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Caroline 于 2010-12-14 19:22 编辑
芍药《神农本草经》:味苦,平,主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
芍药在十月生出嫩芽,三月开花(指的是农历)。从芍药生长的季节性可以看出,它破阴寒而出,又在阳气鼎盛的时节绽放光华,因此它有破阴凝,散布阳和的作用。
芍药破阴结的最佳示范莫过于真武汤了。在真武汤中,芍药和附子这一对药,看似水火不容,其实却是开结行水的好拍档。
82条.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316条.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真武汤:茯苓三两,芍药三两,白术二两,生姜三两(切),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真武汤的病机是,下焦真阳已虚,还有太阴水饮,这个水饮还是很盛的,不但可能上逆,引起心下悸和头眩,而且还会流入营血,造成水盛血虚 —“身瞤动,振振欲擗地”、“四肢沉重疼痛”。
中下焦一片虚寒水饮,那就温呗,行水呗,但坚固凝滞的寒饮如同堡垒一样,阳药怎么打入敌人内部呢?
这个水饮,有动的,有不动的。水的本性就是流动的,因此水饮会让病人咳、下利、呕吐,真武汤证中也可以有这种动的水 —“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动的水我们就用生姜来对付。生姜的作用是发散的,可以追逐到处跑动的水气。
那不动的水呢,水又为什么不动了呢?这是因为有寒的存在。寒性是凝滞的,在寒的作用下,下焦就积存了阴寒性质的水饮。 沉积已久的阴寒凝滞就像是一块坚硬的大石头,需要一把利刃将它撬开一个缝隙,然后温阳的附子、行水的甘渗之药就可以开始发挥作用了。
此时我们就需要芍药的帮忙了。芍药开通凝结,能破,破这个阴寒。还能通血中之气,可以除营血之痹,正好解决真武汤证中这个水盛血虚。刘师在书里强调 —“芍药不养阴,它是有破泻性质的”。
芍药的作用和真武汤类似的,还有附子汤。
304条.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
305条.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
附子汤: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八片),茯苓三两,人参二两,白术四两,芍药三两
真武汤和附子汤这两个方证病机有相似之处,都是真阳和水饮的事儿。有什么差别呢,从药味上来看,一个有生姜,一个有人参,就差在这里了。真武汤中有跑动的水,要用生姜来逐,当然也有下焦不动的寒水,需要芍药来破,附子来温。附子汤中有不动的水,因此身体疼,手足寒,骨节疼,要多用白术放在正中(居于中焦)来解这个肌表之湿。中焦水饮不化,胃气虚,因此口中失津,要加个人参来补胃生津。
从剂量上看,附子汤中用了两枚附子,真武汤只用了一枚。附子汤下焦真阳虚得更甚,没有阳气温煦全身,以至于全身寒,肌肉关节都痛。
另外真武汤里的水饮还入了血,以致血虚不养百骸。芍药的作用一个是破阴解,让附子和甘渗的白术茯苓可以温阳行水,一个就是通血痹,行血中之气。
下个芍药帖要等段时间了,晓辉基本是学到哪里,写到哪里。初学刘师经方,岐黄奥妙未通一二,请各位多指点。 |
评分
-
1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