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消息
陈存仁(1908年-1990年),20世纪上半叶的上海名医,青年时代即有“医界才子”之称,1929年中医界反对当局废止中医案,陈即为请愿代表之一。当年的一代国学大师章太炎、大学者胡适、上海大亨杜月笙、少帅张学良、特务头子戴笠……这些旧上海声名赫赫的大人物,都曾是陈存仁的病家。晚年,他还是曾担任周润发、赵雅芝版《上海滩》电视剧特别顾问。 晓宇/文
医家口里的名人趣谈
凡读过陈存仁先生《银元时代生活史》和《抗战时代生活史》的读者,一定会被这位旧上海“医林怪杰”的非凡经历和广博学识所折服。独特的名医身份、非凡的文学才华、深湛的国学功力,使他在灯红酒绿的十里洋场,能见常人所未见,闻常人所未闻。一代国学大师章太炎、大学者胡适、上海大亨杜月笙、少帅张学良、特务头子戴笠……这些旧上海声名显赫的大人物,都曾是陈存仁的病家。
陈存仁自幼家贫,他在读上海中医专门学校时,常常入不敷出,靠写点小文章,补贴生活。为了加深自己的文史修养,他曾拜国学大师章太炎为师。在大名鼎鼎的太炎先生的指导下,陈存仁进步很大,很快就能写一手漂亮的文章。至今在中医界颇为流行的《医家座右铭》,就出自于陈存仁的手笔。
在陈存仁大量的回忆文章中,有许多是回忆当年与自己交往的名家趣事,塑造了许多生动的人物形象,如章太炎、于右任、吴稚晖、丁福保,等等。在陈存仁的笔下,章太炎先生极有个性,天真童趣,老而弥笃;于右任先生耿直朴实,有着浩然正气的君子之风;丁福保先生则是精明而博学,尤其在佛学上造诣极深。而吴稚晖先生尤其有趣,常常显得滑稽而执著。
有一次吴稚晖闹肠胃病,肚子疼,狂泻不止,可他执拗而怪癖,坚决不肯吃药。于是陈存仁就问他,你吃不吃水果如山楂、石榴?吴回答,除了药,我什么都吃。于是陈存仁就叫人买了焦山楂五钱和石榴皮八钱,煮了让他喝。一小时后,吴稚晖的肚子就不痛了,咕噜咕噜作响一阵之后,慢慢就好了。后来陈存仁就告诉吴先生,山楂石榴还是药啊!中医只要能治病,什么都可以入药!
从上海到香港
陈存仁在当时的中医界以“首创”而闻名,第一本以现代生物分类学角度诠释的中药词典,就是他于1935年主编的《中国药学大辞典》。陈存仁受到过良好的传统教育,又充满创新意识,这种创新与他所承继的中国传统医学,可谓是并行不悖,甚至于相得益彰。
1928年,陈存仁创办了中国第一份普及健康和医药知识的报纸《康健报》,第一期发行1.4万份,很快就有了赢利。同年,国民政府卫生部召开了一个“中央卫生会议”,通过一个荒唐的议案,就是逐渐淘汰中医。此议案传出后,中医药界大哗。上海舆论界和医药界首先起来反对,陈存仁既是医生,又办报纸,自然站在反对者前列。在他的组织推动下,成立了“全国医药团体联合会”,这是第一个全国性的中医药界的组织,在会上陈被推举为到南京请愿的五代表之一。这次中医维权运动取得了胜利。
当年于右任先生也坚决站在维护传统中医的一方。他在谈到医政管理时说:“中医该另外设一个机关来管理,要是由西医组织的卫生部来管,就等于由牧师神父来管理和尚道士。”
1948年,陈存仁到香港。为了把自己、也是为了把中药效用推荐给香港人,他在销路最大的《星岛晚报》开辟了一个专栏“津津有味谭”,专门谈吃,倡导药膳。陈存仁的这个专栏,一写就是20年,天天一篇,一年365天,从不间断。他跟报社作了交涉,主动放弃一切稿酬,但文章刊登的版面位置,却不能变更。这是一种很好的广告效应,很快,全香港就知道有这样一位深通传统养生之道的名医了。 |