属于出血性脑中风,多是由于高血压、动脉硬化症、伴有脑内小动脉变性坏死,而形成微动脉瘤破裂出血,在脑内实质形成急性占位性损害。会突然昏迷和瘫痪,头晕痛、呕吐、大小便失禁、发热等,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抢救不及时的话,预后较为严重。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在中医学中皆属于“中风”范畴。我们经方呢,在唐代孙思邈的《千金方》中,把中风分为四类,“一曰偏枯,二曰风痱,三曰风懿,四曰风痹。”& O+ Q& }0 s2 b( u+ `
证候分明,条理清晰,可谓要言不烦啊!咱们今晚呢,,就分别论述中风病这几种分类法,至于临床实战诀窍,恩师会在五期班给大家详说细述 4 ?; V* A% P# K" e8 O
咱们就先从中风先兆开始说起吧。# _) n: \; Y. A) V5 f5 i8 a
# e5 }$ b. E# B3 x
(二)中风病分类
* S- v8 p7 {; S' a. i& W2 z, s3 e6 ]! V0 T
关键词:先兆中风、偏枯、风痱、风懿,中风病与风痹血痹的区别。
5 W. X* p3 X+ u0 } t& |& b1、先兆中风 2 l/ E. O y/ P2 y) L/ ^
古代有许多医籍,都记载了先兆中风,而且描述得颇为具体形象。历代医家呢,对此都有着系统的认识和具体的对治方案。先略举几例如下:6 A# Y2 `4 s3 r" D- ^7 J* B# g
仲景曰:“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络脉,皮肤表面的血管不通,皮肤肌肉就要有麻痹不仁,这说的就是先兆中风的表现之一。& O/ z# c( U3 u5 l
《黄帝明堂灸经》黄帝问岐伯曰∶“凡人中风,半身不遂,如何灸之?”岐伯答曰∶“凡人未中风时,一两月前,或三五个月前,非时,足胫上忽发酸重顽痹,良久方解,此乃将中风之候也。便须急灸三里穴,与绝骨穴四处各三壮。”
d) l. |- i4 k6 K- d1 X. Q9 A( B附:$ \ [0 W0 a# [: X0 j! B* N- L: n
三里穴,分为手三里、足三里。
/ p( G1 o K. f8 T3 t8 Z 所谓“三里”,是指理上、理中、理下,调理上中下三焦,简称三里。病在胸隔上部,要“理上”,针刺或按压手、足三里的时候,正对穴位,要稍稍往斜上方用劲;病在心下、脐上部位,就需要“理中”了,正对穴位,只用往内用劲就行了;病在脐下部位,正对穴位,要稍稍往斜下方用劲,这叫“理下”。——个人理解,这是常法,大家要灵活理解和应用,不要胶柱鼓瑟。: H. u$ U' r j( U; }
手三里,位于前臂背面桡侧,手肘横纹向下2指、向前3指,用手按就痛之处。1 }$ q% Z1 ?' X v# J$ K( o
穴症:治手臂不仁,肘挛不伸,瘰疬。(铜人)甲乙经:肠痛时寒,腰痛不得卧,手三里主之。5 s6 T* d- h* ]2 h* V, V
针刺或艾灸本穴,能治疗面神经麻痹,牙痛颊肿,上肢不遂,腰腹痛,腹泻等。! L0 Y) {) E9 \, ]
按:2012年在北京二期班,李桂海师兄讲汉传温灸时,提到师父曾经讲的“穴症”一词。比如,一个方剂是由若干个“药症”组成,同理,一个针刺和艾灸处方中,会有若干个“穴症”组成。我们临床上也可以把每一个穴位的主治功效简称为“穴症”。7 V! p# n6 i1 \1 q# `+ s. I' ~8 Q' z
受此启发,我把汉传理念指导运用下的针刺、艾灸、包括拔罐等治疗方法,分别称之为汉传六纲针法、汉传六纲温灸法、汉传火罐疗法。今年上半年,在南阳还和张善哉师弟探讨过汉传六纲针法,大家有兴趣的话,课后可以找他交流。
5 b7 Y% Q D4 P8 ^* `足三里,位于外膝眼下3寸,同身寸4横指,腓骨与胫骨之间。 E9 ?9 w/ o9 ]+ R
穴症:病肌肉痛••••••热中善饥••••••寒中肠鸣腹痛••••••有寒有热。皆调于足三里。(灵枢)通玄指要赋:三里却五劳之羸瘦;痹肾败,取足阳明之上。& S7 x$ d: m; X8 l' E0 b; }
这个穴位,又叫长寿穴,“却五劳之羸瘦”,理上中下三焦啊。足三里穴,可以主治阳明、太阴、厥阴病,可针、可灸、可拔罐、可以按压、可以刮痧••••••针刺或艾灸穴位时,一般取两到三个穴症就够用了。; y, w' N5 n8 W" Y* ^7 d
绝骨(又名悬钟),位于小腿外侧、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缘。- ~5 C! B$ l# \* F: |9 g- w; Y
穴症:治风,身重心烦,足胫痛。(千金)针灸铜人:治心腹胀满,胃中热,不嗜食,膝痛,筋挛,足不收履,坐不能起。它是八脉交会穴之一,“髓会绝骨”,针刺或艾灸这个穴位,可以治疗骨髓、脑髓的疾病。3 j5 n0 ?, m: y, R9 \* k
咱们言归正传,下面继续呵) [# t. Y5 l- h
对于中风的预防、治疗和善后,古人是以三里、绝骨两穴为例(两仪),双侧四穴同灸(四象),暗示如何平衡太极、阴、阳。7 ?; Q. y% l" ?4 U& n8 U6 v
若手、足三里,配合绝骨,单侧多按三才、五行取穴,双侧多按四象、六纲取穴,也可以颠倒过来,法无定法,圆机活法。四象真五行都在里面,很有意思,大家可以举一反三。——但千万不要过度蔓延联想 V9 g. Q6 _6 K7 I
孙思邈说:“初得轻微,人所不悟”,“夫眼润动,口唇偏涡,皆风入脉,故须急服小续命汤,八风散,摩神明膏,丹参膏,依穴灸之。”
( d3 c, a1 I* t3 G' i4 ~5 ?& Q金代刘元素也说:“中风者,俱有先兆之证。凡人如觉大拇指及次指麻木不仁,或手足不用,或肌肉蠕动者,三年内必有大风之至。”
# t" j; G& B8 X$ H4 b( k& n古人说的先兆中风症状,一般比现代出血性中风为轻,历时短暂,多在24小时内就会自行消失或缓解。但是,中风终究是个大病、多发病,来不得半点儿戏,切不可以为症状消失就万事大吉了。否则进一步出现偏瘫、口角歪斜、或一只眼睛失明等,就真正发生中风了。
2 U* v( m' @8 L( C; q- Q- Q先兆中风,如果用药及时且方法正确,可以很快恢复,如果辨治错误,会给患者留下一生的残疾,甚至危及生命。) y2 z5 G% i. @
归纳一下:* b4 {( ~; G& S7 J
先兆中风,一侧面部或上下肢,突然感到麻木、腿脚软弱无力、嘴歪、流口水,或突然感到眩晕,如踩棉花、摇晃不稳,甚至会突然出现说话困难,或听不懂别人的话,它往往与脑血栓形成的早期表现大致相同。 : h( ~3 p4 ~ [" w
2、偏枯- M) ~ u" n4 L
偏枯者,半身不随,肌肉偏不用而痛,言不变智不乱,病在分腠之间,温卧取汗,益其不足,损其有馀,乃可复也。5 A* e, r3 w, {; t5 O, d: {
偏枯病,俗称偏瘫,就是半个身子不听使唤,会伴随肌肉疼痛。但是言语正常,神智清醒。病邪呢,就在于一侧身子的皮肤肌肉腠理之中。病位浅啊,“其在皮者,汗而发之”,治疗方法就要以发汗为主,损其有余,补其不足,观其脉证,随证治之。
* |- l, b( l8 ~& ~$ N. _) Z只要治法正确,治疗及时,九成以上的患者,是可以完全康复的。可见于现代医学的短暂性缺血发作、脑血栓形成、脑梗塞以及脑出血轻症(语言神智正常)。
1 X7 G$ ?" Z* w2 k/ {( t0 C3、风痱
! V, @ }0 e2 W- s2 Y 风痱者,身无痛,四肢不收,智乱不甚,言微可知,则可治,甚即不能言,不可治。
9 O" H* `5 W. I ~$ n风痱病,是指患者身体不怎么疼痛,只是四肢或半身瘫软。神智会有些迷乱,但是迷乱得不严重。言语轻微无力的,还是可以治疗并且恢复。如果严重得是不会说话,治好的希望就不大了。
; l9 ?% E, Z4 w2 H. H可见于现代医学的格林巴利综合症、重症肌无力、低钾麻痹等疾病(语言神智稍有障碍)。
- @4 T1 K1 m( ]# j7 i4、风懿4 O0 c$ h! M( T6 _7 Q- y
风懿者,奄忽不知人,咽中塞窒窒然,(巢源作噫噫然有声)舌强不能言,病在藏腑,先入阴後入阳,治之先补於阴,後写於阳,发其汗身转软者生,汗不出身直者七日死。(原作眼下及鼻人中左右白者可治,一黑一赤吐沫者不可治。)& w5 J. w) g+ r( A0 x8 |3 b5 e. U
风懿病,患者会精神恍惚昏迷,咽部痰涎堵塞而呼吸困难,舌头僵硬不能说话。这是风邪入里了,内邪引动外风,使风邪先入三阴,从而导致三阳病变。
/ V. l4 o0 L0 z$ P' k6 X) [这个风懿病,是中风病里最危重的一种,主要症状就是昏迷、呼吸困难、失语,会兼有风痹、偏枯、风痱的一些肢体症状。
8 f* r. r. m9 @2 a1 \4 B治疗要用厥阴配伍去发汗,可以配合艾灸或针刺治疗,一般要先温灸三阴经脉穴位,然后后针刺三阳经脉穴位。, O J" {$ L1 C, B$ x) k+ o6 w! \
望诊上可观察一下患者的下眼睑、颧骨、人中附近的颜色,颜色发黑、发红、或者黑红夹杂的、甚至嘴里吐沫的,这是危重病人,基本上是没救了。现代医学的急性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重度脑震荡出血等,多有这样的危候。
& ~4 I1 r/ w4 y% R" b* r5、风痹6 Y3 Z5 N) r) g0 r; h
风痹••••••形如风状,得脉别也,脉微涩,其证身体不仁。# ^8 O/ P- l% X+ F8 H4 z8 L
风痹,症状和中风一样,容易肢体瘫痪。但是风痹的身体麻木不听使唤,会有走窜的现象,甚至局部肢体萎软无力。风痹时间久了,容易入厥阴病位,会有心烦、头痛,感觉两脚冰冷和灼热交替,腹股沟出湿汗等症状。
u" I( x' c1 C$ X8 u1 _4 K) x* ^那么,用脉象来辨别呢,就是风痹的脉啊,涩滞无力,会兼有细脉、散脉和迟脉等。这里多啰嗦一句吧,就是血痹和风痹也很类似。
4 K2 Z* Y; ?. D5 v% D血痹,是营血痹阻于肌表络脉,而出现的身体如虫爬蚁行、感觉麻酥酥等症状。血痹的脉,多是浮沉都无力(阴阳俱微),寸口和关上,也都无力,尺中细小而紧。" v& N4 M7 Y. l( C
中风,风痹,血痹,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Q5 h6 K1 S. a% f
中风在《金匮要略增补•中风篇》,风痹参考《金匮要略增补•痉湿暍篇》、《金匮要略增补•风痹风毒篇》。两者都可以用续命汤系列,辨证使用就行。" M; w/ [2 d k" _5 r1 G5 w
血痹在《金匮要略增补•虚劳血痹篇》,代表方是黄芪桂枝五物汤,后世的补阳还五汤就是以它为基础加药症而成。
! ~( {% A6 Q. M: R/ C3 @; r# \西医的末梢神经炎、脊髓病,肌无力,肢端动脉痉挛,包括一些截瘫等,都可以参考风痹、血痹去治疗。可以对局部经穴浅刺,或者刺络放血,配合经方汤药治疗,营卫调和了,就好治了。$ O4 L) t, X5 E: l! T
三、中风病的具体治法(临床实战及病案16篇)••••••后面省略三万字••••••
b% k3 T6 b# v. C6 {% q% I- r今晚就先讲到这里吧,具体的临床实战应用以及诀窍,恩师在五期班的亲传面授会非常精彩,大家肯定不虚此行。我也很期待啊 2 S, q! u1 N/ V( V e/ k A" m! |
|
评分
-
1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