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什么是经方以及经方派、经方学术体系和六纲体系?
答:经方派,顾名思义,就是运用汤液药物治疗疾病的学术。以汉代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和远古时期的《神农本草经》为圭臬。这个学派,以阴阳的三阴三阳为理论模型,用六纲框架为基本辨证工具,结合阴阳、卫气营血与五证病机,采用汗吐下温等方法,辨证清晰灵活,方剂配伍严谨固定,强调方证对应,辨证准确,效如桴鼓。
广义的经方派,泛指运用药物来治疗疾病的学术体系。包括医经派的五脏五纲等五行脏腑辨证体系。狭义的经方派,单指六纲辨证体系。
附《汉书·艺文志》:
“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
“医经者,原人血脉、经络、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并箴石汤火所施,调百药齐和之所宜,至齐之得,犹慈石取铁,以物相使。”
经方,非独指仲景方,而是指在经方组方理论原则下形成,并在经方框架理论指导下应用、可重复验证的方剂,其特点为组方严谨、药少力专、效如桴鼓、应用性强。
经方学术体系,是指区别于医经学术体系,其以六纲、五藏两大理论框架为奠基,以方证对应为特征,具有独特的理论基础,探究方剂组成及疾病的诊治,是遵循一定法律和内部联系组合的学术整体。
六纲体系,属经方学术体系,是指仲景学术,以阴阳的三阴三阳学说为根本,建立起完善、系统的六纲理论框架,并以之为纲,方证为目,将疾病症候群以病位、病性和病态的规律辨别剖析,能深入到证型实质,予以高效的对证治疗。是几千年来劳动人民与疾病作斗争的智慧结晶,是最本源的循证医学。
2、问:什么是“五证”?包括哪些内容?
答:五证者,痞、烦、燥、滞、饮也。
五证,是经方家和医经家共用的病机。它包括痞证、烦证、燥证、滞证和饮证。在六纲的疾病框架内,病情的发生、发展、转归上,始终不离五证的病机参与,只有明确了五证的病机,与六纲辨证相结合,二者相互参校,才能指导更加完善的精确辨证。
痞者,天地阴阳不交,升降失司。水火不运,寒热互结,痞闷塞于心下而不通。证属少阳、厥阴。是本寒热也。
解:所谓痞证,就是病情表现的寒热错杂,交阻于心下,痞闷不通,气机不得升降,一般是虚寒水饮与湿热相互结,以少阳病和厥阴病为多见。
烦者,烦躁也。心为热扰而不宁,谓之烦。身为热动而不安,谓之躁。烦则扰于内,躁则动于外。进而失眠懊憹。证属阳明。是本热也。
解:烦证,是指烦躁说的。心烦不宁,失眠懊憹,躁动不安为表现。这个证候,多是阳明有邪热扰动,津亏不足,甚则扰动营血。属于实热的阳明病。但是也有一些三阴的虚寒烦躁,属于真阳外越,临床要注意区别。
燥者,热伤津血亏也。经云: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轻则脏躁慌悸,重则下血、便燥、神昏志乱。虽有内伤外感,其法则一。证属阳明。是本热也。
解:燥证,从火,是因为阳明实热,伤及津液,甚则波及营血,造成津血不能润肌肤、养心神,皮肤干燥、痉动,心悸不安,情志异常,重则伤及血络,导致出血。或者大便干硬,神昏谵语。属于典型的阳明病。
滞者,闭结不通也。凡气结血瘀痰凝是也。证在三阴。是本寒也。
解:滞证,是指气滞、血瘀、痰凝,一般都是由于三阴寒邪造成的,寒性收束,导致气血闭阻,病邪留滞。
饮者,水饮荡泛也。正阳不足,水无所化。证在三阴。是本寒也。
解:饮证,就是通常说的痰饮,是由于少阴真阳不足,或太阴虚寒水湿停留,或厥阴的阴阳不和而产生的,在发展上,寒盛则泛滥成水,热多则炼液成痰。
盖此五者,诸病之本,六纲五脏,不离其宗。可以单行,或以互见,视其寒热,并以复方,或行单剂,庶能以全耳。
解:一切疾病,表现不离六纲,病机不离五证。六纲辨证也好,脏腑辨证也罢,都不离这个共同的病机基础。五证象六纲病一样,可以单独出现,也可以几证同见。要根据寒热虚实的详细辨别,来进行对证治疗,单独出现的,可以用单方治疗,几证合并的,可以用各自的对治方药去合方治疗。打个比喻,六纲辨证是“狙击步枪”,五证病机,则是“校准仪”。
3、问:经方卫气营血的概念及关系如何?
答:从阴阳的角度来看,卫气为一类统称为“气”属阳,营血为一类统称为“血”属阴。“气”广义来说是人体的生命特征,狭义的气是指呼吸的这个精气, “血”呢就是我们肉眼所看到的赤红色的血液。
“气”,它分为卫和气。卫是气中的血,于无形中藏有形,不是血但是有形,不是无形的气但是有气的温煦防卫作用,这个卫就是经方里说的津液,伤寒论里也叫“阳气”。卫在人体巡行表里,起到防御和固摄温煦等作用。津液在表为卫,在里为胃气。气是气中的阳,就是无形的气了,也就是人体呼吸的精气(氧气)。
血,也分阴阳,血中阳者为营,也就是血中“气”,这个营是带有营养精微的血,滋润营养人体就靠它。有形的血中藏有无形的荣气就是营,没有精气的血叫血,含有精气的血叫营。这个卫气营血,套用西医的理解呢,卫属于淋巴液,体液这一类,气就是呼吸的氧气,营就是带有营养精微的动脉血,血就是含有浊气的静脉血。卫气营血互化,如环无端,营卫相随,营行脉中,卫行脉外,在人体昼夜运转五十周。在人体,起作用的是营和卫,而营卫靠气血运载,所以说气血为本,营卫为用。
4、问:经方体系中的三焦胃气概念如何?
答:三焦,广义的说,就是上、中、下这三个部位。上焦包括心、肺,中焦包括脾、胃、肝、胆,下焦包括肾和膀胱肠道等。这些是三焦在人体的一个分部定位。
三焦有个铁定的法则,就是上制中,化中,中制下,下奉中奉上,中奉上。
胃气是脾胃化水谷的这个气。与中焦的脾胃消化水谷的能力有关。临床上中焦胃气一但被伤,中焦不能治理下焦,那么下焦水饮就会上犯中、上二焦。
5、问:何谓阴阳先后天及如何阴升阳降?
答:先天阴阳,在医学上我们通过胎儿的体位来讲。我们知道,正常的胎位是头在下,生殖器、小腹在上。按照阴阳的自然属性来讲,上就归属阳,下就归属阴。而阳又亲上,阴又亲下。所以先天的阳气,它在上,就在胎儿的腹部和生殖器;而先天的阴精就在胎儿的大脑和心肺。
这个阴阳是纯粹的阴阳,他没有产生自律的交合运动,不具备那个阴阳后天相互交合的属性。
后天阴阳:分娩以后,开始直立行走,这时候,先天阴阳就倒转过来了。同样阳在上,阴在下,头部、胸肺就归属为后天之阳,小腹、生殖器归属为后天之阴。
先天之阴在头部和胸肺,这里阴阳用水火来代表,在人体的上部,火(后天的阳气)要向上炎,但遇到了润下的水(先天之阴),如果人体阴阳平秘,这个火就被水凉润到身体的下部去了。
而同样的道理,后天之阴在小腹和生殖器,它本性下润下,但遇到在小腹和生殖器的先天之阳,火就把水慢慢蒸化到人体的上部。
先天阴阳在人体的上下部,就是太极图里的鱼眼睛,而通过改变后天阴阳的升降使阴阳交合,这个就是我们常说的先天为体,后天为用。完成一个圆的的运动,在《内经》里面提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
简单总结:
真阳(先天)在下焦。后天阳气在上焦。
真阴(先天)在上焦。后天阴液在下焦。
真阳(先天)温阴液(后天)上升。
真阴(先天)润阳气(后天)下降。
6、问:经方合并系属如何定义?
答:、合病:在三阴或三阳里,不相邻两纲(如太阳阳明合病)、(少阴太阴合病)或三纲(包括三纲)以上同病(如三阳合病、三阴合病);或三阴三阳之间,有两纲以上参与(如阳明太阴合病、阳明少阴太阴合病)称合病。
并病:在三阴三阳里,相邻两纲同病,称并病。
能称为合病的:只有太阳阳明、少阴太阴、三阳合病、三阴合病以及具备有阴阳相杂的两纲以上同病的(注:厥阴病具有阴阳错杂的特殊性,也可以将这种情况直接归属厥阴病)。
能称为并病的:只有太阳少阳、少阳阳明、少阴厥阴、厥阴太阴。
属病:属者,谓传变之时,出现一些主要的他纲症状;或未传变但多纲症状主次并存,属某纲,则某纲为主,其它纲为次,以所属之纲方证为主治,参以药症权衡。
系者,传变之时,虽有本纲见证,但以他纲见证治则为主,是为所系,以所系之纲为主治,参以药症。急则治其标。
其大要者:
虚热”属“阳明,阳明实热伤及津血亏燥。以血归少阴、太阴也。以阳明清滋法治之。
实寒”系“阳明。三阴虚寒,水饮结实。治以阳明里实之攻逐为首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