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傍晚闲着没事,和师弟及一汉传学员闲聊,聊到中医儿科急腹痛时,突然忆起几则类似病案,夜半翻检病历,找到一则,整理出来,以飨同道。 李某某,女,11岁。 初诊时间:2014年1月19日 主 诉:腹痛难忍。 病 史:半月前突发脘腹胀痛,西医诊断“肠痉挛”,输液5日,逐渐痛缓,遗下乏力身懒,恶心呕吐,不欲饮食等症状,经某中医用消食化积之品,基本好转。三日前腹痛甚,输液及服中药无效,遂来诊。 刻 诊:身体略胖,口唇暗红,面色黄暗,双颊各有一两个指甲大的白色斑块(老百姓俗称虫斑或食气斑)。精神不佳,眼神不灵动,双目球结膜数个蓝色斑点。汗出较少,饮食不下,时时干哕,自觉发冷,手脚心凉,脘腹极痛,胀满据按,腹部不温。大便四日未下,小便不黄,量可。 舌苔脉象:舌胖嫩,边尖略红,苔白滑腻,舌中舌根厚腻甚。 两寸沉而有力,关尺沉弦略细,有紧象。 六 纲:太阴阳明系阳明 五 证:滞 痞 处 方:三物备急丸改汤(因门诊自制备急丸已用完,来不及配制,故改汤服用) 生大黄15克 干姜15克 巴豆(去皮壳)两枚 上三味,共捣碎,布包煎,得药汁300多毫升,每服80毫升,得吐泻乃停服。 另做“白饮”一碗,放凉备用,以免腹泻过度。 大约服药半小时,腹中肠鸣,呕吐酸腐食物,并泻下2次,大便水样,夹带灰白色硬物六七枚,脘腹胀痛缓解。又服药一次,呕吐一次,水泻三次,自言腹中空虚感,嘱其家属给停药,立与凉“白饮”半碗饮用,腹泻即止。 继而予理中汤原方,加神曲45克,抓三付带走,未再复诊。过罢春节,患儿母亲来看妇科病,言其女服完三付汤药,精神转好,饮食恢复,脘腹痛一直未犯。 按: 师著《金匮要略增补》: “心腹诸卒暴百病。三物备急丸方。大黄(一两) 干姜(一两) 巴豆(一两,去皮心 ,熬,外研如脂。)上药各须精新,先捣大黄、干姜为末,研巴豆纳中 ,合治一千杵,用为散,蜜和丸亦佳,密器中贮之,莫令歇。若中恶客杵,心腹胀满,卒痛如锥刺,气急口噤,停尸卒死者,以暖水若酒服大豆许三四丸 ,或不下,捧头起,灌令下咽,须臾当瘥,如未瘥,更与三丸,当腹中鸣,即吐下便瘥。若口噤,亦须折齿灌之。” 《千金》:“司空裴秀为散用亦可”。 《杂疗方》:“先和成汁,乃顷口中,令从齿间得入,至良验”。 三物备急丸,很明显,是厥阴方子,寒热并用而破除积滞,主治“心腹诸卒暴百病”。 “心腹诸卒暴”,类似于急腹症的休克晕厥。能对治诸如高热神昏的急性脑炎,肠梗阻,急性坏死的胰腺炎,肝、胆、胃、肾结石疼痛引起的休克,胸膜炎,肺癌,乳腺增生,囊肿肌瘤,以及神智有问题的急病等,只要符合三物备急丸的运用指征(必须是内有实邪的),就都能辨证的使用。 方子名副其实,能“备急”,能立竿见影的救命!小量多次服用可以清五藏六腑,去食积,还能减肥。里实急症的,包括一些脑血管疾病,如一些急性中风晕厥昏迷,发病之前数日没有大便的,用上这个药,泻下后,往往会很快清醒。 这里干姜是太阴药,大黄是阳明药,而巴豆,是其中关键之药。巴豆,民间又叫“鼠豆”,老鼠吃了增肥,马吃了卧槽,人吃了吐泻。得热则泻甚,饮冷则泻止。服用之后,病在上焦则吐,在下焦则泻,上下焦“闭实”的,会上吐下泻。 巴豆。味辛温。主伤寒,温疟,寒热,破症瘕结聚 ,坚积,留饮,痰癖,大腹水胀,荡炼五藏六府,开通闭塞,利水谷道,去恶肉,除鬼毒、蛊注、邪物 ,杀虫鱼”。 三物备急丸的运用指征:若中恶客杵,心腹胀满,卒痛如锥刺,气急口噤,停尸卒死者。必须是内有实邪的!这个实邪,是留存许久,平时要见到寒热错杂,猝然发作,闭塞了气血,造成阴阳隔绝而晕死。 注:“白饮”,是南阳人的一种饮食,又叫“白汤、饮汤”。自古南阳人喜食捞面条,将面条煮熟后捞出,配菜和蒜泥食用;而煮面之汤,就叫做“白饮”,也叫“白汤”,颜色白亮,可养胃气,生津止渴。把捞煮熟的面条,放进凉水中淬一下再捞出(当地人叫“拔凉儿”),是谓凉面条或叫“冰面条”;淬面条的水叫做凉汤或“冰面汤”,可解暑,止渴,去食积! 附:“五苓散”中“白饮”为何物?-清心茶社-汉传中医师承论坛 - Powered by Discuz!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