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传医经学是建立在人体解剖上的一门科学
北京汉传经方中医研究院 刘志杰
对于汉传医经学,我们首先要明确的一个关键点就是:医经学的理论基础,与“经方医学”的整体、抽象的阴阳学说理论不同,医经学术,是建立在人体解剖基础之上的。《汉书·艺文志》说的很明确:“医经者,原人血脉、经络、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原”,就是基础、原理的意思。“百病之本,死生之分”,指的是疾病所在的具体解剖位置以及疾病发生、发展、转归上的生理、病理现象。整句话说的就是:医经学是探究人体血脉、经络、骨髓、外表之四肢百骸,内里之五脏六腑的形态及生理功用,并能够确定疾病具体所在的器官部位及其病理预后的一门医学理论。
我们知道,早在中国古代的医书中,就有了人体解剖方面的记载。如《灵枢》、《针灸甲乙经》、《备急千金要方》,书中记载了大量的脏腑解剖内容。如:“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小肠者,长二丈二尺,大二寸半, 径八分分之少半也。后附脊,左回叠积,其注于回肠者,外傅脐上,回运环反十六曲······”又如:“肝重 四斤四两,左三叶,右四叶,凡七叶”等等。更有诸多的人体肌肉、皮肤、关节等部位的名词及描述,这里就不一一列举。
在生理上的认识,如:大肠为传导之官,小肠为受盛之官,膀胱为津液之府等,初步认知了各脏腑器官的生理功用。
在病理和疾病的命名上,也多采用了具体的脏腑解剖定位,如肺痈、肠痈、真心痛、反胃、肺胀、肺萎等。
在疾病预后上,也有诸多记载,如:“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等等。
当然,古代的人体解剖,因当时的环境和技术条件的约束,与现代相比,无疑是十分粗陋的,但是,不能因为如此,就粗暴的否定其科学性,这是不客观,也是不理性的!
汉传医经学理论,虽然建立在朴素的、初步的解剖学基础之上,然而,其最大的医学价值在于其发现并深入探究了人体的“经脉映像系统”,在此基础上,又对相对固定的常见阿是穴,予以定位,形成了腧穴的十四经定位坐标系统,便于初学者临床使用。同时,又制定了针、灸、推拿等技术手段,作为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这是现代医学所不能比拟的一大医学发明,经历了数千年的不断循证,至今还在发挥着其显著的独特疗效!
由此我们认为,汉传医经学理论的恢复与发展,亟需借助现代人体解剖学以及现代生理病理学的技术和理论,进行去芜存菁,恢复原貌,并进一步阐明其“经脉映像系统”的生理、病理以及治疗原理,最终揭开其神秘面纱,使这一古老的中医外治科学,重现于世,更好的为人类健康服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