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sunjianchen 于 2018-4-19 06:19 编辑 , c4 N4 D r+ r2 U9 I! w
9 [" p# U( g$ F7 j- h
大家好,今天开始正式进入《六神类方解伤寒》的方剂讲解课程。/ g& @7 \5 y) d+ ]
在正式讲解方剂之前,我们再回顾一下“汉传经方解析法”的具体内容。( N7 `3 ?7 J5 a. F0 C& S
“汉传经方解析法”,原名“刘志杰经方解析法”,起初家父出于知识产权的考虑,不得不以此命名,避免学术剽窃问题。如今为了有利于汉传中医学术的进一步弘扬,我们已将汉传中医的多个理论框架图申请专利,并即将用于各本经方教材当中,因此“刘志杰经方解析法”届时正式更名为“汉传经方解析法”。: @6 J- j1 p: _) H
经方解析法,古今医家都在试图**其内涵,但因没有运用正确的系统理论体系做指导,都未将其彻底**,空做了无用功。1 b3 Y/ d- k( V" i+ \
而只按照条文主治描述的“证”去运用方剂,又称为“死套方证”,达不到真正理解方剂内涵的目的,更不能保证方剂的实际疗效。# h% D# I( c( \9 c: F9 b
那么,只有将方剂对治的寒热病机、配伍法度、药症主治等全部理清,才能正确地使用、活用并广用方剂。, o. v0 ]" V8 ~3 P1 {& v
汉传经方解析法适用于任何中医方剂的解析,将任意经方或时方方剂代入其中,该方剂的配伍组成、针对病机、功效对治,以及方剂的不足与缺陷皆可一目了然,然后按照汉传经方的方剂解析法则去分析、整理、修正,并指导运用,可以使一个方剂得到满意的治疗效果,达到对方剂的“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7 R$ _& m1 E/ E$ _! E5 U! U
学习过前两轮课程的同学都了解,汉传经方解析法,分三个层次:三才解析法、四象解析法和五行五味解析法。* r6 l- C: }" K' A, S
析方之法有三$ Y$ u x, t# w
一者三才,分阴分阳,知五气多寡,详病理也。' Z4 X4 B: _7 U& h
二者四象,定君臣佐使,明主次,识方证也。7 O- Y/ p) ^* g3 G- p, M
三者五行,究六味之功用,查药症,致病本也。——《经方法钥》 ( ~- C8 c2 B/ e8 T! t# b
从上表我们便可清晰的了解汉传经方解析法的各部分具体内容,在我们的公益课程当中,主要运用三才与四象解析法用以对诸多方剂的讲解。2 ^! H# y4 _& p. F/ A0 D: e
对于四象解析法,我们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1 D, e. I7 i [9 }) s* M
君药,在一般情况下,其药量使用相对较大。另外,峻烈药、毒性大的药物,虽然药量小,但因其作用强烈,也为君药。( _; ]0 x" b. Y: Y! h' m
如四逆汤中用生附子,尽管附子用量不多,但药物作用及毒性较大,因此将附子列为君药。
7 j ]5 e- Y6 {$ ?! R: j总结一下,君药的确立条件为:
! {" E+ i0 v& q* M1、对治主症,以及同时对治其它兼症。
6 ]6 i6 w: R1 R0 ]1 N" t2、药性的毒性和烈性程度相对较大者。' G* t6 L" A3 o6 G: v) V7 {, j
3、药量偏大。( ]; V+ w5 B2 E& V+ G9 t7 ~
其中,第一条是必不可少的条件,第二条和第三条可备选其一。
0 X4 s4 q P- q下面,我们就结合汉传经方解析法,以及上一节课提到的六神类方分类法则,进行《伤寒论》相关方剂的讲解。
# B ?! o# |" o& J m2 ?【桂枝汤】
# H: }2 t) v! ~. ^# c8 z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炙,二两) 生姜(切,三两) 大枣(擘,十二枚)
: F9 t; H) |. G# i1 a1 @ x上五味,㕮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F2 [8 Z/ X7 i2 I- S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_3 ?1 ?0 P) ^: d) [4 v/ O2 p2 h; J3 G8 I汉传经方解析法$ L6 r' w: y8 J- d7 ?7 T/ D @
三才解析法; U0 R- O/ p: ^; R' v- Q1 |
阳性药:桂枝、生姜& T9 G6 m5 f) `" K
平性药:炙甘草、大枣: r8 X4 G3 j. j. z3 B
阴性药:芍药
; M& i9 [1 l! ^从三才解析法中可以看出,桂枝汤五味药,属小方。两味温性药,一味凉性药,定有使药的存在,为二旦汤配伍。而三两桂枝与生姜的温性要强于三两芍药,因此桂枝汤为阳旦汤类方。
& ?+ h6 s7 h6 d% ^: p桂枝汤用药温多凉少,因此能对治以凉滞证为主,夹杂烦温证,凉温证并见的“阴痞证”,六纲归为厥阴病机证。
$ [- z9 }( E" b- [) W继续往下分析:
& k1 H( ^# y1 `2 `2 s四象解析法
& c, W9 J( [6 h1 z# h4 u3 O/ S9 X君:桂枝(温 辛甘滋)3两# t# j# X& r6 w( W o& j Z
臣:生姜(大温 辛)3两
3 Y6 A7 b& M5 u, M! a, y3 q8 Z佐:炙甘草(平 甘滋)2两
5 m; F! ^% ?: V1 E: ? 大枣(平 甘滋)2两2 J5 a. f v1 ^5 L+ c5 O) `
使:芍药(凉 酸苦)3两
. F6 b; H9 u& r1 y! z- O, {药症:3 r' o0 P, i9 }# b9 o) r5 V
桂枝 温 辛甘滋
, _+ X \/ T! O刘志杰:治伤寒中风。# T* M! c- g" {" x' q5 ?" C7 L
《神农》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久服通神轻身不老。0 L) Z0 Q8 d* a
生姜 大温 辛
! F4 }4 y. _3 d% D( p. D《本经》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澼下利,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气,通神明。, x, t1 q! k! Y
炙甘草 平 甘滋$ L9 T4 D q1 X
《神农》主五藏六府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创肿,解毒。久服轻身延年。
7 D' v4 [) W! w0 o+ I5 P6 n大枣 平 甘滋
" V [ C) i# }《神农》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助十二经,平胃气,通九窍,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和百药。久服轻身长年。
' C T# U& j4 c( r; G# j$ o" Z芍药 凉 酸苦
9 N Y) m2 K! L5 B《神农》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
. D1 U# E, v' y9 R! A# l从四象解析法及药症可知,桂枝辛温,能温散外感风寒湿邪以及凉性气滞。能解决头身痛,上气咳逆,心下结气,喉痹吐吸,关节不利以及寒凉性虚劳不足等症。表里凉滞证症状都能解决,药力作用广,因此为君药。因其甘滋,还可以养津液、护胃气。
0 P9 w; p5 t, ~" M+ u生姜辛而大温,能解决凉滞证及轻度的寒饮证导致的气滞、血瘀、痰饮等病理产物。“出汗”,是指其发汗解表力强,能对治在表的风寒湿邪,并加强桂枝治表解表的作用,使桂枝汤能够发汗攻表解肌。《伤寒论》中的“桂枝攻表”一词,便是指代桂枝汤而言。正因生姜的辅助,并配合“啜热稀粥”,桂枝汤才具备攻表的作用。此外,生姜还能温中下气止呕、止下利等,治疗主症以外的凉滞证下的兼症。为臣药。
1 ?3 r6 ?3 z9 c炙甘草和大枣,性平,能固护中土胃气;味甘滋,能滋养津液,为佐药。佐药,都有调和诸药的作用,其中,炙甘草能养虚劳,护胃气津液,协调诸药,缓解诸药劣性,因此,经方方剂中多用甘草作为佐药。而大枣,更强于和胃气、补津液,胃中或体内水饮较重的情况下不宜使用。) }" u: D i1 T; j( C( g0 ?5 g
芍药,性凉,对治夹杂的烦温证,能沟通君臣的桂枝与生姜,调和阴阳,并制约君臣药性,使其温性不至太过,为使药。芍药能通大小便,有“小大黄”之称,泻而不虚人,对于虚劳体弱者,较为合适,虚寒证明显者则谨慎使用。芍药清热、利尿、通便,对温热性的血瘀痰饮等导致的疼痛、腹痛,都有较好的疗效。因此,能对治烦温证为主的血瘀、痰饮、食积结聚等病理产物。
! x# ?* i+ Q+ w3 S$ I5 Q总结一下,桂枝汤,主要治疗寒热错杂、凉滞多烦温少,水饮和津亏并存,的“阴痞证”,六纲属厥阴病机证,对治的病理产物囊括了“气血饮食”。外能发汗、解表、祛风寒,内能调和阴阳、除凉滞清烦温,补虚劳。
* } Q$ a1 q% j8 `( \5 {3 E8 p有人可能会提问,桂枝汤既然对治厥阴病,又为何能治太阳外感中风?6 m' _0 l5 e/ j4 I8 P+ R
太阳外感中风证,即是外感风寒之邪与太阳本证的合并证。风寒之邪束于肌表,表热又不得外发,因此而既发热又恶风寒。发热、汗出是烦温证的体现,恶风寒、头身痛等则是凉滞证的体现,符合寒热错杂、寒多热少的厥阴阴痞证病机,桂枝汤自然能够很好的解决,更何况药症的同时相对。
+ ~) N9 z2 c; W0 s: R桂枝汤,是在汉传经方的小阳旦汤基础上,加入一味平性甘滋的大枣,即增加了甘滋补津液的功效,因此桂枝汤更适合厥阴病机证或外感风寒证时并见津亏相对明显者。
# u3 I& O+ E+ `' ?, n桂枝汤主治的常规证为:头痛、汗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脉浮缓。" Z$ {/ K1 i6 ~) c
而临床广用,大家可根据病机及药症进行组合分析。接下来看下一个方剂。
4 F/ @/ q$ x2 v" K, f4 }0 ]5 E2 R【桂枝加桂汤】; E9 k, S0 ]+ P. w8 \9 [
桂枝(五两) 芍药(三两) 生姜(切,三两) 甘草(炙,二两) 大枣(擘,十二枚) 2 J- `1 O% M1 a1 W% F+ Q2 O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 {5 [2 j9 t7 @7 a* B/ F9 U桂枝加桂汤,就是在桂枝汤基础上增加二两桂枝。药物组成及数量没变,增加了温性药,那么其配伍法则和类方归属一样没有改变。4 C+ ?" j3 c K0 C
汉传经方解析法
D$ I+ S# i/ ?6 B3 B) M四象解析法
" b% m. a4 V, V, I* V君:桂枝(温 辛甘滋)5两9 q. f8 e" D0 i; V3 W7 A, e
臣:生姜(大温 辛)3两
# i( X3 m( L' ?5 p& M3 Q: w佐:炙甘草(平 甘滋)2两
; ~5 T% U5 t; N- E* D) b' I K& H 大枣(平 甘滋)2两
& A, f; m' F' n. | X使:芍药(凉 酸苦)3两
: G$ `7 X) v! F* E& r6 k F5 T6 U' w桂枝汤除了解表治表这个主要功效外,还有一个主要功效是降逆,主要原理就是通过辛温发越,散表通气,而达到降逆的效果。增加了桂枝的用量,便是加强了这两种功效,同时,也加强了补津液、利关节的作用,使化裁后的桂枝加桂汤更加偏于发汗解肌利关节。
! X% j: i- f2 k) k那么桂枝加桂汤,对治的病机便主要是在表证较重,津液消耗较多,引起中下焦之气乘机上逆、关节不利的寒热错杂、寒多热少的厥阴阴痞证,病位以表为主。$ t/ h2 M. V7 a/ E
正如相关条文记载的:
0 V- S$ P8 K( g. f) E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伤寒论》
8 \. L, a! o9 q" A; h发汗后,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至心,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主之。《金匮要略》
& u$ L1 j' S' u9 w4 v& {记载的便是发汗过度引起的气机逆乱的问题。
- {/ L9 B$ ^' `因此,桂枝加量,补津液、散外邪,释放上冲的压力,治疗表证明显、津液亏虚,咳逆结气的气机逆乱明显者,或伴有明显汗出恶风的太阳外感证等情况。
y! k- h, m! _; y% w' K这样,桂枝加桂汤也讲完了,再看下一个方剂。
5 f9 T4 ^7 T1 }6 s' a4 \* u【桂枝加黄芪汤】
/ Z6 K6 G% {$ C桂枝 芍药(各三两) 甘草(二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黄芪(二两)% ~) ]; `' ]9 i3 M! z9 i
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须臾,饮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复取微汗,若不汗更服。
8 g! E2 u) u7 r很明显,这是在桂枝汤的基础上加了一味黄芪。
: ~ C B% G% U9 \9 K黄芪 微温 甘滋甘淡1 E% Y% y0 {9 Y; j
《神农》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
# d# B9 v: R( Y3 u# j& i) R桂枝加黄芪汤,六味药,仍属小方。黄芪性微温,属于增加了一味臣药,因此仍为阳旦汤类方。& q& J, U+ K B1 O( g, m$ D) j
汉传经方解析法, l9 }4 s& z* t
四象解析法
2 h% K: `; e; c6 `6 v君:桂枝(温 辛甘滋)3两
9 ?: \# e% Q. Z" [, }; Z臣:生姜(大温 辛)3两
4 l4 B" J( f" R, l! d! Y黄芪(微温 甘滋甘淡)2两
4 ~% p" I. D' c佐:甘草(平 甘滋)2两1 d* h. s+ i. g6 S1 K
大枣(平 甘滋)12枚
2 l( v; t% _) V使:芍药(凉 酸苦)3两
1 n/ E+ @5 S& [6 d9 s8 B' g黄芪,是一味补虚劳的要药,而对于黄芪这味药的详细药症讲解,在家父的博客中便有记载,大家课后可以到网站浏览。黄芪性微温,能加强桂枝除凉滞的功效。味甘滋甘淡,既能补津液又能祛水饮。这使得桂枝汤在发汗解表的同时又能渗水利湿,解决表里水饮,还能辅助补津液、补虚劳。* X' A/ ?' e6 t5 k6 V1 R4 _
因此,桂枝加黄芪汤,能够治疗在桂枝汤证基础上,又见表里水湿排泄不畅导致肌表出现粘汗、汗出不畅,或并见皮肤病,或见明显虚劳征象等情况。
& H$ u0 D+ @ K: o符合条文中对此方的描述:( u& q. v+ l& t7 v8 n* u9 M" n1 |# @
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假令脉浮,当以汗解之,宜桂枝加黄芪汤主之。又男子黄,小便自利,当与小建中汤。(据《金匮要略》条文合并)
! c: F8 E9 v& |/ p我们再看一个方剂。
, n) t, n' U# h+ n) ^【桂枝加附子汤】
6 U- P" r7 T* j, l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炙,三两) 生姜(切,三两) 大枣(擘,十二枚)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5 z( _1 v. F; v5 s* }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1 w! W4 V% m( z0 D+ ?2 n' `7 g
桂枝加附子汤,是在桂枝汤基础上加了附子,六味药,仍属小方。但附子性热,药性相对峻猛。上面我们讲到,君药的确立条件中便有一条:药性的毒性和烈性程度相对较大者。因此,桂枝加附子汤,君药为附子。, d1 b" b" J6 v7 z& `+ Z
汉传经方解析法0 [% K4 c( ^5 w3 Y
四象解析法
2 V/ O! T0 I$ W6 T( ^) C君:附子(热 苦辛)1两
0 U+ h1 T, q- h- W: u8 b6 X臣:桂枝(温 辛甘滋)3两$ u% J+ j" J) ]+ J$ N* g8 n
生姜(大温 辛)3两
" ?' u9 Q Y% q% d佐:甘草(平 甘滋)2两% b+ x8 R3 M2 {5 h" o2 I% o
大枣(平 甘滋)12枚
* L. |0 b. k! \6 w; A8 Y使:芍药(凉 酸苦)3两
1 V( ]3 o% }4 F附子大者一枚,约合15g,可以按1两计算。不过,如今的附子质量良莠不齐,患者对附子的适应程度也各不相同,汉传中医如今使用的附子为江油地区产的生附子,**皆从5g起用,以知为度,此处须对各位加以提醒。
" s& {: e' e* N附子 热 苦辛7 f# E6 u. g0 I6 j
《神农》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创,破癥坚积聚,血瘕,寒湿踒躄拘挛,膝痛不能行走。( X( }" {1 D- ~; h7 z; e
附子药力较大,能对治寒饮证,又配以两味辛温的臣药,而本方又属小方,因此,桂枝加附子汤为阳旦汤类方,可以被寒饮证(玄武汤)借用,用以对治寒饮证明显,而夹带轻微烦温证的病机。8 O# D5 b1 r8 H7 [+ N' y$ G
附子是温阳利水祛寒饮的主药。其性温通走窜,能发散风寒湿邪,还能除气滞,涌泻痰饮、血瘀和食积等,表里上下的寒饮皆可对治。! |4 G! i0 ^6 \$ ^
那么,太阳中风发汗过度,导致表证及风寒之邪不解,伤及在表的阳气,表卫不固,因此“遂漏不止”,持续汗出,此时不但要更恶风,还会畏寒加重,四肢逆冷,甚至难以屈伸,出现了在表的阳气欲亡的征兆。同时,在里的津液也不足,引起“胃中干”,里热津亏,而致“小便难”。 c J6 F6 \" \) p% W- N
正如《伤寒论》条文中记载的: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0 X. C' U. D+ x$ y/ R( N9 C6 Z
表证风邪不解,汗多不止,阳气受损,病及少阴虚寒,又存在里热津亏,同样是寒多热少、寒热错杂的阴痞证,寒饮为主烦温为次,因此以“桂枝加附子汤主之”,温阳气散寒饮固肌表,同时补津液清里热,利大小便。
{7 e7 E' k% F9 i那么桂枝加附子汤,即是对治在表的阳气不固,表虚寒明显,同时津液亏虚,在里又有轻度实热,出现畏寒身冷,恶风,汗出不止,四肢拘急,大小便难等症状的厥阴病机证。4 y ~5 w4 b( r
这样,桂枝加附子汤也讲完了。这四个方剂,层层递进,不仅体现了阳旦汤的基本配伍法度,也示范了药症及四象君臣变化模式,希望大家课后慢慢体会,玩味其中的原理。, [" [. [ D7 _+ a9 I1 C1 ?
今天的课程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 L( O% n/ R& q! L, b5 ^# Y
. t- t5 ~- M. }* k,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