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开始我们来学习玄武汤类方。
( U# [+ P$ x6 c1 b: g s% q简单地说玄武汤类方,就是以热性药为主,对治寒饮证的一类方剂。
' m j' a2 M5 Z$ L今天先学习三个方子,方剂的主治功效并不作为我们本次课学习的重点,我希望在学习中,能体会玄武类方他这个配伍的法度是怎样的。
5 z6 s5 \& `+ Z9 Q+ A! M【甘草干姜汤】* v4 ?" a0 t% N4 E5 h) G# m8 v
甘草(炙,四两 40克) 干姜(二两 20克) : H7 u" w) W7 v9 b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0 e* z+ H% M9 n9 E
汉传经方解析法
0 J( B" d2 f" @6 P三才解析法
P0 u9 g. t8 ?0 F! u, M阳性药:干姜(热 辛)2两( T0 B+ w" U$ P R! b8 H0 K
平性药:炙甘草(平 甘滋)4两 9 i& X6 F7 j: |% g* X t
阴性药:无
9 i2 u4 y* }" e) d# `9 ]' u四象解析法
! k" b0 |8 C; v# P6 o @君药:干姜(热 辛)2两7 ?0 m) s7 N, ?1 z3 R
臣药:无
$ B5 ]. r A, {4 Y/ t佐药:炙甘草(平 甘滋)4两 e2 E4 x& C8 b8 v' }2 T+ p2 t& @
使药:无# e5 G/ k& o" x" M5 u% i
方子组成很简单,只有两味药,整体的寒热偏性也是非常明显的,一目了然对治寒饮证,符合玄武类方剂的配伍法则。
5 j. E% X& b% t5 j4 ?, L( V来看条文:5 Y' m, M1 r3 C2 q4 W ]& X8 f/ K2 x
脉经: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必烦,微恶寒,而脚挛急,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得之便厥,咽干,烦躁,吐逆,当作甘草干姜汤,以复其阳,厥愈足温,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而胃气不和,谵语,可与承气汤,重发其汗,复加烧针者,属四逆汤。(修正,宋29)# Y, s( H, o. M$ n* y* I% E% Q
我们单看第一句,他这个病情表述的还比较复杂,这节课我们简单概述一下条文,详细的分析大家可以查阅书。
" R* g+ p& ~# K1 O6 @在用桂枝汤之前从症状上来说,这个证,“属厥阴”,或者“属少阴”。
' \" y3 l- ^; u$ [- u治疗当温阳祛风而固表,养胃气津液。
2 ~0 `: f4 \9 x7 F% ^而医生误判了,用了桂枝汤,本来有亡阳之兆,现在一发汗攻表,便“厥”了,就四逆了,还伴随着咽干、烦躁、吐逆。6 `$ k. F/ X% q. \9 M* d
咽干,是津液匮乏;烦躁,属于亡阳的那种躁动不安;吐逆,是内寒水饮乘虚而上冲。
4 d; u! `8 Y5 E* y' _4 e那么这时要用“甘草干姜汤,以复其阳”。内外阳气恢复,同时还解了在表的风邪,津液得复,寒厥得解。5 ^" D+ a3 w7 |0 q
我们看这个方剂组成:
6 r+ `# F, g' i& E1 p, I3 p君药:& |7 j, N, R* I* J# _
干姜 热 辛
& h# ~7 c& U, k- G& W9 M《本经》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澼下利,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气,通神明。$ J& b7 M+ t2 @, Q! h. o
干姜性热,能温中焦,化寒饮。
( t$ T( L9 w) M0 K4 ]止虚寒水饮上逆造成的喘逆、呕吐,温中止虚寒下利。味辛,能发散疏通,去风湿痹阻,也就能解表。在这个方中,干姜能温阳解四逆,还能温化水饮,降逆止呕。/ C' J) m. q/ e, Y. k+ h& k
佐药:, D6 i; V' O5 C8 P! H
甘草 平 甘滋5 T8 D+ J0 I w B
《本经》主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创尰,解毒,久服轻身延年。+ {7 ?4 w% V& h3 k0 Z7 y, |
甘草养胃气津液。对治咽干、烦躁等津亏造成的症状。用炙甘草,还防止干姜过燥伤津液。7 l& T1 t8 |9 E/ A; }
干姜和甘草,温里去饮和养津液,又在一定程度上兼顾表证。% F# b5 q. y/ b7 j* O5 J1 j) P
两者相合,针对里虚寒为主,水饮上逆,津液亏虚,或兼有表证,手足四逆之证。
* t" Y( ^; V# m, Q其实结合我们临床,这个方如此精简,细细体会就能总结出这两味药的“药症主治”,不单单是条文描述的证治,只要病机相符,兼症或然症有所不同,加减化裁活用。
/ p: z2 N" O; i; K% Q, z2 }; Q" @【干姜附子汤】
6 e: I2 T0 ~( m9 f) K. q7 Q% c" S干姜(一两) 附子(生用,切八片,一枚)
6 p0 r! M6 N* ^+ R3 x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3 i% d+ c) L I, e
汉传经方解析法5 _. _+ @" _% \
三才解析法8 _$ u6 [. j( d( q
阳性药:附子(热 苦辛)1枚 干姜(热 辛)1两; i h2 q6 v# M0 c4 N0 J8 x
平性药:无
( e2 w4 o: u- j. L4 @阴性药:无
/ |' @" R* g" R$ n$ z四象解析法- ?! L5 L1 x' Q( Q: D {; \; W. [' p
君:附子(热 苦辛)1枚
6 i( C+ S" a5 C臣:干姜(热 辛)1两 ?/ [) D2 i/ @5 g& B1 B
佐:无
& Z% c S% ^4 n7 v0 O9 [: Y& W1 N使:无+ s' W/ O7 c; U% \* x$ K6 h& U
又是一个极精简的小方,一味附子一味干姜,没有使药,比起甘草干姜汤连佐药都没有了,治疗的是单纯的寒性疾病。! J, C, q8 D. R/ h7 Y+ h1 V
来看条文:$ M8 I9 e4 ^ S& x
349、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宋61)/ R$ D& `5 [; b6 R7 A, Y5 S& n
解释一下,内脏没有阳气的温煦,就要不安,这个烦躁不安,不是那种真正的热伤的烦躁,他是火不足的那种寒性的烦躁。 e0 T. \+ `1 n
在舌脉上就都会是那种阴性的表现。白天啊,这个卫气从里面出来,不能温内脏,这个现象就明显;晚上呢,卫气入阴了,即使不足也还能温一下,所以就安静许多。
6 U9 K" V O/ m4 q$ \1 W下后,又发汗,津液伤,病入三阴了。不呕,没入少阳,不渴,没入阳明。还没有太阳表证,只剩有脉沉微,身无大热。& o: ^3 a, }# a5 c D1 z: D" a
身无大热,一个是告诉我们,有点热也不能认为是有三阳证了。一个还告诉我们,阳没有脱,火没有灭,要急救还来得及。
, T- w& l+ Q) ~2 |3 K$ O没有了一切阳证,就只有阴证考虑了。既然是三阴问题就会体现出真阳不足的虚寒,正需要我们用玄武汤类方去对治。这个情况,我们就用干姜附子汤。
* n# t4 U/ @# {3 u% a- U0 E2 B君药:
7 l0 q' B& {* r' S附子 热 辛苦
' V, F6 B* f, b2 W1 d《本经》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创,破症坚积聚,血瘕寒湿,踒躄拘挛,膝痛不能行走。" E0 A ?$ A! _) I. e# x% V' z3 f1 V' L
附子可以温化凝聚的寒饮,去邪气结聚,驱饮向外排泄,还可以活血。它对腰脊风寒疼痛,心腹冷痛效果很好。
% K; e9 f/ j& t& f, I; @像风湿、类风湿,但要用生附子才好,性急而猛,整个方子能救急,所以和上面的甘草干姜汤相比去掉了缓药性的甘草,加了这个附子,与干姜二者附子走外,干姜守中,表里俱温。
& |1 o; s: T1 A还要注意这个方子的服法,顿服,也就更是说干姜附子汤更多是针对的是急、重症。
* P" N9 f. I1 I9 W( {再来看四逆汤。* a, x3 h8 ^4 m
【四逆汤】
1 y! S( M5 J6 a1 y$ D甘草(炙 二两) 干姜(一两半) 附子(生用,去皮,破八片,一枚)$ D; w' s4 V4 k+ q( S1 B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 C( I6 F D/ Y3 H学习过了前两个方,我们再来看四逆汤,是不是亲切又熟悉,附子、干姜、甘草。1 }+ E# Z/ B3 P+ e( _
附子性热走表攻逐,他需要干姜来帮助,干姜擅长温里化饮,两味药一起解决表里虚寒的问题,如果里寒不重还兼有表寒,我们也可以用生姜来兼顾解表。* f& I$ {! J: [7 t+ l; {) w- L* j0 F d
甘草固护胃气,补益津液,并相对缓和君臣药性。回忆一下前两个方,甘草干姜汤,对治内寒水饮上逆,津液亏虚者,干姜附子汤对治真阳不足的虚寒证。8 O. M) x: e# O6 [1 K5 y0 I
而且一个方有佐药,偏缓,缓中焦,和胃气,才能降逆。一个偏急,无佐药,无牵制,对治急证。都属玄武汤类方,热性药为君臣,或有平性药固护胃气,没有使药,全方偏性明显,对治寒饮证。2 e# D% {; [! p5 X
汉传经方解析法( r7 l A. t8 k+ c% [( u
三才解析法:
$ l& ~; } E: ]4 W5 v3 @, J阳性药:附子(热 苦辛)1两 干姜(热 辛)1.5两
/ O# h! J$ t3 T平性药:甘草(平 甘滋)2两 K3 ?; J$ w( F+ `8 X7 B
阴性药:无+ A7 V: \% Z0 P: D& ?
四象解析法:: }( n/ n' Y. a/ Y. ~
君药:附子(热 苦辛)1两
# D/ ~6 j) w8 Z$ L, [7 t* k8 m9 P8 }# n臣药:干姜(热 辛)1.5两 6 ?; D5 z" c% a/ l2 T$ D
佐药:甘草(平 甘滋)2两& f! |" _$ \" y2 R5 R
使药:无 H" x, ^ Z; }5 m& }
用药的方向明晰了,再来看条文,就更简单了,一定是对治三阴病去的:
# p) O* {( ^4 t' o9 P3 o“少阴病,始得之,手足寒。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干呕者,不可吐也,当温之,宜四逆汤。若膈上有寒饮,饮食入口则吐,脉弦迟者,此胸中实,不可下也,当吐之。”(原宋324,补遗修正)0 E" ]) O1 A A
在少阴病的基础上,还有四肢寒凉,心下胃里不适,恶心欲吐,还吐不出来,干哕的厉害。& t# W4 H% d* z7 A) ?- }$ ~2 o
这里是阳气不足,导致里虚寒,水饮上逆。加之津液不足,没什么可吐的,要去温化,用四逆汤对治。再严重一点上焦虚寒不化水饮,积聚过多,则会凝聚而不散,还会出现实证。
7 x5 u7 A+ {# A- M/ P1 H u“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宋225)”
7 j& U6 d) d" c- v7 a( E5 L6 E“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汤主之。(宋354)”
8 _, V: W. T0 [ x3 c% C下利清谷,大便排出来的都是不消化的食物残渣。 `1 t/ }* e9 d, C3 P) E
清谷,就是说大便并不伴有恶臭的味道,这就是告诉你没有热,和热性的下利那种恶臭是不同的,这两条的下利,表示有里虚寒,用四逆汤解决。
5 {0 v/ G. y2 v. F/ j- k! p今天先到这。谢谢大家。 - l- X6 D# i; L! T# L
) x) g2 N2 }- F- b8 a8 z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