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某某,男,15岁,中学生 初诊日期:2012-11-16 主诉:患腮腺炎一周。 病史简要:此患初得病时由其父母陪伴来诊,见我年轻,问几剂可好,我言三剂可效,其将信将疑,处方后便溜之大吉,而转至市南关某老中医处去贴了膏药,一周后非但未好,反而出现发热、肿痛加重,遂返至我处曰:试试吧。 刻诊:右侧下颌部肿胀疼痛,牵及耳后及乳突部,局部皮肤色稍红,质偏硬,进食及咀嚼食物时痛甚,发热2日,最高至38℃,微有汗出,口不干不渴,饮食及二便正常,睡眠正常。舌质暗红,轻微齿痕,苔黄白相间而腻。双脉弦滑有力。 六纲:阳明太阴合病属阳明 五证:饮、滞 处方: 1、漏芦连翘汤加茯苓、双花(一两合十克) 漏芦20 连翘20 黄芩20 生麻黄20 升麻20 枳壳30 白蔹20 酒大黄20茯苓20 双花30 炙甘草20 ×3剂 2、师制三黄膏 10克,加香油外敷患处 每日一次
二诊:2012-11-19 今晨患者高兴而来,其母直接改口称我为老师,嘻嘻,言其子服药后二剂便热退痛止,饮食无碍,右下颌部仍微有浮肿,舌暗红微有齿痕,苔黄厚微腻,脉弦稍滑。效不更方,继服上药三剂。
三诊:2012-11-22 今日患者母亲代为来诊,言其子已经完全康复,正常去上学了。病愈,不处方。
按: 1、《金匮要略》卷七
辨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之痈疽: 漏芦连翘汤,治伤寒热毒,变作赤色痈疽、丹疹、肿毒,及眼赤痛,生障翳,悉主之方。兼治天行。 漏芦(二两)
连翘(二两)
黄芩(二两)
麻黄(去节,二两)
白蔹(二两)
升麻(二两)
甘草(二两,炙)
大黄(二两,切)枳实(三两,炙) 上九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相去二食顷更服。热盛者可加芒硝二两。忌海藻、菘菜等物。 2、三黄膏(刘师自拟) 治诸热毒疮疡,已溃未溃皆者。 黄连、黄芩、黄柏、栀子、大黄、漏芦、冰片、芒硝、白及、雄黄等份。共研末,香油调敷。、
此案患者符合阳明中风之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但此患口不干不渴,似乎阳明里热之征不显,然患者双脉弦滑有力,且舌苔黄白相间而腻,犹豫之时想起了刘师在《伤寒论类编补遗》一书中说过的一句话:“舌不藏奸,脉不做假”,且堂主在基础班讲课的时候也说过,很多是时候舌脉是起着很关键性的作用。从而定性为属阳明,是阳明里热合并外证同时兼有太阴水饮,故而选用了漏芦连翘汤。刘师在《金匮要略增补》一书中讲到:“此方是古代治疗阳性疮疡的名方,是攻逐法,要广用,很有特效,对一些瘟疫高热、阳性的紫癜,包括温病的热毒发斑都可以用,但是虚寒证用不得。”舌暗有齿痕,苔黄白相间而腻说明还是有些许饮的存在的,加了药症茯苓。 个人认为,经方广用要有个前提,那就是对病机的把握要准确恰当,而把握好病机的关键就是要对经方基础框架理论(包括六纲、五证、胃气、三焦、卫气营血、阴阳化论等)了然于胸,而这些又都是汉传经方的根基所在,堂主在讲课中也反复强调了基础的重要性,借用堂主的一句话,学汉传要重视基础、融会基础、解析基础、应用基础,而我的体会就是要多看书、多听课、多记录、多思考、多总结、多运用。
请刘师及各位师兄指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