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癌症,现代医学仍是病因未明,现有的研究中主要焦点集中在外因。例如肺癌的病因有吸烟(主动吸烟和被动吸烟)、大气污染、职业致病因子、慢性肺脏疾病等;胃癌人们好聚焦的病因有熏制食物、高盐食品、食物霉变及烟酒等摄入及化学致癌物质的接触,和其他胃病转化而成;原发性肝癌的病因已揭示有长期的慢性肝病伤损、化学致癌物质刺激、遗传和营养不良等。但除上述原因外,我们认为心理因素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让我们反过来想一下:同样的外因条件,为什么有些人不得病或是病得轻呢?这些人的抵抗力是从哪里来的呢?人们发现:人体就像一个大化工厂,你有什么样的心情,身体就进行什么样的化学合成。 心情就如同化工厂的调节密码,是自己心理给身体输入了不同的密码;当遇到对应的外因条件时,这些密码开始控制机体的多种因素和多个环节的转化,有时,就容易发生各种疾病。这种控制内在变化的心情和逻辑概念,就是我们所说的疾病内因。 现代心身医学研究的重点之一就是破译这些密码,研究人的心理生理和病理之间的变化规律。至少,人们发现: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和几乎所有的神经介质、内分泌激素都参与了这一复杂过程,起着或显或隐,或大或小的作用。 心身医学对疾病的研究是从最简单的生理现象开始的。如:害羞脸红、害怕脸白、悲伤时会流泪等这些看似平常的生理现象,却有着揭示人体科学的密码,是人们进入心理迷宫的入口。 例如,研究表明:人的意念活动和心情波动不但对所想事物有定向性和定位性,而且对血液等在体内的流动方向也有定向性和定位性。人的心情波动时,对体内血液流动有一定的影响。如当人的心理应激,处于害羞的状态时,产生脸红、脸热等现象,其机理就是血液被引导向上;突然受到惊吓时,出现脸色苍白等现象,机理亦类同。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就已发现:“怒则气上、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悲则气消、思则气结、喜则气缓”……,并基此创立“内伤情志”理论,由于中医理论认为:“气行则血行”。 鉴此,《黄帝内经》的上述认识可以说是对情绪可以定向地影响血液流动这一心身相互作用现象的、准确且经典的阐述。 其次,人的意念活动和心情波动,对人体内的机能活动也有定向的生理或病理效应。 如人们在看电影、电视时,见到悲伤的情景,就会产生悲伤心情,这时眼泪就自然涌出,这是情绪波动导致的定向的生理效应之表现;而悲伤过度,或持续长久,就会产生定向的病理效应。人对某些事物不接受,生气恼怒时,也会产生定向的生理效应,同时也常伴随着定向的病理效应,反应过于强烈或持久,就会导致相应的病。其实,早在19世纪末,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James,L)就曾提出过类似的“情绪——内脏”相关说。 再次,情绪波动后导致的机能紊乱有着存留性效应。存留性是指从情绪波动后产生的机能紊乱,常常会持久地存在,形成存留效应,或曰滞后效应。例如,一个人与别人争吵生气,当时觉得胸闷,但过后可以一点病理变化都不显现出来。然而,过了一段时间,别人再提起那件事,既使那个人不在场,仍然会有胸闷的感觉,这是什么原因呢?这就是心理活动的存留性。时间带不走你的感觉。 中老人容易患很多种疾病,不是因为年龄的原因,而是各种各样的情绪波动日积月累的结果,且其负面效应常常可以叠加。而那些情绪反应强烈、变化复杂、伤害严重、连带面宽,或带有严重偏执的心理死结,就有可能成为促发的癌症内因。当存留到一定程度时,在众多因素的综合作用下,癌症就有可能逐步发展形成了。 既然现在的许多病症是体内存留信息作用的结果,若想消解病源,就要对自己原先有可能致病的错误观念和想法进行梳理,作出调整或改变。 跳出自我的小圈子,站在客观自然的角度,重新认识自我,理解一些自认为消极的事物,把“心结”逐一解开,从而可从精神动力学源头上消解心理“病根”,起到缓解或治疗疾病的作用,有助于重新回归心身健康。 ——摘自何裕民博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