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伯未
名士名医秦伯未
秦伯未(1901~1970年),字之济,号廉斋,上海市浦东人,出身儒医世家。祖父笛樵,名乃歌,工诗辞古文,余事攻医,活人甚众,著有《读内经图纪》、《玉瓶花馆丛书》、《俞曲园医学笔记》等。父锡祺,伯父锡田,均精医通儒。秦伯未出此门庭,耳濡目染,幼年即好读经书,凡经史子集、诸家医典、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无所不涉。秦伯未以此深厚之国学基础,为后来医学造诣奠定了基石。
秦伯未初学医于曹颖甫,1919年入丁甘仁创办之上海中医专门学校,进一步探求歧黄之术。毕业后,任教于上海中国医学院、新中国医学院,并创办上海中医书社和中医学社。解放后,历任中央卫生部中医顾问,中华医学会副会长,国家科委中药组成员,药典编辑委员会委员,农工民主党第七届中央委员,第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中医学院教务长等。他在创办中医学院,编写中医学院教材,培养中医、中西医结合人才等方面,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有诗云:“拼将热血勤浇灌,期卜他年一片红”。足见其致力于中医事业之苦心。
秦伯未治学谨严,博学多闻,在中医教育界、理论界有很高的声誉。生平著述甚丰,有《秦氏内经学》、《金匮要略简释》、《中医临证备要》、《实用中医学》、《清代名医医案精华》、《内经知要浅释》、《内经类证》、《治疗新律》、《中医入门》、《谦斋医学讲稿》等数十种。
秦伯未不仅是现代著名医学家,又是集诗书画印一身的文化艺术家。他早年即加入柳亚子创立之南社,其诗律之细,构思之速,常为人所赞颂,有“南社题名最少年”之誉。三十岁即有《秦伯未诗词集》印行。四十岁时将其增订补辑为《谦斋诗词集》七卷,共344首。其诗词形式活泼,笔势新奇,文辞清淡素丽。秦伯未书法宗赵子谦,行笔工整。蝇头小楷亦浑匀流丽。对小篆、北魏书也下过一番功夫,其隶书推崇杨藐翁,上海城隍庙大殿上有一副对联,即是他早年墨迹,其笔力跃然可见。秦伯未绘图也颇见功力,善画梅、兰、竹、菊,尤喜画荷,特有不少吟绘荷花的诗画。他欣赏荷花“出污泥而不染,一身清净”的品格,常以之告诫学生:“做人要有人格,看病要有医德。贫莫贫于无才,贱莫贱于无志,缺此不可为良医”。秦伯未曾以淡雅之荷图作为再版《中医入门》之封面。秦伯未对金石铁笔十分喜爱,早有《印谱》行世。今将秦伯未诗联选介如下:
《咏怀诗》
明珠出东海,媚与月争辉。
嗟彼绝世珍,问谁将怀归?
裹以七锦襦,络以五采丝。
一朝得重价,宁复有贱时。
抱才勿用叹,真赏且相期。
会当待际遇,亦应坚操持。
秦伯未
秦伯未(1901~1970年),原名之济,号谦斋,上海市人。祖父秦迪桥为晚清名医,父秦锡祺为清末民初儒医。秦伯未幼承家学,雅好诗词、书法、国画与金石。1918年考入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在丁甘仁门下攻读中医,1923年毕业后,先悬壶沪上。1928年,与王一仁、章次公、严苍山等共同创办中国医学院,掌管教务工作。1932年,秦伯未在沪创立“中医指导社”,自任社长,主编《中医指导丛书》。1938年,创办中医疗养院(我国早期的中医医院),为在校学生提供中医临床实习基地。同年,创办《中医疗养专刊》。1951年出任上海第十一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1955年调北京,历任中央卫生部中医顾问、北京中医学院顾问、一级教授、院务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副会长、国家科委中药组组长、药典编辑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委员等职。秦伯未一生勤奋好学,学识渊博,经验丰富,尤其擅长内科杂病。对时令病、老年病,临床上强调抓主症以明病机,再立法遣方用药,理法方药贯通,辨证精细,治法多变,处方稳重,用药轻巧,疗效卓著,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秦氏从早年著《内经类证》,编《清代名医医案精华》,到晚年集理论与临床之大成的《谦斋医学讲稿》一书的出版,共著书六十余部,计千万余字,真可谓邃精岐黄、著作等身。秦氏还广列门墙,遍栽桃李,不遗余力地培养中医人才,尤其在中医教学、中医函授教学和普及中医知识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是我国最早开办中医函授教育的创始人之一,在继承与发扬中医科学、发展中医事业、培养中医人才方面,均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一代名医秦伯未
一代名医秦伯未治学严谨,临证对歧黄之术刮垢磨光而疗效出奇,将其学术治验熔于所著《谦斋医学讲稿》中,毕生业医首辨伤寒温病异同,内伤杂病当识脏腑发病与五行辨证,诊断重视病名,成方以法统之。今就其临证五辨探析如下,以期光大名医经验。
1 首辨伤寒温病异同
秦老临证对外感疾病首辨伤寒与温病异同,二者同起六淫,或伤於寒,或感於温。伤寒由表入里,以六经辨证而取温法,始用辛温发汗的麻黄汤,中用苦寒泻热的承气汤,末用回阳救逆的四逆汤。温病由浅入深自上而下,用卫气营血或三焦辨证而治取凉法,始用辛凉解肌的银翘散,中用甘苦合化的增液承气汤,末用甘寒救阴的复脉汤。虽同属外感病但证候存在交叉,构成了六经辨证与三焦辨证的一横一纵关系,即太阳病——上焦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中焦病;少阴病、厥阴病——下焦病。诚如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书中言:“是书虽为温病而设,实可羽翼伤寒”。可见伤寒与温病没有对立,而是既联系又有区别的。
2 临证推求脏腑发病
秦老指出:脏腑发病歧黄早有明训,《素问》中的“咳论”、“痿论”、“痹论”等,分别推求了五脏咳嗽、五脏痿证、五脏痹证的主要表现。而《难经》所载“忧愁思虑则伤心,形寒食饮冷则害肺,愤怒气逆而不下则伤肝,饮食劳倦则伤脾,久坐湿地强力入房则伤肾”又阐明了五脏发病的自身规律。据此秦老常从4个方面分析内伤脏腑的发病:第一结合本脏的体用性质,第二与本脏形体官窍联系,第三本脏跟它脏相互影响,第四本脏对病邪的反应。举肝为例:功主藏血与疏泄,体阴有阳失调是发病关键,或肝不藏血,或肝失疏泄,进而波及所主筋、目、爪甲、泪发生病变,肝病相移而影响胆、心肾和脾肺,出现五行传变。此外,肝通于风气而易招风邪,肝在志为怒舍魂,又多情志病变。可见脏腑一旦发病就离不开生理和病理,离开了就会落空。所以医家唐容川说“业医不知脏腑则病源莫辨,用药无方”。
3 辨脏腑传变用五行
中医应用五行学说的生克乘侮关系,阐释人体脏腑生理病理以及相互关系,并作为推断病情和确定治法的依据。对此,秦老对疾病的脏腑传变力倡五行辨证而要点有3:其一要以脏腑生理病理为基础,其二要以病因病机为依托,其三要掌握五行规律着重在生克两个系列。在相生辩证中包括母病及子,子盗母气和单纯子病3类,并认为火不生土不仅命门之火不生脾土,而且也指心火不生脾土。如张仲景治痰饮用苓桂术甘汤,方中用桂枝在於温心阳助脾阳,含有补火生土之义。相克辨证中包括太过乘侮与不及乘侮4类。如臌胀病就涉及肝脾肠胃等脏腑,其病变过程有木旺乘土、土虚木乘、土实侮木、木虚土侮4种情况。因而治法有别,或疏肝利水,或培土制水,或扶土抑木等,临证不可不注意。
4 临床诊断考查病名
病名是对具体疾病全过程特点与规律的本质认识,而《内经》早有病名记载。对此秦老认为,必须结合临床考查病名。如“肝厥”病名,它是“四厥”的总称。即一指忿怒所致形似中风的“气厥”,证见猝然昏倒,牙关紧闭,手足不温。二指肝阳上亢的“晕厥”,证见头目运旋,昏倒不省人事,汗出面白肢冷。三指肝火上冲的“薄厥”,证见猝仆面赤,气道不利,咳有痰声,脉弦而数。四指肝肾阴虚风动的“痉厥”。宅如“腹泻”病名又有多称,若以病因看有湿泻、暑泻、热泻、食泻、酒泻之称;若从泻下物看有鹜泄、餮泄、溏泄、濡泻之名;若从脏腑病机看有胃泄、小肠泄、大肠泄之说。秦老还对《难经》所言“肝积”名“肥气”,“脾积”名“痞气”提出看法,因肝积多由气滞形成,体见疲劳肢困,食少体瘦,日久继发黄疸与臌胀,而脾积肿大面黄如“疟母”一般,常由劳累引发寒热,结合临床考查病名应为“肝积”名“痞气”,“脾积”名“肥气”。
5 成方以法统之加减
成方是前人经验的总结,临证要认真分析每方的用药法跟疾病病机的关系,从中总结出该成方体现的治法。秦老运用成方的经验是以法统方随证加减。如成方“小分清饮”的用药法,体现了利尿、理气、健脾、燥湿治法,因而可用治水肿病。凡成方中只要与水肿病治法相符的亦可移用。如《伤寒论》五苓散用治伤寒渴欲饮水,水入即吐,小便不利。因其有利尿健脾温化之功,符合水肿法而采用。临证还可随病人体质和证候加减,或去肉桂而成利尿健脾四苓散,或与燥湿的平胃散结合组成胃苓汤;还可以加入陈皮、滑石等组成利尿燥湿清热理气的大橘皮汤。上述加减变化既不悖原方之旨,又切中病情而收临床疗效
秦伯未医学名著全书
本书整理汇编了秦伯未先生的学术思想代表作、医案医话、诗词墨宝,以及晚年的家书遗信等。全书分上篇 增补《谦斋医学讲稿》、 中篇 谦斋名著选编、 下篇 谦斋医案选编 附篇 谦斋家书、谦斋诗词选
出版社:中医古籍出版社
市场价(元):158 网上价(元):158
秦伯未先生《国医医学讲义六种》
点击图片看大图
商品分类: 书籍
市 场 价: ¥1,000.00元
会 员 价: ¥1,000.00元
商品状态: 上架
商品数量: 1 件
商品规格
一函共八册,线装本,品相八成以上。
出版据现在已经70多年了,为上海中医专门学校第一届毕业生,著名中医秦伯未先生所著,既有学术价值,又值得收藏。
商品介绍
农工民主党>>组织结构>> 中央委员会
第七届中央委员会
(一九五八年十二月选出)
主席团主席:季 方
主席团委员:周谷城 唐午园 刘树勋 郭则沉
严信民 夏康农 徐彬如 王人旋
秘 书 长:郭则沉(兼)
中 央 委 员: (48人)
王人旋 王季陶 王深林 邓作楷 丘 辰
叶粤秀 叶桔泉 申葆文 卢嘉锡 刘 春
刘云波(女) 刘星垣 刘树勋 孙仲逸 庄明远
何世琨 陈伊林 严信民 吴文祺 吴彦求
季 方 范 权 孟目的 罗任一 周太玄
周汝沆 周谷城 周绪德 段佑云 唐午园
秦伯未 徐赤文 徐彬如 郭则沉 夏康农
张 平 张锡祺 梅日新 练惕生 傅肖先
杨达夫 杨清源 杨熙时 蒲辅周 廖少仪
魏指薪 章伯钧 黄琪翔
候补中央委员:
丁贡南 方荣欣 胡一禾 胡宗澹 施方白
徐 哲 梁世骥 张显龙 章师明 傅 濬
黄慎之 管仲伟 翟枕流(女) 丘 哲 李伯球
张云川 杨逸棠
中医诊断学教学大纲
(供本科使用)
绪论
[目的和要求]
掌握诊断、诊法的含义
了解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中医诊断学的发晨简史
理解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和原则、学习方法。
[教学内容]
1.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2.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达变
3.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整体审察、四诊并重、病证结合
4.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各时期对中医诊断学有突出贡献的医学家、主要著作、成果。
5.学习中医诊断学的方法
[教学课时] 3学时
第四章 问 诊
[目的要求]
熟悉一般情况的内容。
掌握主诉的含义;理解主诉的诊断价值。
熟悉现病史、既往史、个人生活史、家族史的内容和意义。
掌握寒热产生的机理及各种寒热的临床意义。
掌握有汗无汗、自汗、盗汗、战汗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掌握导致疼痛的病因和病机、疼痛的性质。
熟悉不同部位疼痛的特点和意义。
了解问疼痛的要点。
掌握失眠、嗜睡的含义和意义。
理解失眠、嗜睡的病机。
掌握临床常见饮食异常的症状之含义和意义。
理解不欲食、纳少和纳呆的区别。
掌握大便便次、便质、排便感异常的主要表现和临床意义
掌握小便异常的主要表现和临床意义。
掌握问月经、问带下的内容;正常月经
熟悉异常月经、病理带下的各种表现和意义。
理解小儿的生理特点、病理特点。
了解问小儿的主要内容、易使小儿致病的原因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问诊的意义及方法
1.问诊的意义
2.问诊的方法
第二节 问诊的内容
1.一般情况
2.主诉
3.现病史
4.既往史
5.个人生活史
6.家族史
第三节 问现在症
1.问寒热的含义、意义;恶寒发热、但寒不热、但热不寒、寒热往来的临床特点及意义。
2.有无汗出、特殊汗出、局部汗出的概念及意义。
3.问疼痛的要点;疼痛的病因病机及性质、不同部位疼痛的特点及意义。
4.睡眠的生理;失眠、嗜睡的含义及意义。、
5.口渴与饮水、食歇与食量、口味的含义、临床常见症状及其意义。
6.大便异常、小便异常的表现和临床意义。
7..正常月经、带下和异常月经、带下的表现及临床意义
8.小儿生理特点和病理特点。问小儿的主要内容。易使小儿致病的原因。
[教学课时]11学时
第二章 望 诊
[目的要求]
掌握望神、望色的内容和临床意义
熟悉异常体态和排出物的基本内容
了解局部望诊、望小儿指纹的主要表现。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望 神
1.望神:得神、失神、假神的典型表现,识别方法和临床意义。
2.望色:常色和病色、主色和客色、善色和恶色的概念、特点及其意义;白、黄、赤、青、黑五种病理面色的主要表现和主病。
3.望形:形体的强弱胖瘦和体质形态的表现和意义。常见畸形的表现特点和临床意义。
4.望态:异常姿态的表现和童义。
第二节 局部望诊
1望头面:望头部、囟门、面部的基本内容
2.望五官:望目、耳、鼻、口与唇、咽与喉的异常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3.望躯体:望颈项、胸胁、腹部、腰背部等常见异常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4.望四肢:四肢、手足的形态变化和动态异常及其临床意义。
5.望皮肤:全身皮肤色泽变化及斑疹、水疱、疮疡等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第三节 望排出物
望痰涎、呕吐物、大便、小便等形、色、质、量变化及其临床童义。
第四节 望小儿指蚊
望小儿指纹的概念、方法。正常小儿指纹、病理小儿指纹的一般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教学课时]10学时
第三章 望 舌
[目的和要求]
掌握舌诊的方法、正常舌象和病理舌象的表现和意义。
熟悉舌的形态结构、舌诊原理和舌象分析要点。
了解舌诊研究进展。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舌诊概说
1.舌的组织结构和舌诊的原理
2.舌诊的方法和内容
第二节 望舌体
1.淡红舌、淡白舌、红绛舌、青紫舌的舌象特征、临床意义。
2.老嫩、胖瘦、点刺、裂纹、齿痕等形质的特征、临床意义。
3.颤动、歪斜、吐弄、短缩等动态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第三节 望舌苔
1.厚薄、润燥、腐腻、剥落、真假、偏全等苔质特征及其临摩意义。
2.白、黄、灰黑等苔色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教学课时] 4学时
第三章 闻 诊
[目的和要求]
掌握正常声音的特点。
文章来源:http://qqqqq.blog.guxiang.com/article/2007/200742312498.shtml
按:今天在书店看到几本秦老的书,特别是《临证备要》感觉很不错。回来之后问了网友,才知道秦老原来是一位大人物!因此将得到的两篇资料放到这个帖子,让大家了解一下这位前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